微信分享图

【艺术号·专栏】胡斌:崔译的艺术实践 身体的隐形在场

一般说来,当代艺术中所经常讨论的“身体”,不只是作为一个物质性存在,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产物。在当下,各种因素侵扰着我们的身心,大气、环境、景观、疫病、流行媒介……远的,近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我们好像被卷进了一个巨大的、难以名状的漩涡,它全方位地裹挟着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和肉身都无处安放。对于艺术家而言,这种给予身体的触感是至为深刻的,他们也以自己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传达这种遭遇。年轻艺术家崔译就是其中一位。

XLVLPCDQnsbdS06boZNpChfZzbo9AWcGFSpSP86g.jpg

▲《源》,综合材质、动⼒装置,尺⼨可变,2016

M3pBDX2fTquO0FqCeXxeRJUEqlD0FQLxKWvpj386.jpg

▲《温床(局部)》,装置,2016

崔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也有过国外交流学习与参展的经历。她所持续关注的课题是“身体在场”的体验与表达,不过,她所展开的不是有关身体的独白,而是将这种表达与消费社会和城市景观的“公共性”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演绎出自己对于环境的独特的知觉转换。

MQgr8drJrIlsUmhGqQn1mWpMgETpYsgrQVp4LGj9.jpg

▲《对影》混凝⼟、铁丝等综合材料,尺⼨可变,2016

YopT2L6j5lKW9P2eZGv5bQ1b4xMb75ovWq9Sr0Sz.jpg

▲《涸》钢筋、混凝⼟等综合材质,尺⼨可变,2016

e2DvbvxHSpyE64DpbodCxsrE3yL46IjEXxYk6bmp.jpg

▲《如是》混凝⼟、钢筋等综合材质,尺⼨可变,2016

eIbE1K7ToFoRtvvxjEIGN9F4vlBfh8LQqYNWbvFn.jpg

▲《元素》树枝,装置和⾏为,360x165x165cm,2017摄影:Benvenuto Saba

身体究竟如何在场?是标示出身体直接介入的体验,还是提供身体在场的场域与氛围?从崔译的作品来看,她似乎更倾向于一种身体的隐形在场。在作品《间隙空间》《此在NO.1》《大地温床》中并不见直观的身体,但都出现了铁床,有的是床垫,有的是床架,这一私密空间的物件提示出身体的存在,但是她打破了物件的私密性,而将其与象征城市景观剧变的“废墟”连接起来。残砖进入了床的肌理,而床则被放置于一片狼藉的拆毁现场或荒无人烟的旷野。这样的冲突性结合与置换让人深切体会到置身转瞬即逝的环境那种孤寂、荒诞却又虚无的感受。

mYCo4KMWGBMhL5XTRs3MPEmolrkflHJ1gnK7Owim.jpg

▲《间隙空间》混凝⼟ 钢筋 床垫等综合材质, 尺⼨可变,2016

1zPuHauTXXwhbX3YxmMMPMXCeohUFvtM3qPL5VaO.jpg

▲《此在NO.1》(系列1局部)综合材料,尺⼨可变,2016

6KNMs68rdk1TrHyblwzD5B1xuzY43zzVF5spJrz7.jpg

▲《⼤地温床NO.1》,⼤地艺术及数码摄影,尺⼨可变,2017

dVHyduUlpfP7YgVjcKRAvKa2Gw8Ei89Po5SNxoeI.jpg

▲《⼤地温床NO.2》,⼤地艺术及数码摄影,尺⼨可变,2017

另一种身体的在场是通过象征。比如《蘼芜》、《目光》系列、《源》等,钢筋与石头或水泥的结合,被塑造成树木的根脉与枝干势不可挡的生长气势,它显示出生命在现实境遇中的一种顽强的张力,束缚与反束缚,通过材质的转换显得那么的真实却又玄幻,让人获得一种身体的震颤感。

M4vvt2E7vVKxg9DM5XbG40NTIGxUa5b3ZRvfMZa3.jpg

▲《⽇光》(系列⼆)混凝⼟ 钢筋等综合材料,2017

B6RGKZUGyxwbhSt3DnLYWCS1tlxG44pb48VnOLhr.jpg

▲《⽇光》(系列三),综合材质,162*135*366cm 146*88*302cm 140*110*303cm,2017 (图 为2017年澳洲邦迪海岸雕塑展现场Sculpture by the Sea,摄影:Jessica Wyld)

JScxlwXMsftbLUrAjmyq6s3XneT8V5HS4kOd4eKj.jpg

▲《蘼芜No.2》钢筋混凝⼟、铁丝等综合材质,尺⼨可变,2018

ubDmj6dMA4N7Td1xg5e2ajMmYWHc5MGAdGiTxepq.jpg

▲《源》混凝⼟铁丝等综合材质,动⼒装置,尺⼨可变,2016 

KpG87DoBPTLbYOTiYk2PT0eETXsPjIaja4WTNo7s.jpg

▲《蘼芜》混凝⼟铁丝等综合材料,尺⼨可变,2016

当然,她并不是要一味地体现坚硬和强悍,有的时候又是那么地柔性和富有诗意。比如《圆舞曲》和《游园》,我们近乎相信她以植物、水泥和钢筋等搭建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场域,让人踏着轻松的旋律在那曲径通幽的“园子”里漫步和畅怀。然而,质材的对立与现实因素的干预,还是让人不由得不体味到一种梦的幻灭感。正是在这样一种梦想与现实的拉扯之中让她的作品折射出细腻的光泽。另外,在这两组作品中,她还试图建构一个媒介和形式互换的合奏场,绿植、铁丝、泥土、水泥、钢筋现成制品、花盆、纸浆、人工草皮、画框、模仿水泥和铁锈色感的丙烯画……自然的、人工的以及工业的各种元素相互对应却又错位地混搭在一起,由此,她在不动声色中因地制宜地完成了对于环境的一次“重新洗牌”。

uvlsmhSwdUGuPns8Lc0jLwqFcEfucFRAHStOnPUa.jpg

▲《圆舞曲》(细节)综合材质,在地性装置,尺⼨可变,2017(图为法国 Usine Utopik驻地展览照片)

QVxtbM5zhNTXm25LzpT3sjPsMyDiurNFgUq8x7DQ.jpg

▲《圆舞曲》综合材质,在地性装置,尺⼨可变,2017(图为法国 Usine Utopik驻地展览照片)

WkvUFsarOSpFGOucfrs1JAedlrro5i76GA35IzGl.jpg

▲《游园》画框、树脂、塑料、钢筋等综合材料,尺⼨可变,2019

2019年崔译在武汉实施的“积木游戏”项目是在既往艺术实践基础上的一次综合性的创作计划。她到武汉多处城市改造的现场收集残砖和现成品,像搭积木一样组装成奇观化的微缩“建筑群”,这些建筑群看起来宛如海市蜃楼一样虚幻,它们是对于城市废弃物的一次重构,而构造物本身又分明折射出城市的冷峻现实。搭积木的过程也是身体参与的一个过程,它像是儿童的一个游戏,却真切地演示了一次有关周遭环境秩序解构与重构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崔译还将其翻制成亮锃锃的铸铜雕塑,“残垣断壁”化作金光夺目的神性之物,将众多微小个体的身体体验凝注和转化其中,俨然成为高歌猛进的城市变迁的讽喻性见证。

wPU9D8XJ580OmydYbDpn5pdVpj56dx5d73pYyiOp.jpg

▲“积⽊游戏”项⽬计划之装置,综合材料,尺⼨可变,2019(图为武汉美术馆展览现场)

ABxBPxpE3cnQN3MwdO1MfcbyEmYeBp7IittAtho3.jpg

▲“积⽊游戏”项⽬计划之装置(细节),综合材料,尺⼨可变,2019(图为武汉美术馆展览现场)

RACZJ6zgLJO6wzrwd5OVztgMMNDE0MOrHzluQugy.jpg

▲“积⽊游戏”项⽬计划之雕塑,铸铜,L78xW48xH62cm,2019

此外,作为整个计划的另一部分,崔译还在城市改造现场进行影像记录,实地踏访与交流,亲身感受当地的气息与情绪;并以编织、游戏的方式介入当地环境,“点石成金”、缠绕蔓延,抑或镜面反射,让掩盖于废墟之下的记忆与生活信息显影,从而建立此地物质实存之间的新的关系剧场,也重塑人们对周遭事物的新的认知。而作为一个整体,这一计划还连接起美术馆空间与社会现实空间,美术馆正在展出的部分所指对的现实体悟,的确是经由艺术家的感知和介入在美术馆外的另一场域确切地遭遇过,它让美术馆的观众意识到白盒子空间之外的那“如火如荼”的社会现场。

j09gouAXqLsTk6CUsvOkQXC2DNNpjuO5f3uSOz9z.jpg

▲在地介⼊⼯作现场(感谢志愿团队:万蕾、刘舒畅、袁媛等)

RZsI0AS51kpNIUgRzFxXw6rWcPeDcvrZp7xj8khU.jpg

▲《春夏秋冬》“积⽊游戏”项⽬计划之在地介⼊及摄影(部分)数码微喷,2019

m0Ql9xwNclvJcd3mXO3C7mW1dexiJFRCk2ytb9Bk.jpg

▲“积⽊游戏”项⽬计划之影像(截屏),⾼清彩⾊有声,2019

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我们还可以看到,崔译所说的“身体的在场”,不是像很多女艺术家所做的那样,将身体视作一个社会象征的符号或争取性别权力的战场,她采取的是有形身体的退场,而让作为身体的感知和体验赋形。肉身体验是她创作的源泉,她早期作品中不乏使用某一段骨骼或身体的某个部位作为元素的作品,在喻示生命的特征和张力时,她也纳入一些代表源动力的器官形式的塑造,但她着意建构的是一个以个体视角展开的场域,如根系一样蔓延,通透、敞开,连接起广阔社会空间的共同经验,却又充盈着艺术家隐秘信息的诗性氛围。她说:“空间中的‘身体在场’,使得一些语言局限的感性认识产生传递的可能,身体的语言系统往往是更普遍地根植于人们共同的生活经验。在特定的情境中,身体的体验不仅涵括了口头语言的可说的部分,也涵括了一部分共通的、诗意的‘不可说’的情感。”就这样,她以个体的感性行动和物质秩序重建,将私密性和公共性,个体经验与社会现场,这两对经常分属不同指向端的领域,错位地交织在一起,从而打破了我们对于日常事物的惯性认知。

o4EBfr7uoYxUef1iunOhrKtmy8XDyslEDh6Ezf7p.jpg

▲《不确定的确定性》综合材质,5×20×110cm,2015

Se87Hhyx1yGDydyMxhqkdyo1AHtQyikpJCtfGtJ8.jpg

NWs9VxddPgcozHf9hbdZqtbyK5jvcWFP9TCE6iKr.jpg

▲《源NO.2(细节)》-210x80x55cm,铸铜,2018

fZIqxFLO5OOYldJgyKah2pGWKsLY2mS4Txh0zqGH.jpg

▲2019年澳洲邦迪海岸雕塑展Sculpture by the Sea期间与德国艺术家KOA-Art Collective的表演合作

0ZUWydtwVZatXKPlegudAq8QVUpHENowAe0YUIeb.jpg

▲《源NO.2》-210x80x55cm,不锈钢,2018

EQpLR1kixOyBi9QB0w8NC5F8RSZXZyjqsM5HWeEA.png

▲《扶摇直上(部分)》玻璃钢、丙烯,2013

ZdLGXvlo0WYClv8BBwmvYZQP8U7EFg9cWEDZkt0i.jpg

▲《海》琉璃、不锈钢,2015-2019

3FkgP9fXeJ0W32FlRhKMcx0oesxzBqji1TimE6mX.jpg


作者简介: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策展人、批评家。曾策划“超级英雄展”“视觉交叉体——首届广东当代艺术群落青年艺术家联展”“时间的狂喜:重塑认知的媒介”等。著有《视觉的改造:20世纪中国美术的切面解读》《何以代表“中国”: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等书籍。

Wdh0uX93DzyxSio67QmMSpeHMVaTCpZAXZuMvzuj.jpg

▲艺术家崔译

2019   获得第十届新星星艺术奖年度学术奖

崔译,1990年生于中国江苏盐城,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馆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期间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Klasse Löbbert工作室交换学习。2017年参加威尼斯军械库拉古那艺术展 Arte Laguna Prize;在德法意等国参加驻地创作,作品被机构收藏;同年在悉尼邦迪海岸雕塑展Sculpture by the Sea中荣获新兴艺术家奖,2019年获新星星年度学术奖。近期创作主题关注消费社会和城市更新中的日常物质媒介,在实践中探索游园式的感知转换。


作者:胡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