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大笔之构 悲壮之美

  在当今书法家中,谢云先生是不断以作品而让我感动的一位重要人物。尤其他近些年所作鸟虫书和草写金文大篆,幽幽暝暝,古而能新,一派天机而充满生命张力。

  谢云先生书法极富抒情效果,他笔下的点画线条,总是那样奇倔、傲岸,既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又凝重而鲜活,蚤动跳跃,战战兢兢而精神抖擞。他近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书作,如丙戌所作《草篆黛玉葬花词》六条屏、壬午年所作《鸟虫篆桃源行》四条屏、戊子所作《李白月下独酌》四条屏、辛卯年作《鸟虫书孙子兵法句卷》等,都是当今书法界值得关注的好作品。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唐白居易长恨歌》是谢云先生2009年创作的一通巨作,也是谢云先生集80年人生经历而精心创作的一件重要代表作。整件作品近900字,用八尺整纸46张写成,苍茫郁勃、气象万千,读之令人。心情澎湃起伏,在一种深沉而强烈的心灵震撼之中,感受到韵味悠长的悲壮之美。

  白居易《长恨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名篇。此作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

  题材,咏叹唐明皇因深迷爱情而荒废国事,遭致安史之乱,最终使爱情溘然毁灭的悲催史事。诗歌给唐明皇对得爱情的态度寄以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对他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留下的千古遗恨,发出深深的感叹。白居易是写长篇叙事诗的圣手,他的《长恨歌》自创作之初即广被传诵。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于此诗开篇即写道:“自来文人作品,其最能为他人所欣赏,最能于世间流播者,未必即是其本身所最得意,最自负自夸者,。若夫乐天之长恨歌,则据其自述之语,实系自许以压卷之杰构。而亦为当时之人所极欣赏,且流播最广之作品。此无怪乎历千岁之久至于今日,仍熟诵于赤县神州及鸡林海外也o”

  书法是写性抒情的绝妙艺术,但书法家真正要用书法很好地抒情写意,必须懂得书法的美学原理,理解书法点画线条的精神蕴涵,深刻领会“笔墨语言”运用、表述的原理,熟练掌握其中规律。与此同时,还需要认真修炼自己的情感,提升其文化品格,使其与艺术的表达相适应。抒情性创作是中国书法几种基本创作状态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趣味性、功用性、理念性等不同类型(有关不同类型书法创作的原理和基本规律,拙着《书法创作引论》曾作详细讨论,读者可以参阅)o这里所要指出的是:一个平庸的人是无所谓写性抒情的,而一个没有良好文学、艺术修养的人,也无法体会书法一心性表达的美妙之境。澍云先生自幼研习书法,有很深的笔墨研习、锤炼之功,他60岁以后专注于金文大篆和上古鸟虫篆书,并形成了以苍茫奇崛、变化多端、纯任自然为基本特色的个性化笔墨语言。而他于书法之外,同时又是新、旧体兼擅的著名诗人,加上他天性机敏,慧通诸艺,故其心性与诗词书画诸艺打成一片,尤其进入耄耋之年后,诗文书画皆从心所欲而天机罄露。

  谢云先生内心世界蓬勃健康、充满智慧和阳光,然而他所经历的现实人生却艰难、曲折,充满苦涩和矛盾,这种格局不仅造成他处事淡然而又坚毅奋进的人生态度,更是他独特书法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谢云先生的书法特色,也许并不适合表现如风花雪月等婉约柔情的题材,但却特别适合于表现充满矛盾、苦涩,反映悲壮、雄浑一类的主题。笔者认为,他过去用《黛玉葬花词》《李白月下独酌》等题材创作所取得的成功,实际都与此有密切的关联。也恰恰是这个原因,谢云先生的《唐白居易长恨歌》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达到抒情性创作的神奇效果。

  我反复品味着谢云先生的这件作品,为他奇妙的笔墨表达而深深吸引,我仿佛看到他双眉紧锁、全神贯注腾挪、挥洒着笔墨的状态,看到他手抓一杆笔,“不断在纸上撕扯、拉磨、绞转、盘绕”(吴川淮语)的景象。我深知,此时的谓于云先生,其心灵、其精神已完全进入《长恨歌》的境界,他笔下的一点一画,一涂一抹,一个字符,乃至一个细小的扭挫动作(和留在纸上的相应笔墨形态)无不饱含着内心情感,无不深刻地表达着《长恨歌》中那种情爱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谢云先生笔下,把《长恨歌》申灵与肉、生与死、天上与人间那种矛盾纠葛展现在读者眼前,把一种充满历史沧桑的悲壮之美,演绎成草写大篆的笔墨形式,

  使我们得到一种既与《长恨歌》文学意境相通,又完全不同于文学作品的书法美感,让我们在神奇的感动之后享受到一种来自远古而美妙神奇的饕餮大宴。

  谢云先生几近纯情的草篆创作,对当代书法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他取上古金文大篆为基本元素,但其笔墨的语境又直抵当代,直揭当下生活。所以他的创作既具有早期自然审美理念的根基,又倾向于现代抒情色彩。李泽厚先生在他的名着《美的历程》中,对上古三代青铜器造型及饰纹上表现的狞厉之美,曾作过精彩的概括和总结,他指出“中国的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惧正只是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的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谢云先生草篆笔墨线条形式,汲取上古青铜器那种神秘的营养,倾注他炽热的情感,赋予全新的生命意味,故其笔下颤颤抖抖,每能生出如泣如诉、如哀如怨的悲壮美感。谢云先生自述其书法之“说文解字”云:

  儿时家学架书桥,柳骨颜筋摹几遭。人世风霜更岁月,飞云纵览笔端描。技巧跟着年岁增长,认识跟着人世风涛深化,一个书法超度者笔T的歌哭,阅历编成的筛子,由博返约,洗去铅华,素裳姗姗迎来,对话自己,尽在笔象独白中。不做作,不炫耀的心的图画,获得更多的画外心声。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真谛就在于体验。语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在当代书法家中,其思想深刻、艺术见解精到如谢云先生者极为罕见。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当代书法中,如《唐白居易长恨歌》这样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其创作又达到出神人化,并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凤毛麟角。平常看腻了那些简单抄录古人,毫无寄托可言的平庸之作,也讨厌那些简单做作和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的伪艺术。面对谢云先生的纵横奇崛、饱含血泪的《唐白居易长恨歌》,真是如饮老酒,让我不禁陶醉其中。随着《长恨歌》那血泪凝成的诗句,读着谢云先生同样用血泪凝成的笔墨,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谢云先生在作品后跋中写道:

  唐白居易《长恨歌》,系中华文化大笔之构,自问世始,一千多年以来,丽笔、耀声、容动、咏史、寄慨,人人称道。作者自己写道:“写了吟罢满巷愁,浅红笺纸小银钩。未容寄与微之去,已被人传到越州。”我承中学师长教诲,熟读背诵,今持玉毫以金文挥其言,全八百四十字。唐古遗韵之揖,眷然,肃然,放怀之。

  《唐白居易长恨歌》何尝木是大笔之构?我相信,此作所展示的书法创作模式,可以成为一种范式而给当代书法以启示,也是谢云先生给后人留下的一份精神财富。像这样的书法绝构,必将载人中国书法史册

  而传之久远。

2014年6月12日 于漕源蛰居

作者:黄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