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70后的凌波

  天上下着小雨,空气格外清新,于朋友处喝茶,温暖的烛光,红润的茶汤,陪伴着我。远离嘈杂与喧嚣,心灵复归宁静。我,心静,迷离;桌边,茶香,书香。伴着茶香,静静躺在茶桌上的一册画集,与我偶遇。那满纸云烟气象万千的山水画卷,让我很是意外,画很文气,非常入境,对山水画的笔墨研究、格势等体悟深刻。特别是对线的经营,与笔墨的组合,尤为突出。品读着墨气中的幅幅画卷,有一种莫名的感悟。

  此刻,游离矛盾的身心灵肉,已然和谐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学会了与生活讲和。一天,忽然意识到,少年时代拥有的无限可能性已然离我们远去,生活中的实利琐事每每涌现在周围,可我们依然拥有太多的激情与意境。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似淡似浓,似有似无,有些醉了。

  此时,我才想起翻看封面,寻找画者,《杨凌波山水画集》映入心帘,凌波,好熟悉的名字,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滴,我努力的寻找着,在我的记忆里。

  认识凌波兄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高高的个子,黑黑的皮肤,喜欢运动,上大学时是篮球队的,每次见到他,周围都是一大群人,不认识他的人还以为此君为体育系之人(实为美术系的学生),大学期间我竟没有去过凌波兄的画室,欣赏他的“大作”,细细想来,很是奇怪。

  凌波兄研习绘艺是名副其实的“门里出身”,在一个艺术氛围极其浓郁的环境中,凌波自幼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自然滋生了绘画的种子。观其画册,读其自序,言“余生于丹青之家,长于翰墨熏染。年幼之时常捉笔信手涂抹,却也小有所获。于弱冠之年步入学府始操绘事,初学画理、画论及技能。国画、油画、年画、连环画均兴趣斐然,然年少多玩劣,用心不足,故学的个一知半解,后又因原由种种弃笔十余载,直至而立之后方感虚度韶华。远观唐、宋、元,近读现代名家大师。日渐日迷,虽不敢言勤奋,却也从不懈惰。余自习山水至今已数载,虽涂鸦累累,感悟颇丰,但自惭谫陋。中国画讲究“外事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也好,师古人也罢,全赖取其各种绘事技能,来书写自我心中的丘壑:一溪春水、一片苍林、一岭烟云、一面秋山······。画有尺幅,景无大小,全在心中之逸气、之豪气。吾喜山水,山水画满纸云烟、气象万千,更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心中的那一方丘壑、一片精神家园。也算是性情所至。”了了数言,顿感凌波兄的刻苦、用功、执着、不事张扬之个性。短短数载,凌波兼学诸家,沟通南北,力图突破自南北分宗数百年以来山水画人为设置的种种“森严壁垒”,重新整合山水画的传统资源,将北宗的“气势”与“南宗”的笔墨相融合,孜孜于高古丰厚的绘画传统,讲究点、线、面的匠心组合和厚重而不失空灵的画面感,将天人合一、和谐无为的绘画精神作为自己的最高美学追求,努力在“外事造化中得心源”中走出一条新的山水画的“自家面貌”。

  拿着凌波兄的画册禁不住又细细的欣赏起来。观其画作,健笔纵横,云烟四起,元气淋漓,气息清新,兼取并蓄,笔墨大气,顿感其下笔不凡,渐悟笔墨之三昧,颇具“名家风度”与“大家气象”。他的画作,赐予了我,波澜中的宁静。人生如画,画似茶香,与默然之中沁入,静静的对望,静静的感受,传递着彼此,蔓延着彼此的渴望。

  近期,有幸得见凌波兄,与其畅谈,又观其新作《泰山》系列,赏习之余,感慨万千。苍天浩荡,江河静流,云游止境,空气凝然,好一幅壮观景象。

  有人这样形容,江南“多水多山多俊才”,而北方则是“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一山”指的就是泰山。

  谈到泰山,凌波兄甚是激动,平时寡言少语的他,竟也滔滔不绝起来。为作《泰山》系列,他曾进山数月,那种艰辛与虔诚是让人敬佩的。沿着孔子走过的山路,一步一步地攀登着,感受蕴涵着深邃的东方思想和生命价值的寄托。凌波言:“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泰山山体雄伟壮观,景色秀丽。走上五岳之首的泰山,令人感受颇深的是它的古老。这古老不是地质年龄,而是人文年龄。“乘儒风而来,挟天地万钧之力”,泰山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道、佛思想为一体。这座圣山,浇灌和传承着儒家永不褪色的思想之花,这也是泰山闻名的一大原因。诸多的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观赏,吟咏赞叹。泰山与名人结缘,肇始于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流传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开创者,被尊为“圣人”。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名胜古迹就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多处。儒学,是历代学子仕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药。孔子曾留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使后人竞起仿效,接踵而至,成为历代文人名士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从而沿袭成为一种文化心理,蔓延成为一种文化风气,也造就了泰山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主轴。齐鲁平原少高山,遂有泰山显辉煌。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的《鲁颂》篇写道:“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见泰山。杜甫则留下了《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元时贾鲁《登泰山》中赞曰:“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使者久尘嚣,望之不胜喜。”还有那个汉武帝,泰山封禅时,对泰山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面对泰山,“略输文采”的汉武大帝也发出了这不知所云的十六字浩叹!”

  听着凌波兄的讲述,也使我忆起了一些有着千年精神文化的泰山的故事。泰安——国泰民安。泰山就坐镇泰安。一座山,仅凭名字就足以俾猊天下,傲视群峰。而对泰山的敬仰与好奇也的确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有的情结。

  传说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禹、汤等都到泰山封过禅,此后凡立位的皇帝取得政绩,都会选个特别的日子,来泰山向天神"汇报"下自己曾做的“丰功伟绩”,即"国泰民安"。据《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尚书》中也有关于泰山的记载,虞舜:“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虞舜之后,更有众多的君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祭拜天神。据传先秦就有七十多位,而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就有27次。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为什么帝王们要来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典礼?

  凌波言道:对此我还是知道些缘由的。泰山坐落在宽阔的华北平原上,西靠黄河。这一带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中华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夏初,禹分九州,其中冀、豫、青、兖、徐五州均在此地。商朝的古都建在泰山之前。战国七雄中六国之都皆在此地。在新石器时代,泰山周围就产生了“大汶口文化”,继而又出现了“龙山文化”。这里又是孔孟之乡,稷下故里。所以古人视泰山为中心,为五岳之首,为天下大宗。日出东方,泰山濒临东海,又被古人看作是天神居住和万物初始的地方,它也就罩上了神圣的光环。一些远古神话也围绕泰山而传。精卫填海是先填平了泰山四周的海水,使泰山露出了水面,然后再去填东海。女娲造人也是在泰山附近。她用黄泥捏了许多泥人,放在地上这些泥人便活了起来,依山傍水,繁衍生息。有了这样丰厚的背景,帝王们来泰山封禅就是理所当然了。

  第一个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他在此筑坛祭天,表示归功于天,这叫做“封”,然后他又下山后到山前的小山丘上设坛祭地,这叫做“禅”。封建时代的泰山封禅由此拉开了帷幕。泰山成为了江山一统的神圣象征。

  凌波兄言:“泰山还以石刻众多闻名天下,它是一座宏大的书法艺术博物馆——多处历代石刻散布在泰山的道旁涧边、崖顶峰腰,其或为丰碑巨制,或为娟秀小品。那字迹或如行云流水、潇洒不羁;或凝重冷峻、风骨铮铮;或气势磅礴、纵逸遒劲。名家手迹洋洋大观,佳句名篇数不胜数,旷世之宝昭示后人,帝王、文人各得风流。泰山现存有石刻1696处,分为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记载泰山历史的重要资料,又是泰山风景中的精彩去处之一。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使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这些石刻有的是帝王亲自提写的,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巧。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更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可谓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壁刻的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记载和传接,无疑是几千年文化的一部厚重"史书",仰观壁刻,恍于行在繁星的历史长河。仰看石壁犹如置身在书林中,徜徉在历史的长道上,仿佛看到帝王们在玉皇顶筑坛祭拜的情形,文武官员持香随拜,成排肃立垂听,此时坛上风生烟起,缕缕冉升,和云海交融。”

  此时的凌波兄仿佛又回到了那诗词文章满山遍是,堪称中国书法第一山的泰山!

  泰山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历经几千年的保护与建设,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

  大气磅礴是我观《泰山》组画的第一感觉,那种笔笔生发而气韵贯通的气象,而每条线里的含量却是非常丰富的,把思想、观念、情感变为了可视形象。据凌波兄讲:外在形和内在质组成一幅画,行而上之气与形而下之器二者合一,保持平衡状态,即形而中,是我的理想观念。而中国书法上讲的“一波三折”,就是谈到的“线”,一条线里为什么叫“一波三折”,因为它有几次改变前进的方向,即欲搏先诱,欲露先藏,欲收必回,最后组成一条线,虽然看上去是一条线,但它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一条线,是非常耐读和讲究的。而泰山大气的感觉缘于那登山的道路,蜿蜒于山脉的山道很宽视野开阔。路旁山水冲流处巨石裸露,大而光滑。水流痕迹尤见,足见当年水流之急。我惊异于沟中的巨石。不同于一般鹅卵小石居多的常态。泰山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居多,故植被多为松柏且多生于岩石之间。

  凌波的泰山组画中有一幅《佛光》,让观者震撼不已!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站在岱顶举目远眺东方,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好象佛像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所以被称为“佛光”或“宝光”。

  凌波的泰山组画中还有一幅《日出》,也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天空的云朵,红紫交辉,瞬息万变,漫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从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掀开了云幕,撩开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像一个飘荡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须臾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好一派壮观而神奇的海上日出。岱顶观日历来为登山者所向往,也使许多文人墨客为之高歌。

  凌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凌波兄通过“达摩面壁”式的“山水之旅”,走进了中国文化这一古老的文化体系,他深深地被吸引,被迷恋,为能感受她的魅力而骄傲。

  波兄说他最喜欢杨辛的《泰山颂》,荡气回肠,“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