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游刃于意象之间李天元 97作品语言演化考源

  看李天元的画,会给人一种明显的印象,即他的每件主要作品,都在画面语言和艺术旨趣上与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在文化意识方面的影响相关联;或者换句话说,他始终将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对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折射出的文化状态作出自己的准确言说。

  91年他与赵半狄的二人展,使他俩引起了美术界的极大关注,同年《冶子》一画在首届中国油画年展中获金奖,使他成为脱俗于学院,刚步入社会不久并且敢于近距离地表达当时普遍人的喜怒哀乐精神世界的新生代画家中的重要一员。李天元原本可以借此殊荣和机会,在肖像人物画上经营既保留着学院绘画对技术造型的要求又融汇入个人机趣才情的工作,然而,随后的创作事实表明,他从一开始就把绘画这种平面艺术视为他个人对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投仪审视和关注的工具,而非仅仅是一门谋生的手艺。因为92年春天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步伐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中国人社会文化生活的层面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而外来消费时代的后现代文化伴随着信息网络化滚涌而来,使得镜像是单一线性的反映论认知方式无法适应这变化了的复杂生活,因而如果平面艺术要对这种变化发言,就必须寻找不同于传统学院式定点透视的新认知的表达方式。于是,先画一种图像,用胶条局部粘贴其上,再在同一画面上绘制另一种图像之后,将胶条逐一撕下,这样所形成的两种图像的交叠,穿插于同一画布上的视觉表达方式便在李天元的手中产生了。传统与现代,性与暴力,这在他视为文化与生活中两类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主题,被他蓄意地进行两度创作结合在了一起,可这是怎么的结合呢?随着胶带的撕去,承载两个主体的种种图像符号出人意料的脱失了其各自原有的时间,空间,文化属性,成了没有定点透视的非此非彼,边界模糊的视像。

  对多声部的社会生活多重视觉经验的深切感受与表达冲动,与难以控制的画面两重图像相互侵犯,相互补充,相互激活的偶发性视觉刺激,构成了李天元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做出自己的演说的合理逻辑。从92年开始到96年底的一大批两重图像创作手法的作品,使他在评论界和艺术界同行心目中确立了一种独特的印象,这就是他以他富有活力的创作证明,当代艺术在今天已不再面对的是争论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使当代艺术以有效的方式对今天这个多元的时代发言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艺术圈里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不约而同的共识:当代艺术要对时代发言,就必须在画面题材上直接摄取可供辨识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视觉符号资源,这在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体现得十分明显。即便是李天元,在他主观愿望要寻找一种表达社会生活的多侧面多样性的方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在选择题材和表现技巧上,与这种思维定势保持着难以割舍的关系。我注意到,题材的宏大和景点,油画造型的结实与稳重记忆以及胶条粘贴撕去在位置走势上的明确与硬朗,这些本身就存在着确立自己的双重图像视觉认知方式之后,如何使这种方式转化为他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语言话语的进一步要求。

  97年创作的一批油画作品,证明了李天元对个性化艺术语言深入挖掘的自觉。胶条因图像造型和色彩反差较大形成的硬边,被灵动,流畅,低反差的笔触挥就下的色彩形象所缓和;象征传统文化权利与暴力的图像更多的让位给寓意文化知识谱系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图像;因胶条对两重图像的破坏与组合而在视觉上形成的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模糊,碎片式形象,更多的甚至完全的被两种图像自身在造型结构和用笔用色方面的相互穿插,叠加,互补,对立所取代;女人体在性领域的象征意义被提升为对生命与永恒的向往;近距离的物象透视背景被推广到广袤的自然田野和流动变幻的天空下……,所有这些显著的变化,都没有背离用平面艺术特有的空间审视方式对日益纷繁眩目的社会生活经验做多重描绘的初衷。所不同的是,起初用胶条来冲破两种图像原有的符号所指意义,从而造成客观上出人意料的图像失语的偶发性视觉效果,如今却少用甚至不用胶条的强力侵犯破坏,并且尽量调动笔触的流动和色彩的跳跃本身,来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多重交叠,混杂但仍能分辨轮廓的各种意象。总之,在艺术家的思想观念的支配下,让绘画语言自己来说话,这是继用人为方法脱离僵化了的现实主义简单反映论模式之后,创作发展进一步深化的必然。

  我说让绘画语言自己来说话,是指色彩与笔触在艺术家特有的思想情感的喷涌下,其层次变化,动势呼应,向背结构,肌理纹脉,无一不跃动着艺术家对生命状态和生存情绪的感悟,透露出艺术家借用才情逸气的笔触色彩对现实社会生活和心胸意象的捕捉。在《蹬天》,《追赶》,《水性》,《田野》和《Q》等作品里,李天元甚至超越了对传统文化权利符号和知识谱系的形象词构,直接用跳动的笔触和绚烂的色彩来书写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流失交替,短暂变幻的敬畏与感叹,而其中若隐若现的是他对个人成长经历中种种记忆的影像。这些记忆的影像,与其说是他个人经验所得,不如认为是他与同时代,同龄人共同所经历的生活的集体显现,而当他在广袤的户外大自然的阳光景物与抹却不去的生长记忆之间用灵动的逸笔抒写画面之时,我不难判定艺术家正在为我们营造一个特殊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借助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折射意象的观照,游刃与超越,来调整我们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确立自己在生活和精神,物象和意象之间的准确,合理的角色和位置。

作者:高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