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水墨与未来”雅昌圆桌会议——丘挺:数字化生产下新空间的探寻

2022-06-27 10:28

VR “元视界——水墨与未来”群展

“元视界——水墨与未来”群展

8

雅昌数字美术馆

常设展 10万+

5月18日,“元视界—水墨与未来”在雅昌数字美术馆开幕,可以看做是打造艺术元宇宙的具体实践,此次展览将水墨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虚拟化媒介转呈,从虚拟视觉沉浸式的映射和交互视界中,探讨水墨艺术媒介面向未来的多样可能性。5月31日,“元视界—水墨与未来”移动端正式上线,同时,还举行了线上直播论坛,嘉宾们围绕数字时代下的水墨与未来,发表不同观点,这场学术论坛持续了近四个小时,非常具有学术意义,以下为嘉宾丘挺教授的观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f2e0f30f5980cac569a2e076d75a4ed7.png

详情可识别二维码

《与谁同坐》240cm×200cm纸本设色 2021年

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场域、逻辑生产的新时态下,科技开拓人的思维,给艺术重构、重塑和多样化的阐释带来许多便利。数字化时代,也是未来所谓的元宇宙时代,把这个庞大传统的合理性、有序性、合法性、仪式性、世俗性、超越性通过跨界的媒体进行多样式的发挥,把中国艺术从本体到文本解构再重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99e1a4dc1e2ff35e9faad2835cb9b3f1.png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72760105d1f09ef5bfc24f57d8da0827.png

展览现场

近年来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实验备受瞩目,我关注的双年展上有一些来自韩国、越南、俄罗斯的艺术家,他们在数字媒体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不止是年轻艺术家踏入这一领域,大卫霍克尼在从15年起使用iPad的笔刷程序创作了一系列风景作品,这无疑提高了一位老人的作画效率,然而这种技术上仍受人诟病,比如程序绘画语言的单薄、画面肌理的失真,这些都偏离了创作者的本意。从目前来看,艺术家如果想熟练运用技术,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0f81a40698cae24e5f17b2f6613934f2.png

《华严泷》136cmx68cm 纸本水墨 2015年

在中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这是在未来很有价值的一块。中国画是一种物质性很强的产物,视觉的精微离不开物质感,因此传统的书斋化观看方式强调要上手原作,不隔玻璃、不戴手套去观看、触摸,这种体会是目前博物馆乃至数字化图像观看无法代替的领域。科技促进的大背景下,我们对事物的投射反映也发生了改变,如何重构古典传统,需要慎重对待这些问题,不能跟风。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十分先进,机器人可以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也可以对艺术家绘画语言、风格进行学习,这对人的伦理价值也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如何在自身逻辑里面借助科技重构和发扬传统,以及科技应该介入作品到何种程度,这是现在的产业化的艺术集团,或是作为个体艺术家,值得我们去碰撞和思考的问题 。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957a38fb9f510bb7ab88bbb0645c0643.png

《不忍池》33cmx33cm银笺设色 2019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b0b05d157183ad6af7c1a92d51c167d4.png

《日本庭院写生》33cmx33cm 银笺水墨 2019年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许多美术学院毕业展都引进了线上展览方式,通过公众号推送或是直播导览,流量非常可观,还具有国际传播性,科技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数字化展览的观念输出方式也更为便捷。线上空间相对私密,可以更好地维护艺术家个人气质的呈现。由于显示器尺寸有局限性,在观看一些手卷式的作品时,不得不划动图片以观全貌,误打误撞地回归了中国画“游观”式的体验。而一些大尺幅作品,由于缺乏与公共空间的互动,反而流失了一些魅力,这正是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9d85bc18d32c41a9fd69b5efb37acc79.png

《山外之山中》263cmx550cm 纸本水墨 2020年

目前大型博物馆、美术馆大多引入了线上数字展馆,利用三维全景技术,构建一种逼真环境,线上展览为观众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导览文字不受展签大小限制,可以对作者、作品作更广泛的介绍。这种线上展览依托传统美术馆的呈现模式,基于观众不能亲临现场,作为补偿,展陈往往按照美术馆空间划分楼层、展区、展位,作为现实展览呈现与虚拟空间的转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6d6f25fb63358ed1a4ed6a628275f752.png

《万壑幻雪》 128cmx68cm 绢本水墨 2020年

如何进行勾连时代与作品的价值与冲突,构成新的沉浸式体验,数字化手段则更为轻便。因此,随着线上展览的逐步成熟及常态化,我们是否应该为线上展览开拓出独立的空间,而非作为实体展览的附庸进行呈现。这也是数字化生产下新空间的探寻,这种空间应当是何种面貌,不仅需要策展人的匠心、科技的支撑,还需要培养观众新的观看习惯。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也难独善其身,需要创作出适应数字空间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6b3421f688b7ee503340d578f523a21b.png

《黄金竹》22cmx252cm 纸本设色 2021年

此外,我们需要谨慎地面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知识的内在逻辑应当如何运用。目前许多院校成立了科技艺术专业,这让我们回想起炼金术士促成颜料研制的时代,又或是文艺复兴时期艺画家对光学仪器的依赖,如何运用数学、工程、医学、科学成果做成艺术作品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从水墨画的角度来讲,如何利用技术来重构知识生成的逻辑,找到可以跟技术嫁接的生成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更新画风、回溯过去,同时被大众所接受,这是值得思考的课题。影像、声音艺术家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作为水墨艺术家,一方面要重构知识生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时时警觉科技功利主义所带来的对艺术本体的消解,艺术与科学不应当停留在表层的结合。新科技带来新思维,知识生产逻辑和未知的可能,各种跨界融合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值得期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a48bc0487d61dd4b07bc29f15913af2a.png

《银山塔林》银笺设色,34cm×100cm202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cd238adcd114c2af577b206502f3e7a6.png

《与谁同坐》88cmx56cm,绢本水墨 202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391d19d3299d03f29a0cbc3b942fae15.png

《桃花源》纸本设色34.5cmx68.4cm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cms/png/202206/cd52ca018a4fb6252aa9a510551925f3.png

丘挺,1971年生于广东,2000年获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2004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2004年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至今。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清华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专业委员会委员。

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多家核心期刊。出版的专著及画册有《延月·梳风—丘挺作品集》、《丘园养素—丘挺书法集》、《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历代名画技法评析—青卞隐居图》《丹枫呦鹿图》、《历代名家技法集萃—云水法》《宫室舟桥》《点景人物》、《元代山水》、《中国当代艺术家谈艺录—丘挺卷》、《丘园养素》、《一溪云》、《丘园养素一桂林黄姚写生册》、《山水之眼》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