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4-08-15 15:57
见证者
人物档案
人物:阎敏
职业:版画家
来深时间:17年
问与答
1.用一句话描述你对深圳的感受:
阎敏:深圳是个非常包容、充满活力、实现梦想的地方。
2.深圳最让你喜欢的一点是什么?
阎敏:最喜欢深圳改革创新的勇气、激情与机制。
3.深圳最让你讨厌的一点是什么?
阎敏:关内关外“一城两制”。
4.深圳现在30岁了,你期望,再过30年之后的深圳是什么样子?
阎敏:深圳在过去30年中创造了许多辉煌;30年后,科技更进步文化大发展,深圳真正成为国际性的版画研究、交流、交易中心。
5.如果没有深圳这座城市,你会怎样?
阎敏:那我会在家乡的文化馆干到退休,工作、生活可能会平淡一点, 没有那么多的经历,缺少一些故事。
现在来看,阎敏的人生踏准了30年社会变革的关键节点。
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上了江西宜春师专艺术系;1993年,他来到了深圳宝安。77、78级大学生独领风骚数十年,现今仍是社会中坚;而92、93年一头扎进深圳的追梦者,则丰富了这座先锋城市的革新内涵。
人生如此,艺术如是。
自幼生长在江西宜春这个版画之乡,他与版画结缘;80年代末,各派社会思潮云涌,他北上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深造,逐渐成长为中国综合版画代表画家之一;90年代初南下深圳耕耘十数载,新世纪开端便有幸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观澜版画基地的筹建和成功运营。
都市生活繁华喧嚣,流行文化变幻莫测,阎敏始终如一地着力于乡土风情画的描绘,对生命和生活保持着一份淳朴温情。
“家乡小镇富有特色的民居、街巷、小河流水、田园树林,是我特别钟情的题材。我常到镇上写生,在长期对物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描绘之中,领悟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人性的善良、宽容、率真、朴实。”阎敏说。
曾有人悲观地说,全球化、现代化的狂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阎敏用版画表达他童年的梦幻,生活的思索,心灵的渴望和未来的期待,在这个飘荡着几丝浮躁气息的城市,他的心灵故乡却一天天丰满起来。
三十而立,南下深圳寻梦
1992年,尚在老家宜春市文化馆工作的阎敏心里荡起了一阵涟漪。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正如歌声所唱,****南巡如一场春雷,引导神州大地坚定不移的继续在改革的路上前进。
深圳发生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着阎敏,他动了南下的念头。“93年8月,清水河大爆炸,我在老家追着看电视新闻,谈论深圳。”
时隔一月,阎敏夫妇调入了建安小学。时值宝安撤县建区,急需引进各类人才参与建设。
当时的校长挺有意思,本来学校计划只招一名美术教师,看到夫妻俩的材料,马上改了主意:“干脆两个都要,省得被别的学校招去,我们学校多一个竞争对手。”
确实,三十而立,35岁的阎敏已闯出了“名堂”。
江西宜春,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版画之乡”,自上世纪40年代起,就有一批又一批的美术工作者投身于版画创作。生长于斯,阎敏备受熏陶。从宜春师专艺术系开始,他师从可谷、谢牛、陈祖煌等一批宜春老版画家,入了版画这个行当。
1986年,阎敏的版画作品《林》入选全国第9届版画展,旋即被选送去香港参加中国现代版画展。
在香港举办的中国现代版画展是由版画界元老王琦领衔的。两年后,阎敏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时任中国美协常务***、党组书记的王琦一见到阎敏,马上脱口而出:“我知道,你是《林》的作者。”这句看似平常却蕴涵莫大关心和鼓励的话,阎敏时常回想起来,直到现在。
1987年,宜春版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阎敏有5件作品参展。这次参展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的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对外展览公司、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收藏。正是此时,他的作品受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宋源文的关注。
“这么年轻,作品挺深沉的嘛。”宋源文见到阎敏高兴地说。阎敏早就想进中央美院深造,眼瞅有希望了,马上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愿望。宋源文一点也不含糊,当即应承。
1988年,阎敏顺利地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
“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各派社会思潮云涌,王琦、李桦、宋源文、吴长江、徐冰这些名师对进修班很是看重,都给我们上过课。”阎敏回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由於环境宽松,束缚减少,创作自由,美术界如开闸的河水奔腾、激荡,版画创作进入了一个裂变、转型的躁动阶段。
一年的进修时间不算长,但勤学善思的阎敏却在创作道路上打开了一扇窗。创作风格也由原来重风土人情,转变为重个性艺术,增加了作品的精神内涵,技法方面探索出使用两种技法以上、凸凹结合的综合版画新路。
他的探索取得了成功。1990年作品《冬日》获全国第十届版画展铜奖。“《冬日》的获奖,是综合版在全国版画展首次获奖,算是开了先河。”阎敏说。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深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齐凤阁如此评价阎敏:在1989年开始的综合版画创作,对淡化当时固守边界的传统版画观念肯定具有积极作用。
“当时来深圳,应该说也是带着对岭南美术的敬仰来的。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广东不仅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岭南画派,也曾是中国现代版画运动在南方的中心。但现实的情况是版画在广东的状况远不如国画那么被市民认同,偌大的深圳从事版画的作者却是很少很少,我算是来得早的。”阎敏说。
无论如何,新的一页已经翻开,阎敏的人生拐进了另一条河流。
大楼什么时候建好,你就来找我
初来建安小学,阎敏急于置办的第一件物品是版画机。
夫妇俩用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版画机。建安小学几乎所有的男教师都来帮着搬运这个从未见过的铁家伙,场面非常壮观。
那台版画机或许是宝城第一台版画机。伴随着这台版画机,阎敏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版画。他不图多,半年创作一幅,在寂寞中坚持创作。
“当时宝安城区面积非常小,翻身路南边就是海,西边过了建安小学就是农村。”阎敏说,刚来宝安那一阵,很多人不相信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觉得这么年轻不可能。
1995年8月,阎敏被调进了宝安中学。这是宝安当时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学校对阎敏委以重任,寄望他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有所作为。
“绘画对我来说,是一件惬意、愉快的事情,尽管有时很苦、很累。但是它给予我宁静与平和,在绘画过程中能忘掉现实的浮燥,远离尘世的喧哗,缓解现实生活中因为关系网络、规则成见、任务要求、矛盾纷争所带来的种种烦恼和压力。”阎敏觉得,投入艺术创作,能真切体验到自我内心的真实、情感的自在,作品本身表现喜怒哀乐,传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心路历程,应证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正缘于此,阎敏有了到专业部门一心搞创作的想法。“在学校教学不能马虎,不可能在创作方面投入全部精力。”阎敏说,当初在宜春,他先是在教育局做教研员,后来又调去市委宣传部,很是受“重用”。但为了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走得更远,阎敏自愿调去了文化馆。
思来想去,阎敏最后拿着自己的画找到了宝安区文化局时任局长何朋先。看了阎敏的画,这位爱才惜才的局长当即答复:现在没有招调指标,但我们在建区文化艺术馆大楼,你自己看大楼什么时候建好了,你就来找我。
十几年过去,这一幕景象在阎敏心中越发清晰:区文化艺术馆紧邻宝安中学,往窗外一望,就能看到这个大工地,看着这栋大楼一天天变高,自己心里涌动着希望。
1997年12月,阎敏调入宝安区文化艺术馆,任美术部主任至今。
调来文化艺术馆后,馆里为他配备了专业画室和版画创作设备,他家里那台版画机后来送给西乡径贝小学。
“一方面潜心搞创作,一方面大力推广版画艺术。”阎敏办起了版画培训班,指导美术老师、中小学生创作版画。几年下来,深圳各区都有阎敏的身影。
一名学员的作品获了广东省第九届美术书法摄影联展金奖,他很是欣慰,“就是用我那台第一个月工资买的版画机做的,画的内容名称也就是《我的版画机》。”
南国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平淡地过去,直到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圳市文联和宝安区政府三方欲在现代著名版画家陈烟桥的故乡观澜打造一个国际性的版画原创产业基地。
2006年8月,阎敏被借调至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筹建办。“这一年的工作挺辛苦,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参与基地的运营设计、远景规划和各方协调,筹备首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阎敏对这一段经历十分难忘。
2007年5月,版画基地正式运营,如今,版画基地已成为一批批国内外艺术家的“朝圣地”,成为了深圳的一张文化名片。
据了解,上级部门曾向阎敏征求意见将其留在版画基地,考虑再三后他推掉了。
阎敏坦承,要是年轻十岁,他可能会选择去,到了这个年纪,他想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创作空间。
“我算是尽了一点力,版画基地的运营成功我非常高兴。前不久,宋源文老师还来过宝安举办画展,见了很是亲切。”阎敏说。
乡土行吟梦犹在
明月,古镇,悠长的街巷,静流的小河,沧桑的拱桥。
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幅旷远、沉静、古拙、淡朴的故乡风情画卷。观之一种揪心揪肠的乡思油然而生,浮躁之情由此而消退。
20年前,阎敏的作品《小镇依稀》在台北参展,撅起了无数远离故土的游子的心,并获得了大奖。
台北如此,深圳何尝不是。都市生活繁华喧嚣,流行文化变幻莫测,看了阎敏创作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平静、随和之情顿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乡土题材是我创作的主要内容,这里有个人志趣爱好,也有自身经历、知识结构的局限, 以及当时创作倾向的影响。”阎敏如今深切体会到一个人的生活成长的环境和经历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多么地深远,要想超越非常不易。
幼时生活环境的影响熏陶,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在阎敏情感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至他步入创作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乡土风情这条道,而且是一往情深、乐此不疲。
饱尝磨难的经历所培养的单纯、朴实、平静、和深沉的性格一直伴随阎敏的身心,刻写在他的心灵深处,构成了他最基本的心理倾向和审美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他的绘画风格,以至于在多年艺术创作实践中,潜意识地会去寻找表达这类情感的素材和媒介,并努力地在作品里营造这种氛围。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钟曦教授既是阎敏的同乡又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学,“看阎敏的版画,对我有种特别的亲切感,总会情不自禁地引起不少童年的回忆。”钟曦说。
现在来看,1988至1989年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成为阎敏艺术道路的转折点。
由于受到铜版画印制原理与伍必端、徐冰等老师作品的启发,他产生了突破版种边界、走向技法综合的意念,并很快付诸实践,于1989年下半年完成了他的第一幅综合版画——《山村轶事》,于是一发而不可收,一路走来,至今已近20个春秋,创作综合版画60余幅,成为我国综合版画的代表画家之一。
“突破边界、延伸本土。”这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深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齐凤阁纵观阎敏的综合版画后的评语。
1993年定居深圳以后,这座现代化的新兴移民城市给予他的完全是另一番感受。八面来风的观念冲击,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打破了他心里的那片宁静,在艺术上也开始了多方探求。
“组画《自在》与《乡亲父老》等以人物刻画为主,但仍是其本土题材的延续,《海风》系列以近景特写手法不厌其烦的对船只的描绘,实际也是在延伸本土。而《古风》系列与《汉风》、《汉韵》系列则完全摆脱了故乡情结,从江西小镇中走出,回归到远古的楚汉传统。”齐凤阁说。
来深圳17年,阎敏深有感触。
“我也亲眼见证了版画艺术创作环境的日益改善,观澜版画基地的建立,全国第一个版画艺术博物馆建设的推进,不断增多的于版画有关的展览和活动,日益扩大的关注版画、创作版画、喜爱版画的人群,都为推动版画在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积极而旺盛的活力。”阎敏说。
不出意外,阎敏与另外两位深圳艺术家的作品展将于6月下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这是阎敏献给深圳30岁生日的最好礼物。
侧记:永不懈怠,必有收获
初识阎敏老师,是在四年前观澜版画基地繁忙的筹建现场。温和、沉静是他给初识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这两年来,陆陆续续了解到阎敏的一些经历,才知道他算是来最早来深圳从事版画创作的艺术家,恐怕也是深圳较早引进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之一。
坐在宝安文化艺术馆三楼的工作室里,窗外车水马龙,他熟练地给记者泡起了铁观音。而在赣中小镇,是没有喝功夫茶的习惯的。
工作室大约40平米,正中置放一个偌大的工作台,两侧分别是书架和版画机,我一眼就看见书架上摆放着铸铜的“鲁迅版画奖”奖牌,而墙上最显眼的一幅画正是他的学生的版画作品《我的版画机》。
跟阎敏聊天,你会觉得很轻松。他把曲折的创作经历给你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早年痴迷艺术创作,四十载光阴,他仍然坚持。在他的人生历程里,以江西宜春为支点,往北至北京,往南至深圳,抒写了一曲艺术恋歌。从木刻到做综合版,从政府部门到事业单位,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从国内到国外,他瞄准自己的目标,扎扎实实、永不懈怠地走下去,也就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更多的快乐。
随着环境的迁徙、观念的更新、语言的提炼,他在艺术创作的不同方向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如从注重场景式描写到局部特写式的刻画,由对表现内容的面面俱到到突出重点,从追求画面内容丰富到单纯简洁,力图使画面的形式构成上更加简练、概括,图式上更加新颖、自由,在技法的综合使用上更加成熟、精到;个性特色更加突出,更有意味。
朋友们把他归类为写实主义画家,他不否认。
“深圳最让你讨厌的一点是什么?关内关外“一城两制”,从这个回答中,我们或许能体味出一个艺术家的对公平的关注;而谈到兴致处,阎敏时不时捋起袖子,我们则能体会出一个艺术家的真诚和朴实。
阎敏其人及作品
阎敏,生于1957年,江西宜春市人,毕业于江西省宜春师专艺术系、华南师大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任职于深圳市宝安区文化艺术馆美术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个人版画集有《阎敏画集》(海天出版社)、《图像记录—阎敏》(江西美术出版社)和《阎敏版画集》(岭南美术出版社)。
阎敏饱受故土乡情的熏染,对家乡素朴灵秀的乡情文化和特殊的生活韵味具有特殊敏锐的感受力。对家乡的深情,对家乡的爱在他的刀笔之下得到了尽情的倾吐和宣泄。阎敏的版画有许多是描绘宜春古镇风情的,如《小镇依稀》、《家住小河边》、《冬日》等,都是他家乡情结的淋漓展现。
作者:黄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