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古代道家的一种修养境界,认为视听由精神所主宰,可不受器官的限制。《列子·仲尼》:“ 老聃 之弟子有 亢仓子 者,得 聃 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张湛 注:“夫形质者,心智之室宇。耳目者,视听之户牖。神苟彻焉,则视听不因户牖,照察不阂墙壁耳。”
听觉与视觉,都是人类两大重要的艺术感官。“声、音、乐”引发了情绪,这种通过声音引发的思考,特别具有抽象性,所谓声音艺术有一定的“画面感”。我们常常在视觉艺术中引用听觉艺术之词汇“音乐性”、“节奏感”,来阐释造型艺术中的韵律感。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根本性要素就是“韵”,由韵组成的律就形成“韵律”,它可以联系到艺术的其他门类。对音乐抽象性可以引申三段论(syllogistic)到对诗歌和视觉艺术中的抽象性问题之阐述,因为这几方面是有其共通性的。音乐的要素连接到了诗歌之中,因为诗歌虽属文学范畴,但诗歌的结构离不开韵律,视觉艺术的结构也离不开音乐性与诗歌性,体现艺术家的精神范畴。作为一种抽象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天然便具有的一种思维能力,抽象艺术被西方艺术史明确定位下来,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得到集中的大发展。而每个人看到的“象”都是不同的,中国传统讲究的是一个画面意境,意境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文精神与模糊的概念。在这一点与西方的严格艺术进展理论并没有冲突,人类在精神的追求实际上是同步进展的,互相的借鉴才有新的可能性,最终都是在传达一个地球生活的感触与精神文明的一个时代性体现。
“琴曲系列”抽象画作品,正好与沈丕基自身这段时间对古琴的研究息息相关,这批抽象油彩系列也不是短时间内的偶得,而是个人通过十年以来刻苦练习演奏后的一些琴曲,对琴曲意境深刻感悟而创。如:《山居吟》、《樵歌》、《渔歌》、《庄周梦蝶》、《潇湘水云》 、《渔樵问答》、《广陵散》、《平沙落雁》、《鸥鹭忘机》、《神人畅》等琴曲同名作品。在真实的演奏者与山居生活中的感受,凝聚成全新的抽象画面感。可见其对音乐抽象性与抽象画面的再现的探索。并且在材料上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大漆、天然漆等,选择了纯粹的泼墨方式在油画布上的当代性实验,在自然与放松的状态下一气呵成,形成个人的艺术语言。
学习古人的东西主要还是吸取其精髓,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以音乐中的即兴精神将声音、视觉与行动的交互为介质切入对当代艺术的表现,认为声音艺术对视觉艺术的互相作用是极为重要性的。其作品建立在人类与自然,人性与世界性的思考上。就像音乐一样,音乐比视觉艺术更早无国界,更容易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所以当代音乐家更容易领略国际艺术的时效性。2010年,艺术家搬到城市边缘—梧桐山脚下居住,完全放弃了设计师的商业行为。加大了对传统古琴的研究,除了演奏古曲之外还进行了自己斫琴,认为必须争取回吸取传统文化的时间。弹琴时间一晃十年而过,但个人的艺术作品也一直围绕着声音与视觉行为的互动,以及对现代多媒体的运用等等。在波兰“砍”国际实验电子音乐节中,使用啤酒瓶在古琴上面刮奏,用二胡的尖声噪音与电子的噪音对比。在蛋糕店门口制作了一个梧桐山模型的巨型蛋糕,现场分给过路的游客。此时的创作观念回归到一种自然与城市环境的相互依托,关注人们活动与城市生活节奏的冲突。从生活行动出发,并对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融合突破。
2014年8月,在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举办的“沈丕基的线”个展,把日常行为与艺术创作交融在一起,声音与视觉艺术交叉进行得更为密切,并对琴弦与宇宙弦的科学与艺术性联系进行了思考与创作。装置作品《宇宙之弦》,采用不锈钢材质的古琴,用光线感应声音与新鲜牛骨的结合对生命与宇宙的思考。宇宙之弦,揭示了一个十一维的宇宙。那里,空间的纤维撕裂了又自己缝合起来,一切物质——从最小的夸克到最巨大的超新星——都在微观的小能量环的振动中产生。而古琴,恰恰就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浓缩。它的制作是伏羲依照宇宙之数所制,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象征「天圆」;琴底为平,象征「地方」;古琴有13个标志泛音位置的徽,代表着一年12个月及闰月。古琴七根弦,象征着天、地、君、亲、师、文、武。通过多年的斫琴与演奏,沈丕基试图用艺术的角度来联系与表现这些弦与线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兴趣,科学前沿理论的关注和对西方哲学以及东方禅宗思想的广泛涉猎,乃至对时间、空间的无尽遐想,艺术家统称之为是个人好奇心作祟,这也是他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活力的原因所在。
同年,沈丕基先后策划了厦门“厦门时差”与深圳“前方变速”两大国际行为艺术节,邀请了几十位国际、国内艺术家交流活动,自己也在期间创作了不少行为作品,与更多的艺术家互动,推广学术性与更多艺术创作可能性的探索。热衷于行为与自然以及社会互动等方面的思考,思想精神穿越在城市与大自然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关注个体与这个世界所发生的关系。作为移民城市,特别是深圳,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强烈碰撞着,文化工业发展与真实精神需求却是不对称的,种种城市新兴地下艺术的变化与发展其实都是在国内最早出现,而这些都是需要生活在本地的艺术家记录表达的重点。
在沈丕基的艺术创作上,有一种即兴行为而来的经验积累与理性思考的方式,转化成个人在这座城市的生活与艺术思考态度,从摇滚乐到声音实验,又从声音到视觉艺术,曾经的分裂性最终又到了一个融合点,不管这个城市给他带来了多少孤独感,这并不影响到他的不懈探索与继续独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