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李元茂先生长于金石书法,且各体均有涉猎,可谓博学多能。而愚见以为,李先生篆刻第一,大篆第二,小篆第三,行书第四,草篆则屈居第五矣。
李先生篆刻可谓精能。所谓精能者,精工精巧,尽善尽美之谓也。先生刻印,刀法准确,字法细腻,风格华丽而不失古雅。
李先生的朱文印得小篆之精丽,又不失汉印之劲挺。其字形舒展妥贴,有清人篆书的书写意味,又有秦汉小篆的金石气息。其书线条修长,有群鹤游天,展翅翱翔的仙姿,又有枝柯横陈,铁骨峥然的刚劲意味,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者,岂李元茂朱文印之谓乎?然其朱文印又绝非一种单一的面貌,而将篆书资源尽数用于其篆刻创作。其古玺印错落有致,极尽变化;其流派印或如吴昌硕之厚重质朴,或如赵之谦之飞扬飘逸,或如邓石如之坚挺劲拔……面貌纷呈,风格多样,而其流露出的秀丽精工则明显属于李元茂先生。其间流露出的精美华丽的审美意趣,为浮躁的当代一般篆刻家所不能。综言之,李元茂先生的朱文印真实反映出他对古典篆刻的深刻领悟与传承,也准确反映出他高雅正统的审美追求。
他的白文印则更具艺术表现力。李先生白文印得汉印之精髓,线条饱满厚重,字形方正但不失圆润,大气而不乏精巧,精巧而复元气淋漓。饱满是汉印的本质特征,而李元茂先生深得此意,从线条到结字都浑厚开张,四面撑圆,可谓得汉印之三昧。与其朱文印比较,李先生的白文印大胆借鉴了当代篆刻的一些养料,字形多少作了变化,主要是线条作了适当的移位,或空灵飘渺,或摇曳多姿,或笔短意长,或以虚当实,或打破对仗,于不平衡中得大平衡,或突破圆匀,于粗细修短中求变化,而这一切变化的前提则是不失汉印的厚重古朴,可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是李元茂先生篆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当代篆刻领域也应有其一席之地。
李元茂先生的篆刻又以刀法精准见长。篆刻艺术虽然先讲究笔墨,但其毕竟是刻石艺术,故刀法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汉印与朱文印的风格都是精致精美一类,要求字形准确,线条华丽,如果缺乏精准的刀法是不可能完成的。李先生治印又极为讲究用料,多数印章都刊于名贵石料上,他曾出版《名石治印》一书,治印所用者皆寿山高山冻、坑头冻、芙蓉冻、荔枝树、上坂田黄、鸡血冻等,甚至有旧传佳石。这些名贵石料质地细腻,宜于施刀,于李先生可谓心手双畅,刀石相发,刻出美妙精绝的印章自是意料中事。这种精准的刀法,使得李先生的印章透出一种精致细腻的古典美意味,堪与传世的经典篆刻作品先后辉映,成为我国篆刻艺术的一笔珍贵遗产。
篆刻的前提修养是书法,也就是篆书。李元茂先生工于篆书,且古文小篆均造诣精深。其早年曾专攻《说文》,文字学底子极为厚实,之后又上溯篆籀,下及清代各家,书路很宽。其大篆于金文、石鼓着力尤多,成就也最高。李先生的金文书法,格调与其朱文篆刻类似,属于古典风格类型。看到几件他书写的扇面,仿佛摹写的金文拓片,墨色醒目,金石气息浓郁。其书写之精到,一如其精到的篆刻刀法,细腻精工,如对古人,令人叫绝。其金文用笔,斩钉截铁,如刀刻斧凿,笔画深刻,霍人耳目。其章法安排,仿效金文拓片,迤逦错落,如银河在天,星光灿烂,令人发思古之幽情,非得金文之精神气质者不能臻此境界。李先生曾经书写一件篆书“各体执扇”,将不同风格的金文及汉初的缪篆金文悉数展示于尺幅之上,字形大小错落,章法亦时时变换,照眼琳琅,令人爱不释手。金文之外,李先生的石鼓文堪称又一绝响。他书写的一件吴昌硕风格的石鼓文作品被人目为吴昌硕真迹,足见其功力之深。然他的石鼓文又绝非对吴昌硕的描摹,而有其自己的心得。首先是他的石鼓文结字相对平稳,没有吴昌硕那样夸张。其次是他的石鼓文行笔更为艰涩,也显得更为老到,同时,他又将草书笔意运用其中,使他的石鼓文有一种飘扬飞动的意态。
先生最早涉及的是小篆,故其篆书当以小篆功力最为深厚。李先生曾从三晋名家郭伯英先生学篆,郭先生正以小篆善其胜场。郭伯英又长于魏碑,其小篆劲健刚强,得益于其魏碑,他将北碑的笔法自然融合在小篆之中,形成了其点画硬折、方圆兼备的篆书风格。李元茂先生很好的继承了郭伯英先生的长处,而又有所发挥。他的基调是秦代刻石,线条圆润修长,笔法圆转沉静,同时,早年所学邓石如的痕迹也历历可见,个别方折笔法便是明证。同时,他的线条柔中带刚,非常耐人寻味,则得益于他的老师郭伯英先生。这种工稳的小篆是李先生最早熟练掌握的书体,并坚持书写了一生,其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其朱文印章更是其小篆的延展与凝固,做到了书法与印章的互用。当然,与其大篆相比,其结字用笔相对显得拘谨一些,艺术感染力也稍弱一些,故成就不如其大篆。
李先生不以行草名,但其行草书造诣亦极有可观。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看出他的行草书的出处,但王羲之、苏东坡的影响还是可以隐约看到的。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李元茂先生与西泠印社开始交往,书风也受西泠诸家的影响,其行草书便有沙孟海先生的影子。沙孟海书法以书卷气见称,这是其学养的自然流露。李元茂先生又是著名的书画鉴定家,经常给人作书画题跋,笔者以为恰恰是这种题跋代表了李先生行草书的最高成就。他的行草书气息平和,用笔自然,点画简洁,饶具书卷气息,与沙孟海先生的长篇题跋书风近似,颇耐人寻味。李先生不以书法理论见称,但其深究金石学,颇通文字学,文化修养自然与一般写字匠相区别,故其行草书中的文气也自然流露,不假外力。李先生偶作草书,也飘逸生动,颇有可观。另一点,篆刻边款一般为行楷书,边款的优劣自然取决于书法的优劣,但边款刻好了,又可以反过来促进书法的提高。李元茂行草书线条凝重,富有节奏感,便是受刀刻文字影响的结果。所以,他的行草书除了书卷气之外,又富有金石气息,无疑增强了其行草书的审美内涵。
在掌握了传统的书写技法之后,李元茂先生也进行了篆书创作的新探索。篆书从先秦开始,书体一直在演变过程中。秦以后,篆书书体虽然停止了演变过程,但篆书风格则随时代而不断出新。唐以后至明,篆书衰微,清代金石学兴起,篆书风格更加精彩纷呈。如邓石如的刚劲舒展,赵之谦的飞动活泼,杨沂孙的古雅凝重,徐三庚的飘扬生动等等,给篆书创作带来了清新之风。作为山西的书家,李元茂先生自然要受到傅山的影响。傅山书法以草书见长,但傅山于文字学亦颇见功力,篆刻同为大家,且所写篆书融进行草笔法,颇具草书意味。受到傅山先生的影响,李元茂先生多年来进行了草书与篆书的结合,这种探索是艰苦的,艰难的。他的作法是结构仍然不脱离篆书字形,笔法则采用草书写法,行笔速度加快,线条粗细自然变化,不拘泥于篆书的圆匀线条,同时根据笔势自然运用一些侧锋写法。另外,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秦隶、楚简等,也给李先生许多启发,如收笔加重的作法,便颇有汉简意味。为了避免草篆容易造成的线条过于浮滑的弊病,其用笔多用停留,甚至用侧锋顿挫,产生了老柯横陈、枯松倒挂的审美感受。其中借鉴傅山先生草篆的成分颇多,又不乏现代书家的东西。如结字方面,便吸取了现代大家陶博吾先生欹侧多变的作法,使其篆书避免过于端正容易产生匠气的弊端。当然,草篆毕竟是一种探索,虽然李先生的草篆风格是一望而知的,但其审美效果显然不如他的传统篆书,但其探索精神则是值得肯定的。
山西书法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老实厚道,不事张扬。当代山西书家,象姚奠中、张颔、林鹏这样的大家在全国已经是凤毛麟角,他们的水平则远远超过名声地位大过他们的外省书家。李元茂先生则勇于开拓,中年以后,毅然走出山西,在海南担任博物馆长,退休后又定居京城,成为名闻全国的金石书法家和书画鉴定家,为山西书法家赢得了荣誉。经他介绍,张颔先生加入西泠印社,他又推荐林鹏先生入社,是山西书家中比较活跃的一员。他创办的山西金石书道研究所已经形成规模,笔者的弟子也已进入该所,金石书法,后继有人。书法家的晚年正是书法家的收获季节,而天不假年,正当事业中天的李元茂先生遽然辞世,让三晋书界扼腕长叹!惜乎惜乎,江河为哭!好在有先生的书法在,先生便会永生。
2013年初夏于山西师大无极斋
(杨吉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教育书法协会理事、山西师大中国书画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著名书法评论家)
作者:杨吉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