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梦随流水

  艺术品往往以一种神秘的方式从艺术家那里产生出来,它从艺术家那里获得了生命,它的存在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不合逻辑的。它在它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里有一种明确而有目的的力量。它存在着,它就有能力创造一种精神气氛。周裕国很少涉笔常被人描绘的名山,他的艺术视觉伸向的是川西高原那些几乎叫不出名,而又让人激动得落泪的万重深山,画家所面对的一切,是没有范式可以借鉴的全新世界,所以凭借任何一种陂法和线条都无从表现它。周裕国从对景摹写到心灵一次次的感悟,终于找到了打开这扇神秘大门的钥匙。 每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反映在自己采用的形式中,形式是个性的标记。周裕国早年曾受过传统技法的训练,他非常注意笔墨的表现力度。在中国艺术中,线条反映作者的感情、胸次、气质等精神状态,郭若虚在论气韵时说:“出于灵府也……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述,述与心合一。”线条本身的精神状态乃是作者精神状态的外化符号,在周裕国的山水画中,我们处处可观其把纵横粗犷的线条横架出大山的气派,细腻的笔触在幽微的局部所张开的动人之弦。

  周裕国的作品重以气来统摄全局。中国美学认为,“气”是化生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源,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构成质料,气是生命的基础,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品说:“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即说神思的畅达有如天空似的广阔,生命之气的贯通则如恒古太空的长虹。“行神”与“行气”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神”依赖着“气”,“气”决定着“神”。周裕国善于营造直与天接,浩浩渺渺之气,启人高远不可测的“仰止”之叹。没有对生活、人生的强烈感受,没有难以抑制的情感冲动就不会生成审美创作活动,也不可能产生优秀的作品。画家在进入审美创作之前必须走到生活中去,以自身所养之气与自然之气相交流,才可能在一次次偶然的机会中,获得那种涌动而激起创作热情的“触点”和契机。周裕国山水不杂,树林蔚然深郁。皑皑白雪堆积的山头,山间叠泉宛如竖琴的道道长弦,这一切组成一曲优美抒情、生机滋勃,富有牧歌式情调的动人乐章,洋溢着诗的意境。 画要活,有生命感和运动感,全从势出,势是结构画面所处的地位、方向、大小及画家的笔墨工力表现这些型态所造成运动的份量感和分寸感,周裕国则更把这种势表现为一种含蕴欲发之气,喷薄欲出之气,以一管之笔,擬太虚之体。他笔下的山石巉岩,峰崖峻险,从山麓至山巅,万木葱翠,迤逦万重,山腰间白雪缭绕,岚气飘流。虚妙之处,皆因实而生,观其画,不禁使人想起黄庭坚的《道臻师画竹序》:“夫心能不牵于外物,则其天守全,万物森然,出于一境岂得含墨吮笔,磐薄而后为之哉?故余谓臻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气是心灵自由的外化。周裕国的画,使人感到其得势可随意经营,而经营的效果又张扬着势的能量与气象,或者说势是通过经营而体现的。营构宏阔壮丽的全景式的山水巨制,是周裕国所擅长的,而且极易引发人的亲近感和与自然对话的情趣。

  绘画艺术是画家尽情表现自己感受而从事自由创造的产品,山川形势的奇妙变化,古今大自然的天才创造,朝暮寒暑的变幻,给大自然带来无限意趣,画家就是借笔墨来描绘天地万物并抒发自己情感的。 周裕国学古人而不被古所囿,参今人而不为流派所障蔽。他画山水,不仅能写各种景物,而且致力于对景物的剪裁,致力于如何才能深刻感受物象的精神。为了表现川西高原的神奇,它似乎没有专用中国传统山水的斧劈、折带、披麻、卷云诸陂法,而是合而用之,从某种意义上讲,周裕国是“唯美主义者”,他关心的是“结果”。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不但揭示大自然惊人之美,更表现画家独特的情感与思考。它是心灵在大自然启发下所进行的伟大营构,它因而往往能填补现实中的不足,每一件优秀的山水画作品都能为现实创造一个新宇宙。所以,山水画的创作归根结底就是艺术境界的创造,它和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分不开,并建构在中国“物我异质同构”的深层审美意识结构之上。所以,在周裕国看来,人与自然、物与我、情与景、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都是浑然合一的。所谓美,就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因而,美实际上就是一种境界,一种心灵境界与人生境界。

  (注:魏学峰,四川省博物馆副馆长、教授)

作者:魏学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