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庚寅岁首评普安

  牛鸣犹在耳畔,虎啸倏忽已至,一位世居安阳的高士正跨虎而来。

  刘普安,又名朴庵,浦安,祖上为北京燕山人氏,数辈前徙居安阳。他成长生活于斯,自幼喜画,然因家贫,难企师门,钟爱之画册,唯余垂涎之叹。于是,穷困铸就勤奋的历史规律再次上演,画册买不起,就向朋友借来,在笔记本上整本整本的抄袭,连文字带插图一样不漏,抄摹后按时归还。芥子园画谱,山水花鸟卷,伯里曼的人体解剖学,李剑晨的水彩技法等等,等等……摞起来竟有一米多高。胃口往往是饥饿所赐予的,他在不断的前行中遍摩古今精髓,对各类作品的模仿也渐具神韵。时至今日,看到他多年前临摹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形神兼备,严谨扎实的造型功力,让人很难想到这是一个没有美院教育背景的自成之才。

  各种营养拿来便吃,没有院校的框框,没有所谓专业带来的先入为主,照单全收的结果,便成就了一个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的刘普安。然而拳练百家,终精一路。人到中年,曾经逐一涉猎人物、山水、花鸟诸科的功力,终于齐聚于一虎之身。

  普安画虎,一是因为老虎本身的形态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二是因为老虎在中华文明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中华文明对虎的图腾崇拜可以追述到黄帝氏族部落时代。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殷商出土的青铜器的都出现了与虎的形象极为相似的兽面。汉代已把虎视为百兽之王,汉画中虎的形象俯拾皆是,而且许多都已具有了 “神性”特征。诸如食鬼驱邪图中的虎、汉墓门画中的虎、翼虎穷奇、人面虎陆吾、九头虎开明兽,以及“四灵”之一的白虎,等等。它们既能吞食鬼魅,威慑敌害,守卫天门地户;又能庇佑人神,赐福示瑞,更可以乘载升仙。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中就写道:“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由此看来,虎从那时起就已逐渐成为受民众喜爱的保护神。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自称虎的后裔。而在汉民族中,虎始终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领受着绵延千载的膜拜。

  大概是天缘巧合,堪称国内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老虎形象,正是在1987年,距安阳不远的濮阳西水坡发掘出土的,那是一双伴于先民遗骨东西两侧的蚌塑龙虎,距今已有6000余年。

  其地、其人、其生、其性,似乎都在冥冥中将刘普安的艺术生命和虎紧紧联系在一起。于是,他的生命状态毫无保留地托虎形而呈现,笔下的老虎也就因此有了曾经沧海的情态,全无半点圈养宠物般的柔弱。它们威而不凶,勇而不霸,眼神蕴悲悯之色,姿态尽雄强之美。踱步、长啸、奋扑、腾越,展现的皆是画家在人世中历练出的真性,也许正是历尽沧桑,方换来这虎骨中难得的笑傲豪气!

  细品之间,忽觉这已不是色彩斑斓的大虫,他们已然幻化成一个个独步旷野山林的寂寞高士,他们体内蕴涵的是一股源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后的从容自在!自在,也正是普安的真性情。

  如今,籍有识之士慧眼,这只孤傲的兽王,终于步出安阳奥缶庐,暂别那个中国文化史无法绕开的古城,来到了北京这个永远属于王者的都市,让我们屏息静听,等待那即将到来一声长啸……

作者:范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