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生态,是一个生物学上用以指涉生物环境状态的学术用语。但在社会形式发展多元化的今天,跨界的思考与传播显然无可厚非的交叠在语境里,“艺术生态”则显然成为艺术史学和媒体传播关注的又一个情境用语。艺术生态是影响着某一区域艺术环境发展的存在状态。而广东作为全国艺术生态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支,却一直没有被真正全面的涉足和了解过。值此,雅昌艺术网携手比玉堂画廊,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艺术家集群展开系列的专访关注,以对话访谈的形式,从每个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以及各自对艺术创作的理解梳理广州美术学院国画艺术的教育体系,以此揭开广东艺术家生态调研的帷幕。
她是一个爽朗随性,又颇有些家长里短的女子。长长的头发整齐的梳在脑后,一件棉麻衬衫显得性格温璞安静,谁知爽朗的笑声和随性亲和的举止让人意外。一进门,整理得相当整齐雅致的工作室,给人平添了一点欣喜;而在我们准备拍摄器械,找机位的间隙,她端出来一煲雪梨罗汉果,说天气热,喝一碗雪梨罗汉果茶,既可以消暑又可口。这样的心思,藏着些许动人——这是一个生活妥帖,安稳到位,懂得一些养生之道,更颇有些家长里短的温柔女子。她叫张思燕,丈夫是广东画院艺术家黄唯理。夫妻伉俪共同在人生和艺术创作上相互扶持了几十年。这份“执子之手,与画共偕老”的情致,虽不是楷模,却也动容。
张思燕儿时跟随父母在干校生活,可以说是个成长于大自然的女子;少年时,受父亲的影响开始练习书法。大学毕业后一直当美术教师。开始时,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油画创作,后来慢慢地在国画里感悟到中华文化的精神,并认为国画创作的精要适于养生和养心,是可以让人慢慢安静下来的东西,于是她弃油画而从国画。她认为创作需要激情,作品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可以感动他人。
雅昌艺术网:您接触绘画的机缘是打小就有么?
张思燕:小时候我跟着爸、妈去了干校,在从化,市委第一干校。在那里接触了很多大自然的东西,比如植物。特别是小时候我妈教我认识了很多中草药,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就把昨天教我认识的中草药摘给她看。所以我从小就跟大自然、花花草草打交道。我非常喜欢。
我接触绘画之前先接触的是书法。小时候我受父母影响,学习书法。我也喜欢画画,但是当时只把画画当成一件好玩的事,但练书法还是挺认真的。以前书法的传统学习是楷、行、篆、隶、草都要学,我是循这样一个过程过来的。
雅昌艺术网:您接触书法、绘画时大概是几岁?
张思燕:有十几岁了。是跟爸妈从干校回广州之后才开始学的。我父亲是经济学家,对古典文学和传统的中国文化爱好并有一定的研究。特别是我外公,他是广州方志家,撰写了《番禺县志》《龙门县志》《屈大均年谱》等文献,写了大量的文集和诗集,同时他也是个书法家。
其实有段时间我是停了书法学习的,可能因为我开始是写欧体,欧阳询的欧体,一但写进去后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转写行、草书的时候,出现了行笔不顺畅等问题,当时很苦恼,想着不写了,先放下,所以就开始画国画,慢慢地毛笔在纸上的运用放开了、随意了。有一次偶然地拿起毛笔写行书时发现能畅快地书写了,我就又继续我的书法练习了。所以我觉得书法与国画是相通的。
雅昌艺术网:您从什么时候开始专注于国画创作?
张思燕:1990年我参与了在广东画院举办的“十人行”的展览,在那个展览上,我展的是油画。后来,受家庭中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的再熏陶和自己爱好书法艺术的影响,慢慢地少用了油画笔而多执了毛笔。于是在94年,我报读了方楚雄老师的第一届的中国画(花鸟)研修班。
雅昌艺术网:很难想象一个画油画画了好几年的人毅然抛去油画投身国画创作。这中间是不是有发生什么事情或者是有什么事情让您触动特别大?
张思燕:刚改国画的时候我还蛮留恋油画的,所以那几年我画的国画可能还有油画的影子。那是90年代后期,那时候用笔、用色还是蛮有油画的感觉——力量感很强,因为年轻,有点儿锋芒毕露。但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领悟后,觉得国画应该是让人慢慢地品读的,而不只是一眼看过去感觉不错,并且碰撞力很大,它是比较内敛的。这么多年过来,我现在理解的国画是:看上去不一定给人很大的震撼力,整张画应妳漫者一种无形的张力、画面潜藏的激情有种令人想品读的气息。没有激情的时候我是不画画的,我画画就是在我很有绘画欲望的时候才会画。因为我觉得一幅画首先得感动自己,而后才能感动别人。
雅昌艺术网:您去了岭南画派纪念馆后,体会有多大?
张思燕:确实跟之前完全不同。在少年宫时孩子们的天真、童趣给我很深的影响,让我的思路更加广阔。到纪念馆后,在策展部任策展部主任,我努力地把每一个展览做出特色。因为我喜欢新鲜的东西,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情。到美院之后,我最大的感悟是美院的老教授们,包括杨之光老师、潘鹤老师、梁世雄老师、张治安老师、陈振国老师、方楚雄老师,还有我的老师兼馆长陈永锵等,都很有内涵,同时他们也不张扬,平易谦和,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学者的风度。他们有好的想法时,会跟你和声细语地说,在他们身上我感觉到我来美院来对了。
雅昌艺术网:岭南画派纪念馆是偏向于做研究、做展览。在工作的过程中是不是也给您一个更好的机会了解传统国画的一些底蕴?
张思燕:对。当时正是在关老、黎老去世一段时间之后,纪念馆处于沉寂期。当时我的师母——林淑然也是岭南馆的副馆长及我的老师陈永锵馆长、美院杨珍妮书记对跟我说,想把纪念馆这块牌子重新擦亮。他们对我予以较大的期望,我的想法就是和大家一起努力,把纪念馆慢慢地再做起来,重新让大家认识纪念馆。那几年的工作是创办“与大家同行”系列展,策划了“2008全国人物画邀请展”,“两岸三地岭南画派作品邀请展”、“百年雄才”“山月丹青·关山月教学研究展”等有较大影响的展览。在做这些展览的过程里,使我不得不去了解和梳理当代艺术大家的体系,去了解他们生平的艺术经历等等。也从老一辈的成功经验里隐约找到了一些自己学习的方法吧。有时候我总觉得,在任何环境里,只要你能够珍惜环境给你的东西,好好去努力,总会有收获的。
去年9月开始我调到典藏部,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藏品,并且对藏品进行研究,包括它的释文、时代背景等等。去年是广州美术学院六十周年校庆,我策展了广州美术学院藏品的展览。通过此次藏品展览整理了美术学院的藏品,并把藏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与藏品相关的同时代的画家,包括这个画家的一些相关资料,我们都做了比较深入挖掘与研究,并在展览中呈现,让大家不单只是看这张画的画面,同时也对这些画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
雅昌艺术网:这个深入的研究方向您自己找到一个怎样的线索?
张思燕:对我自己,我觉得是由原来比较硬朗、外露的东西,往内敛的东西去找。因为我是94年的时候才开始转画国画的,有一些传统的东西需要补回来,就需要多看经典的东西。需要经常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进出出,多感受一点传统的东西,多看一点古画,在古画中吸收中国文化的气息,让传统的笔墨形式慢慢地在我的绘画中呈现。
雅昌艺术网:您的花鸟主要是受到方楚雄的影响吗?
张思燕:我转国画的启蒙老师是方楚雄老师,后来也受到陈永锵老师的影响。因为陈老师一直以来是广州少儿美术教育促进会的会长,我当年也曾从事少儿美术教育。他对艺术的追求,特别是他对孩子们艺术的关怀的那种真,我受到了很大影响的,并且也很受感动。他创作时那种激情以及在画中流露出的书卷气,令我佩服。王玉珏老师也给予了我很多的建议。在我绘画走到瓶颈、不知道怎么走下去的时候,张治安老师给我很大的提示,他的一句“就这样画下去”,给予我很大信心。现在我在国家画院王孟奇工作室学习,王老师对中国文化、中国文人画的理解特别的深刻。有那么多老师对我的提点,我觉得还是蛮幸运的,感恩每位老师。
雅昌艺术网:我在您自己写的那篇文章中发现您很注重意韵之类的东西,这是您多年积累后对自己创作上的一个体会。那为什么您会这么强调意境的东西?
张思燕:这个体会是在08年之后,我的绘画有比较大的转变之后。我慢慢地形成自己现在的风格。我觉得这是一个慢慢地,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是比较写实地再现一个东西,我的理解是只把这个现实的东西重新呈现出来。现在我们的照相机、录像机那么发达,就把它给摄下来都可以。所以我觉得画家就要有自己心里面的东西,绘画一定要有意境。如果没有意境而只是呈现那个画面,那么照相机比你强。意境就是有比画面更深远的东西的注入,把画家自己的感情注入到画面里。比如画同一种花,不同季节的感觉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不同的心境也有不同的笔墨运用。它虽然还是一种花,但已不全是自然界中那种花了,它只是画家以一个物象来表达自己的一个想法的借喻,而这个物象不需要太注重那朵花的表面形象,更深入的东西应该是在精神上面呈现的,花鸟画更应表达一种意象与情怀。我现在是慢慢地往这个方向思考和努力着。
【2014艺术家专访·国画篇第18期】张思燕:创作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
编者按:生态,是一个生物学上用以指涉生物环境状态的学术用语。但在社会形式发展多元化的今天,跨界的思考与传播显然无可厚非的交叠在语境里,“艺术生态”则显然成为艺术史学和媒体传播关注的又一个情境用语。艺术生态是影响着某一区域艺术环境发展的存在状态。而广东作为全国艺术生态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支,却一直没有被真正全面的涉足和了解过。值此,雅昌艺术网携手比玉堂画廊,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艺术家集群展开系列的专访关注,以对话访谈的形式,从每个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以及各自对艺术创作的理解梳理广州美术学院国画艺术的教育体系,以此揭开广东艺术家生态调研的帷幕。
她是一个爽朗随性,又颇有些家长里短的女子。长长的头发整齐的梳在脑后,一件棉麻衬衫显得性格温璞安静,谁知爽朗的笑声和随性亲和的举止让人意外。一进门,整理得相当整齐雅致的工作室,给人平添了一点欣喜;而在我们准备拍摄器械,找机位的间隙,她端出来一煲雪梨罗汉果,说天气热,喝一碗雪梨罗汉果茶,既可以消暑又可口。这样的心思,藏着些许动人——这是一个生活妥帖,安稳到位,懂得一些养生之道,更颇有些家长里短的温柔女子。她叫张思燕,丈夫是广东画院艺术家黄唯理。夫妻伉俪共同在人生和艺术创作上相互扶持了几十年。这份“执子之手,与画共偕老”的情致,虽不是楷模,却也动容。
张思燕儿时跟随父母在干校生活,可以说是个成长于大自然的女子;少年时,受父亲的影响开始练习书法。大学毕业后一直当美术教师。开始时,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油画创作,后来慢慢地在国画里感悟到中华文化的精神,并认为国画创作的精要适于养生和养心,是可以让人慢慢安静下来的东西,于是她弃油画而从国画。她认为创作需要激情,作品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可以感动他人。
雅昌艺术网:您接触绘画的机缘是打小就有么?
张思燕:小时候我跟着爸、妈去了干校,在从化,市委第一干校。在那里接触了很多大自然的东西,比如植物。特别是小时候我妈教我认识了很多中草药,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就把昨天教我认识的中草药摘给她看。所以我从小就跟大自然、花花草草打交道。我非常喜欢。
我接触绘画之前先接触的是书法。小时候我受父母影响,学习书法。我也喜欢画画,但是当时只把画画当成一件好玩的事,但练书法还是挺认真的。以前书法的传统学习是楷、行、篆、隶、草都要学,我是循这样一个过程过来的。
雅昌艺术网:您接触书法、绘画时大概是几岁?
张思燕:有十几岁了。是跟爸妈从干校回广州之后才开始学的。我父亲是经济学家,对古典文学和传统的中国文化爱好并有一定的研究。特别是我外公,他是广州方志家,撰写了《番禺县志》《龙门县志》《屈大均年谱》等文献,写了大量的文集和诗集,同时他也是个书法家。
其实有段时间我是停了书法学习的,可能因为我开始是写欧体,欧阳询的欧体,一但写进去后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转写行、草书的时候,出现了行笔不顺畅等问题,当时很苦恼,想着不写了,先放下,所以就开始画国画,慢慢地毛笔在纸上的运用放开了、随意了。有一次偶然地拿起毛笔写行书时发现能畅快地书写了,我就又继续我的书法练习了。所以我觉得书法与国画是相通的。
雅昌艺术网:您从什么时候开始专注于国画创作?
张思燕:1990年我参与了在广东画院举办的“十人行”的展览,在那个展览上,我展的是油画。后来,受家庭中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的再熏陶和自己爱好书法艺术的影响,慢慢地少用了油画笔而多执了毛笔。于是在94年,我报读了方楚雄老师的第一届的中国画(花鸟)研修班。
雅昌艺术网:很难想象一个画油画画了好几年的人毅然抛去油画投身国画创作。这中间是不是有发生什么事情或者是有什么事情让您触动特别大?
张思燕:刚改国画的时候我还蛮留恋油画的,所以那几年我画的国画可能还有油画的影子。那是90年代后期,那时候用笔、用色还是蛮有油画的感觉——力量感很强,因为年轻,有点儿锋芒毕露。但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领悟后,觉得国画应该是让人慢慢地品读的,而不只是一眼看过去感觉不错,并且碰撞力很大,它是比较内敛的。这么多年过来,我现在理解的国画是:看上去不一定给人很大的震撼力,整张画应妳漫者一种无形的张力、画面潜藏的激情有种令人想品读的气息。没有激情的时候我是不画画的,我画画就是在我很有绘画欲望的时候才会画。因为我觉得一幅画首先得感动自己,而后才能感动别人。
雅昌艺术网:您去了岭南画派纪念馆后,体会有多大?
张思燕:确实跟之前完全不同。在少年宫时孩子们的天真、童趣给我很深的影响,让我的思路更加广阔。到纪念馆后,在策展部任策展部主任,我努力地把每一个展览做出特色。因为我喜欢新鲜的东西,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情。到美院之后,我最大的感悟是美院的老教授们,包括杨之光老师、潘鹤老师、梁世雄老师、张治安老师、陈振国老师、方楚雄老师,还有我的老师兼馆长陈永锵等,都很有内涵,同时他们也不张扬,平易谦和,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度与学者的风度。他们有好的想法时,会跟你和声细语地说,在他们身上我感觉到我来美院来对了。
雅昌艺术网:岭南画派纪念馆是偏向于做研究、做展览。在工作的过程中是不是也给您一个更好的机会了解传统国画的一些底蕴?
张思燕:对。当时正是在关老、黎老去世一段时间之后,纪念馆处于沉寂期。当时我的师母——林淑然也是岭南馆的副馆长及我的老师陈永锵馆长、美院杨珍妮书记对跟我说,想把纪念馆这块牌子重新擦亮。他们对我予以较大的期望,我的想法就是和大家一起努力,把纪念馆慢慢地再做起来,重新让大家认识纪念馆。那几年的工作是创办“与大家同行”系列展,策划了“2008全国人物画邀请展”,“两岸三地岭南画派作品邀请展”、“百年雄才”“山月丹青·关山月教学研究展”等有较大影响的展览。在做这些展览的过程里,使我不得不去了解和梳理当代艺术大家的体系,去了解他们生平的艺术经历等等。也从老一辈的成功经验里隐约找到了一些自己学习的方法吧。有时候我总觉得,在任何环境里,只要你能够珍惜环境给你的东西,好好去努力,总会有收获的。
去年9月开始我调到典藏部,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藏品,并且对藏品进行研究,包括它的释文、时代背景等等。去年是广州美术学院六十周年校庆,我策展了广州美术学院藏品的展览。通过此次藏品展览整理了美术学院的藏品,并把藏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与藏品相关的同时代的画家,包括这个画家的一些相关资料,我们都做了比较深入挖掘与研究,并在展览中呈现,让大家不单只是看这张画的画面,同时也对这些画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
雅昌艺术网:这个深入的研究方向您自己找到一个怎样的线索?
张思燕:对我自己,我觉得是由原来比较硬朗、外露的东西,往内敛的东西去找。因为我是94年的时候才开始转画国画的,有一些传统的东西需要补回来,就需要多看经典的东西。需要经常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进出出,多感受一点传统的东西,多看一点古画,在古画中吸收中国文化的气息,让传统的笔墨形式慢慢地在我的绘画中呈现。
雅昌艺术网:您的花鸟主要是受到方楚雄的影响吗?
张思燕:我转国画的启蒙老师是方楚雄老师,后来也受到陈永锵老师的影响。因为陈老师一直以来是广州少儿美术教育促进会的会长,我当年也曾从事少儿美术教育。他对艺术的追求,特别是他对孩子们艺术的关怀的那种真,我受到了很大影响的,并且也很受感动。他创作时那种激情以及在画中流露出的书卷气,令我佩服。王玉珏老师也给予了我很多的建议。在我绘画走到瓶颈、不知道怎么走下去的时候,张治安老师给我很大的提示,他的一句“就这样画下去”,给予我很大信心。现在我在国家画院王孟奇工作室学习,王老师对中国文化、中国文人画的理解特别的深刻。有那么多老师对我的提点,我觉得还是蛮幸运的,感恩每位老师。
雅昌艺术网:我在您自己写的那篇文章中发现您很注重意韵之类的东西,这是您多年积累后对自己创作上的一个体会。那为什么您会这么强调意境的东西?
张思燕:这个体会是在08年之后,我的绘画有比较大的转变之后。我慢慢地形成自己现在的风格。我觉得这是一个慢慢地,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是比较写实地再现一个东西,我的理解是只把这个现实的东西重新呈现出来。现在我们的照相机、录像机那么发达,就把它给摄下来都可以。所以我觉得画家就要有自己心里面的东西,绘画一定要有意境。如果没有意境而只是呈现那个画面,那么照相机比你强。意境就是有比画面更深远的东西的注入,把画家自己的感情注入到画面里。比如画同一种花,不同季节的感觉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不同的心境也有不同的笔墨运用。它虽然还是一种花,但已不全是自然界中那种花了,它只是画家以一个物象来表达自己的一个想法的借喻,而这个物象不需要太注重那朵花的表面形象,更深入的东西应该是在精神上面呈现的,花鸟画更应表达一种意象与情怀。我现在是慢慢地往这个方向思考和努力着。
作者:张思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