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王来文:以铮铮铁笔 树民族风骨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曾说:“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白描作为一种“以线为骨”的艺术,在中国画中占据了重要的高地。

福建是中国白描艺术的重镇,在历朝历代中涌现出诸多白描画家。王来文是福建本土成长起来的画家,近些年他坚持白描艺术探索,坚持在中国画的本体语言中探索,强调画面的韵味与品格,关注传统中国画独具的精神义涵,提出了“以线为骨”“素以为绚”等个人美学观,提倡“白描复兴”。

当下白描艺术面临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更好的推动白描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如何更好地通过“线”来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意趣?针对这些问题,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与王来文展开对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128c8408187b054fd39e277e6347c295.jpg

王来文,画家,文化学人。 福建漳州人。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教育部首届中国画博士课程班进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长期担任全国美术展组委会委员、评委,福建省美术大展评委会主任,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百花文艺奖总评委等职。曾担任厦门大学兼职教授,福建师大硕士生导师。

【对话】

雅昌艺术网:您前期创作是以大写意花鸟画为主,近些年为何会选择致力于白描花卉的艺术研究?

王来文:其实,就花鸟画创作而言,我是写意与白描并行探索的,只是阶段性的侧重点不同。前期侧重以写意花鸟为主,近十年来侧重以白描创作为主。随着对白描认识的不断深化,伴着对中国白描艺术在当代式微的忧虑, 身处艺术管理与艺术创作的身份,觉得有责任对民族艺术白描的复兴尽点绵薄之力,所以提倡“白描复兴”且身体力行投入其中。所以,近年来,我投入更多精力在白描研究与白描创作上。

福建是中国白描艺术的重镇,在历朝历代中涌现出诸多白描画家,从南宋的陈容,明代的边景昭、李在、吴彬、曾鲸,清代的上官周、黄慎, 及近现代的陈子奋、郑乃珖等,他们在各自的绘画路径中探索了“线”在 中国画中的审美内涵与哲学意蕴,共同构建起福建白描艺术的深厚文脉,为中国白描艺术做出福建的历史贡献。因此,我个人觉得,福建当代画坛应深耕于这一文脉,且将“以线为骨”的白描艺术作为闽派文艺的特色优长,从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认识的高度上,进行研习与承传,以此为中国白描艺术的发展做出福建的时代贡献。

白描艺术是以纯粹质素的语言营造了所绘物象的诗性意象品格,达到了意趣、意蕴、意境跃然显现的艺术心性,突出了民族审美心理的个性表达。依个人的实践体会,对中国画特别是白描艺术提出了“以线为 骨”“素以为绚”等美学观的阐发,未必准确,请同仁们批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7e79e2ebd25d4aafa5574e7ac402c0fd.jpg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作品题目:《听雨》

作品尺寸:28x42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

雅昌艺术网:您曾提出“素以为绚”的美学观点,请您就此观点为我们展开介绍一下。

王来文:“素以为绚”语出《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原指《诗经·卫风·硕人》中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质素之美,后延伸 为一种自然、质朴的美学观,指向一条在“绚”与“素”的矛盾统一中,最终回归于“素”的普适性美学法则。

白描艺术的魅力在于其不凭借任何艳丽的色彩来博取眼球,而是以最纯粹的笔墨述说着品格与精神;以东方线的审美书写人的心性与学养,直指最本质的性灵之美,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意蕴。

白描艺术“格物”的观照方式是一种形而上的“大观”,一种“观 物取象”“澄怀味象”“格物致知”的审美观照,将画家主体的生命体验与物象的客体观照相互交融,通过对意象的“游观”展开人文的情怀关照,从而达到“技近乎理,理近乎道”的“致知”,这种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化使白描艺术走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至高至纯的境界。

老子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有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孔子有言“绘事后素”“素以为绚”,实则都指向了一种质朴素淡的美学观,而白描艺术以简练而深沉的表现手法,抓住花卉物象的本质,寄寓着无限的可能性与丰富的生命力,表达了对时代与生命的叩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9419bb53e7f3b08d02197b6471fc6a91.jpg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作品题目:《不与百花竞艳》

作品尺寸:28x42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

雅昌艺术网:“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白描中的线很重要,如何更好地通过“线”来表达审美意趣?

王来文: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曾说:“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笔墨精神是中国画的内核所在,而“笔”作为其内核中的核心,便是“线”在中国画中的灵魂写照。因此,我个人觉得“线”是中国画的灵魂。

“线”在白描艺术的表达中,既还原了自然物象形而下的结构与形象之美,同时又具形而上的东方审美意蕴。在白描艺术中,线性即画性,线质即画质,线的艺术高度往往影响着白描艺术的高度。“真正的技术是艺术”,钢琴家傅聪的这句话,我倒是很认同。

首先,对于古代经典白描作品的临摹与精研是学习白描艺术的基础,也是根本方向。画家对古代经典作品涉猎的广度、扎根的深度,影响着画家在白描艺术创作上的高度。古代白描人物与白描花鸟两大板块皆是学习白描艺术需要修炼的功课。在临摹过程中,感受其中线条的质感与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深入到对古代白描艺术文脉流变与发展的研究,总结规律,入古出新,从而探索出对白描艺术的个人审美理解、美学理念与美学追求。

其次,在白描艺术创作中,线的质地与人的呼吸紧密相连,画家应向内探索自身状态的自适性,向外感受物象生命的律动性,以“仰观俯察” 的方式总结世间植物百卉生生不息的生命张力,并与其同呼共吸,从而传递到画面用线的阐发中。

张彦远曾说过:“书画用笔同矣。”书画用笔异质而同构,在白描艺术中,以书入画的特质尤为明显。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可提升白描艺术中“线”的质感与力度,能使画面更具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古典审美特质。与此同时,线的信息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丰富了线的信息量,画面才更富有内质与表现力。

中国艺术是心性的艺术,而白描中的“线”是心性的线。心为风所动,艺为心所发。因此,个人觉得,白描画家应不断提升自身“艺”与“术”的修养及“文”与“哲”的学养,尽可能汲取中西方艺术哲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学养,关注自身文气、雅气、大气的涵养,努力做到有 诗心、有诗性、有诗情、有诗意,从而提升画面的气质、气息与意境。

在白描艺术创作上,通过“格物”,从而获取世间万象的审美规律, 达到一种“道”的高度。古人讲“技近乎道”,个人觉得中间还可以再加一道“理”的桥梁,即“技近乎理,理近乎道”,只有在“技法”的沉淀中不断探索“理”的规律,通过“理”的深度,才能达到“道”的高度。 因此,在白描艺术探索中,画家应对自身艺格与人格不断进行锤炼,而且是正能量,有家国情怀与人文情怀关照的艺格与人格锤炼,才能更好地提升画面的高品格与高品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13ce2b58371dfbc6d04e2453a28442f2.jpg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作品题目:《独领淡泊幽香》

作品尺寸:28x42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bb11be1ec3ae02b45b18ff7f7dd791c1.jpg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作品题目:《摇曳的不止是清风》

作品尺寸:28x42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

雅昌艺术网:您的白描作品是以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为主,画面传递着一种古意,作为当代艺术家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寻求新的发展,其实是很多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请结合您的白描作品,谈谈您在这方面的探索。

王来文:这些年,我立足白描艺术探索,围绕着中国画的本体语言探索,强调画面的韵味与品格,关注传统中国画独具的精神义涵。

白描艺术是东方之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样式,对白描艺术的坚守实质上就是对中华文化、民族艺术主体性的坚守。清代程庭鹭有言:“画虽师法古人,须时见本色,乃得真趣。”个人倾向倡导入古而追新,师古而不泥古,因循而不守旧,食古而化,尔后力争自成一格。

艺术思维与学术理念往往引领着艺术创作的追求方向,技术为思想的实现提供路径,思想为技术提供方向与高度。因此,个人觉得,画家应努力站在更高维度下进行思考,在日常的学术积累中,应对画论、美术史论进行研究,还应尽可能对艺术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进行相关长期地、大量地积淀,努力将其中的养分融入到生命中,从而内化为画家自身的艺术美学观。

与此同时,在本体文脉的滋养下,个人觉得,在白描艺术创作中也应开放地吸收西方美学思想中的精华,并加以转化。从技法上而言,对西方绘画的形式、图式、造型等艺术表现语言的学习掌握,也有利于白描艺术的当代性转化与发展;从美学思想上而言,我们应深入中国传统文脉,坚守中华文脉的主体性,以主体性为根本,与域外文化、美学思想、艺术精神进行碰撞与交流,并加以主体化中国化。

在白描艺术美学品格的追求上,我个人比较提倡“倡雅去俗”。白描是雅文化,当然所指向的雅文化并不等同于阳春白雪,而是以一种较高的审美品格走向大众,努力引领审美风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种较好较高层次的公共美育作用;其二是“倡素去艳、倡简去杂”。这里的 “简”不等同于单一、“杂”亦不等同于“繁”,有如陈子奋先生画百子莲,便是做到了繁而不乱;其三是“倡精去粗”。这是确保白描艺术具备高品质的审美要素,是对徐悲鸿先生曾全力推行“致广大,尽精微”的承续。个人觉得,不论是对经典的临习或是对景写生创作的实践,只有做到了广泛的涉猎,也就是广大,才能实现精微的表达;其四是“倡纯去杂、 倡洁去污”。中国画是一种诗性的审美表达,以线造形,表现形态、神韵与意境。以形写神,也以神写形,以形传意,同时也以形传神。在白描艺术的创作过程中,除却对线的关注与形的把握,画家应以素心、禅心亲近人间百卉,感受其间的生命律动,以此提纯到美学的品格与审美的境界上来,感受自然反哺于个人的审美能量,画面中才会流露出无边的清气。我常说“白描是一场修行”,去浊气、修正气、存清气、养大气,便是白描画家的修行之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a81caed2a4a86c86c35a53c56e358735.jpg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作品题目:《清芬入万家》

作品尺寸:28x42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

雅昌艺术网:随着时代的发展,给中国画传统的白描艺术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关于经典与现代的融合您有哪些相关的建议?如何更好的推动白描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王来文:艺术不象科学,有标准答案,也不像体育,有统一的标准。艺术见解往往因人而异,依我不成熟的看法,白描艺术不⼊古则野、则浮,⼊古不出古则迂,因此我个人比较注重在艺术创作中,力争从古⼈经典中汲取营养元素,为当代服务。“倡古去尚”是画家须时刻警醒自己的审美见识,我们可以关注流行,甚至可以吸收时尚,但切忌卷入流行之时风。

在白描艺术“线”的表达上,不应仅停留在“流利”之美,而应与古为徒。不论是陈子奋、郑乃珖的白描花鸟,抑或是顾恺之、吴道子、武宗元、李龙眠、张渥、吴彬、丁云鹏、陈老莲、上官周、任伯年的白描人物,当代白描画家应从其中汲取养分,以此获得更高古的审美格调、更醇厚的审美素养。

在白描艺术“形”的探索中,以形写神的前提在于以线造形,以神写形的前提在于以线赋神,这里的“形”不同于西方造型的“型”,而是以粗细、轻重、虚实、干湿、浓淡、疏密、曲直、刚柔的线对中国传统 “形”的表达,从而以线传神、以线传意、以线传韵。

与此同时,白描艺术创作应结合当下生活,体现时代气息。如将外来花卉题材引入传统白描艺术创作中来。这些年,个人尝试画些外来多肉植物、仙人掌科等题材,用中国的笔墨来表现外来花卉的姿态和韵味,试图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风格与时代感的新题材花卉白描作品,探索经典与现代在作品中的融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75227b1f099d033aba6f767a860e7c64.jpg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作品题目:《清香不让梅》

作品尺寸:28x42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f31889a98de89a7c49ddd7f1b9136495.jpg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作品题目:《摇曳清风》

作品尺寸:28x42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

雅昌艺术网:您提倡“白描复兴”,就福建而言有哪些优势?

王来文:一是福建开放守正的文化艺术生态。福建素有“海滨邹鲁”的雅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造就了福建文化特有的两重性特质,构建了守正与开放相融的文化艺术生态,表现出兼容山海的精神。在白描复兴中提出了两个不成熟的个人观点,一是对传统的守正与执着,二是对开放与自由的进取。而这两个观点,或许是闽学精神与闽文化特质予我滋养而出的;

二是福建丰富的花卉自然资源。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这里温暖湿润,青山绿水,四季如春,有非常丰富的花卉品种,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终年鸟语花香,为白描花鸟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些天然优势也拉近了画家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使福建画家笔下的百植花卉与画家本能的相生相联,为白描花鸟画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来源;

三是福建丰厚的人文源脉。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域形态产生不同的文脉承传。通过我的实践体会,提出“闽人尚线”的审美观点。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在山与水、山与山、山与树林田野的际遇中,天地间的直线与曲线相互交织,形成了千变万化的线;加之闽人柔中有刚、含蓄细腻、开拓坚韧的性格,以及在闽学文脉浸润下养成的专注、严谨、深入的治学治艺态度,皆刻入闽人的审美基因里,形成了闽画的特性,铸就成福建白描的源脉,使福建成为中国白描艺术的重镇。在历朝历代的八闽大地上,孕育出诸多的白描大家,自南宋陈容,至明代边景昭、李在、吴彬、曾鲸等,清代上官周、黄慎,直至近现代陈子奋、郑乃珖、李耕、黄羲等,皆以线见长,各具样态,他们共同构建起福建白描的重要文脉;与此同时,福建建版印刷业自宋代始高度繁荣,特别是建版中的白描版画插图不断成熟与传播,为白描艺术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个人觉得, 福建当代画坛,应深耕于这一文脉,以“以线为骨”的福建白描艺术为根脉,进行研习与承传,以此为中国白描艺术的发展做出福建的贡献。个人而言,这些年来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以书入画,书画同源,这在白描艺术上彰显得更加突出。“闽人尚线”的特性同样存在于福建书法文脉中,在历朝历代中涌现出蔡襄、蔡京、黄道周、张瑞图、伊秉绶等书法大家,为福建白描艺术的发展注入了传统的笔墨养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c90a085a894904fdb712b94b3dfd0a99.jpg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作品题目:《清香自信高群品》

作品尺寸:28x42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

雅昌艺术网:白描体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形体观念,是中国历代画家在观照自然的过程中,不断融入自身的感悟而产生的有别于西方的绘画语言。您认为在学院教育中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白描教学?

王来文:多年来,我在从事艺术管理、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也一边从事艺术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许的体会,在此谈点个人的体会。

在中国美术史的滔滔洪流中,先有白描艺术,后有写意艺术。在中西绘画艺术比较来看,白描艺术是最能代表东方绘画、代表中华民族绘画的形式之一。“画圣”吴道子、“宋画第一人”李公麟、“画仙”吴彬皆长于白描,他们是历代绘画大师中的大师,从这个意义上看,白描应是中国绘画的塔尖样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地。因此,在学院教育中,可很好的将白描作为基本功来训练,但不能仅停留于此,而应将白描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来学习,加强学生对白描传统文脉的传承和探究,领略白描艺术 独特的东方意蕴与美学价值,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高度来认知白描艺术与弘扬白描艺术,从而更好地传承白描艺术的美学传统与精神涵义。

学院教育应引导学生扎根于传统的基本功与素养。檀东铿先生是郑乃珖先生的高足,是我大学时代白描学习的启蒙老师,檀先生引导我以《陈 子奋白描花卉册》及郑乃珖先生的白描作品入门。个人觉得这放在当下的白描学习,特别是白描花鸟的学习中还是非常值得提倡的。近十几年来,在探索过程中,个人不断地进行溯源,对白描文脉进行爬梳,对顾恺之、 阎立本、张萱、周昉、吴道子、韩晃、李龙眠、上官周、吴彬、陈老莲、丁云鹏、任伯年等历代白描诸家都进行了临摹与研习。因此在教学上,我提倡入古追新,注重经典研摹与写生创作并举的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对于白描“线”的素养、“形”的素养与“文”的素养。

关于“线”的素养。一是在用线上,应骨法用笔,研究传统白描经典中线的审美学养;二是引导学生在自然万象中总结规律,注重线的形式与组合,从而进行美学理解,并运用到画面之中;三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线质、修炼线性,增强线条的可读性与信息量;四是将书法作为白描艺术学习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我性情为主,择⼀家之 长,尔后博采众家,培养对线质的理解与笔墨的情感。

关于“形”的素养。在造“形”上,引导学生对物象“型”的观察提升至一种“形”的认知,探究其形态,感受其意态,从而达到对“形”的审美感知。这种审美感受力是需要在长久的探索中慢慢培养而成的。世间植物百卉各具样态,只有在充分培养审美感受力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把握对“形”的概括力,逐步形成对“形”的审美表达力。

关于“文”的素养。哲学是艺术的故乡,文学是艺术的原乡,古人讲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画的章法与形式具有哲思性,格调与意境具有文学性,或者说是诗性。因此在学院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文化学养的积累,做到人雅、心雅、审美雅,做到人静、心静、画面静,更要做到人净、心净、画面净。古人讲“定能生慧”,这既是佛理,也是哲理;既 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禅境。只有真正安定了内心,以敬畏之心对待艺术、探索生命,才能创作出好的白描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5eea40bc1ac5a2063141f3c95ef098ac.jpg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作品题目:《数朵仙葩各自开》

作品尺寸:28x42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

雅昌艺术网:白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中国画形式,未来将向什么方向发展?

王来文: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以物示象,即将物象与道统一,形与神合一,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世界本原的深邃体悟;而这一思维方式正与白描艺术的美学观高度契合,从而使得中国白描艺术始终保持生命的张力,以独立的姿态与质素的品格自立,彰显着独特的东方神韵与朗朗的民族风骨。

因此,在未来的白描艺术发展中,个人觉得,应深入探索“以线为 骨”的传统内涵,注入更多新的题材,注入更多艺术形式探索与表现方式,使之更具时代性与创新性,展现出中国白描艺术独特的东方审美内涵与文化品格,体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艺术哲思与生生不息的民族伟力。

中国白描是一门“以线为骨”的艺术,浸润着中国传统的审美内涵与东方哲思,高度体现了中国画的意象精神。白描艺术以线造形,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合一,将物象的生命律动提纯到美学的品格,是一种诗性的审美表达。其“线性”在于将线条赋予人性化的精神,受情感与意志的指引;“线意”在于通过线条传递情感与意境,使观者能够体悟其中的奥义,感受其中的灵境与韵味。因此,个人觉得,在当代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文化语境下,白描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品格的艺术,其中所蕴含的意象精神与独特的民族美学思想极具当代意义。白描复兴是对中华文化主体性坚守的复兴,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

雅昌艺术网:谢谢!

王来文:也谢谢你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d239af66ccc933d76f13c13a68877aa9.jpg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作品题目:《仙姿》

作品尺寸:28x42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3/4a3dc465be018d0970c26167590a33aa.jpg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作品题目:《馨香致远》

作品尺寸:28x42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

作者:王丽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