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色彩的中国画——岩彩画

  “岩彩画”这个概念是立足于当代语境之中,回归国际通用的以媒材命名绘画的方式——取岩石的“岩”和色彩的“彩”,合成一个词叫作“岩彩”。“岩彩画这一名称在当代的出现,完成了对中国古代绘画样式的现代表述。”岩彩画跨越了上千年的历史时空,衔接了中国本土绘画中被尘封和淡忘的色彩绘画支脉;是中国传统绘画精华的当代新生和当代拓展。“岩彩画”既引申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重新解读;对“中国画”既定结构和既定认知的颠覆,也打开中国传统绘画当代拓展的新途径。

  翻开中国古代绘画史册,我们会看到唐代之前的绘画,图象平展博大,造形简约浪漫,色彩浓郁绚丽,极其灿烂辉煌。宋代之后,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绘画渐渐走向小型的卷轴画,工笔画,水墨画。博大浓郁的色彩渐渐淡出画坛。今天,一般人都会说:“中国画的特征不是色彩。”其实,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中国宋代以后的绘画特征不是色彩;宋代以前尤其是唐代以前,中国的绘画是很色彩的!

  色面造形也是唐代壁画典型特征。记得2006年岩彩画家们曾经举行过《大漠寻源》的古典壁画考察活动,在敦煌研究院开过一个研讨会。围绕着“早期敦煌壁画究竟是以线造形还是色面造形?”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因为一般人认为:中国画的语言方式是“以线造型”,“色面造形”不是中国画语言方式。而我发言说:“我之所以多次来敦煌,最主要原因就是看到敦煌壁画的‘色面造形’。受到了极大启发和鼓舞——原来‘色面造形’的原点在中国敦煌,就存在石窟的墙壁上。这说明:中国绘画除了‘以线造形’的方式还有‘色面造形’的方式,敦煌壁画就是有力的例证。”当时研究院的很多人都不同意,他们说:“今天你没有看到线,并不等于没有,原来是有轮廓线的,只不过它掉色了,你看不见了而已。。。。。”但是我坚持认为:面对着一些巨大的满壁生辉的色彩平面,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那根线原来存在过,无论是墨线还是色线,都不是构成画面语言结构的主干和骨架。所谓的“色面造形”语言方式,是指洞窟壁面整体的,清晰的,抽象的,形态结构和色彩结构。我要以自己的眼睛眼见为实,而不会以书本和他人的概念为先。多少次,我亲眼目睹了龟兹石窟壁画和敦煌石窟壁画中,有很多壁画不是“以线造形”,而是“色面造形”。

  对于“色面造形”的具体解释是:画面以色彩的平面作为造形的骨架,线条只是辅助性的。画面中的线条可有可无,甚至可以消失,然而画面依旧神采熠熠;但是,如果色彩平面消失了,或者色面结构不清晰,那么作品就根本不能成立。“色面造形”这是一个很精彩很成熟的东方绘画语言特征,也是一个“曾经很精彩很成熟的”中国绘画的语言方式。

  岩彩画曾经遇到中国画界很不理解的主要原因,就是认为岩彩画就是日本画。其实,岩彩画的文化身份始终是清晰的:中国文化精华,唐代流传日本,20世纪末回归本土。日本绘画的语言方式源于中国;对此日本画家是毫不避讳的。中国的克孜尔,敦煌,炳灵寺,麦积山等著名的石窟壁画就是最早的中国岩彩绘画,它是中国绘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都是以大自然的馈赠——古代称之为“矿物色”今天称之为“岩彩”绘制的。以不透明的天然岩彩,大面积写意平涂的中国经典绘画方式,就是岩彩画的语法特征;以色面作为基本图形,通过平面叠加,逐渐深入的呈象方式,就是岩彩画的创造原点。

  岩彩画——顾名思义是以岩石的彩色颗粒绘画。

  “岩”指岩石颗粒。颗粒无论大小都有物质存在感,晶莹而凸浮。岩彩画以色面作为造形的骨架,以层面叠加异质共构的呈象方式,积累出斑驳厚重的视觉张力…….这些是由岩彩的“岩”性决定的。

  “彩”,指岩石本色。这是从中国传统绘画或者说东方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中延展出来的,和西方色彩体系有所不同。西方的色彩体系始于公元17世纪色彩科学诞生,之后发展成为完备的色彩理论,比如三原色、间色、复色……今天,全世界画材店的油画,水粉,水彩等颜色都是出于这套体系:六色,十二色,二十四色……美术学院色彩教学中所教授的也是这套体系:写生色彩,光源色,环境色……其实,在中国,在东方,还存在着另一种色彩观念,虽然未构成体系,也缺乏深入学术梳理,但是魅力无穷。其代表理念——尊重物质的天然本色,并且,利用物质的天然本色绘画。例如:直接使用植物色,矿物色,以及岩彩。(按照地质学解释:矿物——指单一结构体,是固定元素组成的固定的结构。岩石——指矿物的组合,是很多的矿物组成的一个结合体。因此岩彩是包括矿物色,天然砂岩,人造砂岩,五色土的一个广义的概念。)东方绘画对色彩命名的方式也不是很规范,基本取之天然。如:艾草之色——艾绿,檀木之色——檀,琥珀,靛青,黎,黛,茶……换一句话说:就是人们不去改变什么,也不去预设什么,而是完全尊重大自然的本质本色。绘画创作之时,要“注重”或者说是“尊重”大自然的本质本色及其限定;画家要巧妙的运用智慧,搭配很少的有限的几个颜色。中国的古代壁画,工笔画,还有伊朗的古代壁画,印度的细密画,日本的浮世绘等,都是这种色彩观念的产物,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十分精彩的作品。我认为,这种色彩观念源自于东方的世界观:人与自然的一元论,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而不是象西方那样,人与自然是二元论,以人为主,改造自然;也不是象西方绘画那样,依据色彩的科学规律,从客观再现和主观创意的需要出发,人为的调和出无数种颜色来作画……东方的色彩观念一直存在于从古至今的东方绘画之中,并且潜在影响着今天[包括艺术设计在内]很多艺术领域;并成为一种东方情调,东方品格,东方境界之象征。

  在当代语境中,岩彩绘画明确主张以岩石的本质和本色作画;这与西方绘画的色彩体系完全不同。所以说,岩彩画是中国本土绘画色彩支脉的当代延展,也是东方哲学观念以及东方色彩观念的象征。

  浓郁,璀璨,博大的中国当代岩彩画,是汉唐艺术的上古传承,是古代龟兹壁画和敦煌壁画的当代新生,有着深刻的东方哲学内涵和中国文化价值。作为色彩的中国画,它的当代复兴势在必然:因为,它可以填补中国美术教育里本土绘画色彩样式的缺失;它可以重新梳理中国传统文脉中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它可以重新创建承载东方审美理想的当代艺术。

敦煌第257窟 北魏

敦煌第61窟 五代

敦煌第409窟 西夏

敦煌290窟 北朝

中国画学刊2014年第四期发表

作者:胡明哲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