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创作随笔

  中国纯绘画艺术活动中写意精神的传承和新时代的审美意图实践是艺术内涵和表达的核心。所讲的“写意”不是语言形式、绘画技法而是绘画精神和东方审美的契合。这种审美习惯和创作主体和个体都是相统一的。每个时代的写意精神都有具体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对美的认识会因时间、社会形态等产生具体的与之对应的作品。艺术品的精神内涵的诠释也是可以打破材料和表达方式的。但每个画种都应有它的独特语言和审美诉求,所谓有限的形式语言才能发挥出无限的内涵。中国画讲笔墨、西画讲构成和色彩,这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和表达精神内涵不矛盾。这是绘画的真理。所以了解语言和画种特有审美意趣才好放下包袝,自由表达,才能纯化画面……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美同样是“道”的一种表现和体现,“道”有很多形式内涵,故近于“道”的美的表现方式应是多样的,能和道相通而且自然不拘一格的创作过程也是真实而可贵的绘画精神。就是尊重创造美的个体的独特性。诚然,首要条件便是“自尊”。“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解释道变与不变的基本规律,不变是本质,变是表现形式,绘画也是如此,不变的是对审美的诉求和愿望,变的是对美的阐释方法和方式。所谓个性是由不变的“美”引为变的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绘画应具有返璞归真的特质,自然是美的本真。单纯的从学习体会语言到语言的绘画是无法打动人的。要“师造化”而后升华提炼为自我画面语言,否则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理论及语言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品精神,而精神的攫取又是通过观察(用绘画的眼光)自然得来的。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之三十章)物壮则老,绘画过程也是如此。形成固有的完善的绘画方式、方法同时也就丧失了发展丶升华的空间。绘画就变成了重复劳动。绘画的过程在探索中是不顺利的,其结果未必得不到好的作品。正是变数和不定才是接近“自然美”的层面。一味追求形式完整是多么的空泛和无味。如果知道画面的最终效果,那就不须要表现。绘画应是不断发展、修为和思考。不应仅是“技”的熟练层面上的修炼。技术和形式的所谓完整即意为“不道”,则不道早亡已!

  山川力求挺拔蜿蜒,水势力求自然回转,树木力求层叠多姿,云雾力求布置得当,亭台楼阁力求安静肃穆,人物行路力求引人入胜。此国画审美要领和精神于油画创作中也很适用。油画绘画语言三要素构图、造型和色彩。用一个词表达是节奏。国画则讲气韵。两者实为一回事(艺术审美的共性)。绘画的高阶应是相通的。中西实为“一枝两花”。因都为人类情感之精华。我想研究中国绘画可取是因思维方式相当和范本便利的原因。

  最近油画创作表现思路是把读过的诗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用绘画方式表现出来,力求表现方式灵活,内容主观。抽象的文字和文学意境在大脑中构思成画面,这个创作方法不算特别(自古有之),但很为实用。一幅作品在构思及回忆后留下的东西才是打动自己的真实存在。绘画的意境要靠布局,安排和统一把握。最终以单纯的方式直接表达内心的思路为上。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创作语言是高级的,是提炼和概括的。是对物象的艺术升华。我相信绘画的观念、面貌最终是靠观察角度和审美取舍获得的。精减、概括、提炼、夸张的艺术手法的终极目标是更好的诠释和归纳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所以为形式而形式是本末倒置的创作思维。戒之!

  我喜欢不带任何承载的绘画艺术,它应只和表达自我对美的认知有关,纯化语言和形式,审视传统美学思想而不受形式语言束缚。了解自我特长而不落世俗的功力炫技和能力的面面俱到。假如油画可以写意,那一定是审美思想、趣味的共识。而不是依靠技法上的“张冠李戴”。材料的不同是可发挥本身的语言之美。绘画理念和艺术修养则只能依托自我对传统的学习和提炼及取舍(取舍是重中之重)。最终知识和能力还是为不加修饰、直抒胸臆的画面服务。有修为而凭借直觉的绘画是感人的,作画的人同时也应是愉快的

  对生活的关照角度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从艺时间长后的惯性思维会使人忘记生活中细节的美,如何把这种体会变为画面是很关键的。惯性会使画画这件事变的枯燥。西方现代主义正是如此被当代取代。现代主义提供思维模式,当代主义对它重新解构。东方艺术不用引用西方词汇和概念去解释(理论问题)。行不通,如同唐诗,宋词一样难译。但两者(绘画和文学)还有区别,画面视觉上是直观的。不懂语言,甚至不懂绘画语言从来不会影响欣赏绘画作品。这点和音乐相通。要了解一种艺术语言的长处才能发挥它不可替代的艺术特性和价值。也就是发挥别的艺术形式不能完全表达的语言特性。绘画在当下作用和过去本质上没什么不同(绘画的具体社会功能在变),不同的只是诠释方式。

  此时是个动不动就提”个性“的时代,那么”不个性“也是一种”个性“,或者不是所谓打着个性牌的个性也是一种个性,它应是尊重自我价值和内心统一的个性。其实个体差别很大,做好和认知自己本就是个性。做人,从艺不过如此。能坚守自我价值判读的人才是幸福的,画画的个性是自我认知的过程。画不过如此。画完的画能和看的人产生共鸣,品读也不过如此。参观学习展览的过程时快时慢,原因就是画面能否和自己建立对话和产生共鸣。从来不看”名头“和”年龄“,那样太累。

  突然睡不着了。还是想想画的事吧。在这样一个纷杂多变的环境中也许画才是自己唯一能自由把控的事情。儿时就喜欢一个人玩的性格是我爱上画画这个行当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人玩,玩不高级那责任只能是自己。开阔的思想和思维能力才是提升的真正基础,文化的内涵要通过价值观的完备和独立思考才能达成。画只是思想的一种载体和表达方式。画的时间长了,这样的体验和体会变的清晰明了。技术只是语言体系。系统化和纯粹化才是关键。取舍之间,了解和把握自我特点及特长为重。画只用以表达自我认知和理解美为重,给它里面加的别的成份(政治,说教等)只会让它失去原有的艺术性和美感。春的第一个晚上,我早醒,想到那里写那里,让想法有个回味参考的实体,于是写下只言片语。

  真正的绘画应该是不用主题,将主题留给看画的人才好,画只用单纯的表现美。关于美的表现方式和个人修为爱好有关。那么绘画这种艺术活动会消失吗?我看不会。如同茶是把自然的味道升华一样,画是把物象的美升华出来。所以画是美的一种传统表达方式。而时代对美的诠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时代画家都有需要升华创造美的问题,也就是绘画的艺术独特性。

  就绘画本身来讲,观念的产生最重要或为真实的就是做回自我,而且有对美的独立思考和判读能力。这样时间长了,对美的理解和层次提高了,对物象和生活有了新的体会,画面就自成一体。观念也就自然产生了。画家是个体的,画派是理论家的划分。所以研习古人,总结传统应体会时代,体会作品本身美感。不可生硬死板。总结共通性而非个性画的创作语言。认真体会细节,只有表现出大家司空见惯而经常忽略的美画面才能感人至深并和观者产生共鸣。个体绘画观念才能支撑。

  相机把画者(指缺少绘画思维和画面意识)的眼由散焦变成了定焦。变的不注重体会只重表象,很多不入流的画都是这种思维。并不是反对利用照片去作画的手段和方式,反对的是跟着照片被它束缚了自由表达的思想。单纯依赖照片或用照片的思路画写生同样都是不可取(危害更大)。但是改变形式不改变僵化的思维才是最不应该的,如同好的文字你会关注它是手写还是在计算机上输出的。所以用何种方式无关紧要,艺术的二次加工和胸怀、修养有关。所以用或不用形式上并无高低之分,作品的审美意识和层次是有高低但形式及手段同样没有标准和唯一性。

  油画的空间感何来,不能认为客观的再现客观空间为画面空间的唯一形式,从绘画语言和技法上讲有透视和色彩,同时表现语言和画面构成也可以产生空间和厚度。油画色彩、造型加上笔触(代指一切作画工具)和笔触带来的肌理和情绪都可产生不同的绘画空间感。如何运用就要视画面而定。总而言之,自由而不做作为上,也就是好的语言是为好的立意服务。最好画面在表达上能够洗炼,如何达成,则就要纯化表现形式,提升画面意识。不能为表现而表现空间的画面是很难打动人的。油画表现空间还有一种表现方式和手法就是借鉴东方传统空间理论。如简单的引入,遮挡,乎应,造势等。万法唯用不受其制,是至法,无法的自由境界。理论当不为之所缚所累。

  写生的本质是观察和体会而不是描画,体会是本质,盖因只有用非概念性的眼光去关注对象,把它抽象为特有的绘画语言才为好,可比为好的文章和流水笔记的区分。绘画从事时间越长,越要体会写生的“生”,要和自己的固有思维做一番搏斗才好。不能把描绘出对象“形象”和“表象”做为任务和表现功力为第一要义,如果这样那么越熟练的画其味道反而越苍白,绘画同样不是华丽语言的堆积,而应凝炼,以一当十当百当无穷,如中国画的留白,其留的是境界,留的是诗情画意和画面内涵。“生”是对生活的真实思考和关注。“写”是方法,“写”意味着主动的把控,直抒胸臆的不做作。

  “似与不似”是东方绘画的审美?求。“似”是指与客观物象的关联,“不似”应理解为“不是”为之恰当。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也是艺术的基本规律(如同形的大小,黑白,色的冷暖)。所以绘画本质是创造矛盾而统一成为画面为上,它不是“温”,也不是“柔”,而应平中见奇,奇中出彩,出彩而不失“本真”(指美的?求)。如果画面过于“抄描”对象表象,那么会致画面思考和想象空间的不足。好的诗歌言语不多,超越现实,打动读者,何也?盖因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言人之不能言,不因平常规律而被其左右。“大漠孤焑直,长河落日圆”正是诗所描绘的“似与不似”也或似与不是。绘画中“似”是打开想象空间的钥匙,“不似”是想象空间的载体和精神追求。

  绘画的“感觉”到位很关键,达到感觉到位至少三个因素,一,尊重自我的喜好和感受,不做作。二,尊重传统审美规律,但又不受其制约。要深入了解传统,但不要去背谱,不能从“符号”到“符号”,也不能单纯的从语言到语言。这是无聊的。试想一心学武而不从实战得经验只背套路就如同是绘画者不关注自然,深入体会自然的毛病。画面又何来生气,何来打动人的东西。传统的本质是关照内心,关照自然。所以传统的本质是破除而不是“画牢”。“四王”的画不打动人(笔者)的原因也在此。三,感觉的好恶和天赋和后来的修为都有关,发挥天赋就是看自我特長,观察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是画家不可缺失的,也是根本,是能否形成自我面貌的关键。修为就是提高眼力拓展眼界,艺术只有眼到才能心到才能手到,画只是一种形式,提炼、提高眼而至心到手才是画的本质活动。总之感觉和把握“自我”(认知自我是贯穿整个绘画生命的常态)表达有关。

  写生,就是对物象艺术概括的“写”,意味着直抒胸意,不加修饰,当然“照抄”客观(被物象和固有习惯牵着鼻子走)是低层次的。写生也不应该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生”,是对物象的感觉而不是用概念的固有的观念去作画。写生中的生是灵魂,不要怕做加生饭。只有体会和感觉到位了,画面画成如何也就无所谓了。客体不能影响人的创作思路,也就是提纯物像的美是关键,对景写生和不对景写生也就只是个形式,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创作的心态。画面的意境美是靠创造出来的,而真情实感才是画面能打动人的本质,当观察物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模糊物像最终形成内心的感觉。如同最好的茶也是经过一番提炼后才成为诠释自然最好的味道。画画也是如此。万不能只采茶不制茶更不喝茶!自省、自省......

  用绘画的“眼睛”看世界,我以为绘画人的眼睛是能察人所不察的美。用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方式去处理画面而又能和观众产生共鸣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忠于自我感受而能自由表达的人是幸福的,充实的。期望有一双“孩童般的眼睛”看世界,则处处好奇,处处留心。把内心对自然物象的感受直接呈现出来的创作状态是健康的,发展的同时也是幸福的。

  绘画的功利心——我常思绘画的人也是有功利的,不图财也一定图名,然画者千万,成名者几何,但观其规律也是有些形迹可寻。但凡大家,成一家之真言也。真正自由的表达自我者。出于真心而非完全的外在影响。我想绘画的人铁定是热爱生活的,应是会为点滳小事而感动,如为四季流转变化而感动,或一次亲朋挚友的相聚,感动双亲健在儿安康。感谢一次出游中空气的清朗。而利有很多种,在每个人眼里又有不同的标准。而人生最宝贵的利偏偏就在生活点滴之中。绘画首先是一种态度,对人、对物、对生活、对生命的态度。能活在自我绘画思考里的人是最幸福的,是真实而适合的。我愿当这样的画者,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态度。接受好的艺术品熏陶而不受其所累。发现,发挥自我之特长而不是去比较和计较。我想绘画如果简单的重复别人不如不要画下去的好。重复别人欺世盗名,重复自己自欺欺人。用内心的感受画自然之画,表现对美的特有理解总是于身心健康的,也于己于人都会有“利”。绘画的开始当然是可从模拟入手但又不能有些许的“进歩”就做为沾沾自喜的资本。“摹”只是过程而非目标,我看如果“摹”是以丧失“自我”为代价,那不如不摹。直面对象就可。那样来的自然而真实。绘画的规律正是掌握和领悟规律而后打破规律的自然过程。所以绘画的功利是创造新的审美的高级功利。如求不到,至少真实面对自己,于自己身心会有裨益。

  酒,国人好酒,因流传久远而成为酒文化。记得大学始喝白酒,刚会喝,便很挑酒。但凡经济许可定会选太白酒系较好的酒(流行),好也不过二三十元。约道友,AA制,不行酒令只谈艺,谈文,谈异性。那时的青春是在画笔,文学和酒精中度过。与酒结缘,味觉酒为淳甜清冽。现在少喝,三两月也想不起来。后来喝酒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反而不挑酒转而挑人。酒和志同道合的友人喝是一种乐趣,而应不对路再好也是苦。实酒不是不好,是人的情性所至也。好酒之人好客,热情,处事易直来直去。酒后如能自控便是好的酒品。况现在提倡健康饮酒,有量少喝,无量可不喝,其实只要人对路喝与不喝又有何妨呀!但你若能喝我定举杯相迎,天马行空,古往今来。与友举杯!

  绘画是一生留遗憾的过程,但我同意老子说的“壮则老,老则不道,不道早亡”。是以追求所谓的绘画的成熟和完整是多么的可笑。只需求自在表达,又何需要画面所谓最后的结果!

  几乎未发现有人在原产地打“正宗”这个概念,因为自信,这自然是可贵的。倘或你在此地,那你真实的做好自己(绘画的自我传情达意)就以是“精神内涵”的体现。“中国化”(油画)本不是问题,心虚之人走夜路壮胆而已。也只有去“正宗”才能得其“真”。本真又何需一个概念的诠释。

  绘画这件事简单吗?简单,把自己(自己很重要)该说的话说清楚。绘画复杂吗?复杂,复杂的让我们往往忘记如何直截了当和恰如其分的把最该说的话说清楚。能够讲的清楚是绘画的能力,更是本能和要旨。这是个基本要求!

  色彩的两极是黑与白,中间的微妙关系是对比产生的,这种对比要清晰才好(微妙也应心中有数)。如何清晰,它和表达不能含糊正相反。只有高低音结合搭配及对比最后才归为一个整体。一幅画色彩最少三个层次,单纯而不单调,以少胜多。

  什么是好的状态,那应是不管不顾的全身心地投入,应是笔和颜料在画布上的肉搏,应是打扰作画一切微小的因素都使作画人怒不可遏,应是没有思考和设计时间的本能。它可能转瞬即逝,所以当它到来时应有自信能驾驭一切,庸俗的按部就班的追求形式的完整是激发潜力的绊脚石,会使画面变得索然无味。但同时那细节的表达要精彩到位的使人激动,用观察去代替一切经验和说教。把画材用艺术的魔法使其注入能量并传达作者的情绪和审美观。

  晨,中雨,拾阶入校门,撑一角脱线搭垂的折叠旧伞,背母亲自缝黑白格双肩书包,望见房檐机瓦垂下雨帘,似断非断,一滴雨珠落于檐下浅潭溅起半球形水泡巧被紧随而至水滴将其击碎,幻化成只有一瞬的沙漏形水花。这瞬间的情境竟已过二十多年却又愈发清晰。

  白居易《琵琶行》朗读考。白居易(772一846),字乐天。下邽(陕西渭南县)人。琵琶行为元和十一年(816)作者在贬谪九江郡司马任上于秋送客湓浦口时于渡口闻琵琶声所作。因被谪,则人激愤时会本能性的选择母体方言吟诗,而琵琶女为长安城人(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所以异地见老乡定是用家乡方言交流(寄托思乡之情。如此原本用普通话的音标读不押韵的诗句,用陕西渭南方言便能读通。例“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思”和“志”在渭南方言中为“si”和“zi”,完生和韵并朗朗上口。在如“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离”和“去”为“li”和“qi”。而诗句中在尾字普通话发音相同的在渭南方言中则有更为丰富的表现。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生”与“声”普通话发音相同而渭南方言发音为“seng”和“sheng”。这样的例证全诗很多不多赘言。如此看李白的诗用四川方言读,杜甫的诗用河南方言读等应有更好的可读和理解性。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语出庄子外篇《骈拇》开篇。于绘事而言,“骈拇枝指”是合乎自身本性、自然状态以外的所谓特点个性。然立足于自我的审美观其应是开放和坚守相统一。在修为中审视和摒弃是重中之重,最终能去除聪明小技而只用表达自我为好,未从画面本身出发,而采用所谓“个性”手法其实是偏执于绘画中正之道。绘画以技入手,立于修身。弃内心骈拇及小聪明,立本性表达之旨要。不偏不倚合乎自然。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语出庄子内篇《应帝王》篇尾。绘事,于他人适合的观点习惯于自己则应察之。影响反思和独立思考远比学习模仿来的重要,儵忽的教条和浑沌的不自主是双方的悲哀。

  “斫轮徐则则甘而不固急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语出庄子外篇《天道》篇尾。学艺实践体会总结远大于理论和特定语言的学习。口不能言才为真,一切实践得来的真知都不可言说。言说则隔,故由心体会实践为绘画第一要义和常态。

  晨醒,推门,青杆杨直冲天际伴随山上清冷的风吹奏出黎明前的声音,远处的白犬(昨日观察)的吠鸣反增添了村庄的宁静,在它间歇中有如百灵鸟的鸟鸣声时时传来。昨日雨云压顶的神秘雪山清晰的退到苔原丘岭之后露出金字塔状的真容,天空一轮弯月竞把天空映射出神秘的灰蓝色,在其中又有钻石般的星星装饰了原本空寂干净的苍穹。(新疆吉木萨儿新地乡上小分子村晨记。)

  新地第三日,记得首顿饭时刘老师讲这里村民不大理解艺术的价值,他曾试图用一幅画换农民的任何一点农产品都是不可行的。这一说法今天被一哈族家庭打破。一同写生的曾老师听因太阳光照射而面堂红黑的哈族夫妻口音中推断他们应在乡里上过学。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并对我们的油画很感兴趣,强烈要求为他们一家画张画,并主动提出可以出钱买的。倪老师提出用羊来换,也被他们爽快的答应。我们也是深感意外。后来给他们解释半天,告知画不能换的原因。他们表现出些许失望,我告知男主人他放羊是把一件单纯的事做好了和我们把绘画这件事干好一样,都是劳动的一种形式,是一个单纯的工种,而快乐是第一位的。后问及他们的孩子则告知在乡里上学,附带问及家里圈有两百头羊。由于牧地相对较少,冬天还要加上饲料的。圈里有前些日子产出的羊羔子,毛色不一,以白色居多。我们写生的过程中那位哈族妇女一直在给她婆婆用哈语讲述我们三个人的来龙去脉并时不时空闲中立于我们背后静静的关注。至午时四五点来钟我们画完画准备离开时看不见屋主人,想或是出去牧羊也未可知,离开时未能告别视为今日之憾。

  抓耳挠腮孩啼哭 身沉懒动更嚣张

  亮灯寻踪童遮目 掌血点点世清无。

  帐中飞舞兼细鸣,恼,怒发寻,厮杀不住手颤麻,血痕掌中细端详,察,非吾血,非尔血。

  取水于壶,投入黑茶少许煮,开后滤汤于杯中,但见红浪翻滚,细乳渐化之时汤面平静升腾雾气飘渺如湖面云起,引无限遐思。闻香入口回味甘畅。粗茶久煮回味长,待味寡时加少许新茶复煮,得黑茶真味,层次分明后味无穷。品茗、读诗、处暑、微雨、提笔小画人生惬意之事如此。

  来一场思想的远足,无关一切然又有关一切,思源于书本与生活,慢下来细想,从艺也不用只争朝夕,解决一定语言后绘画的问题便不是单纯技术的问题,它应是表达的自然流露。如有机会行路就珍惜路上的体悟,停留下来也可在书中与先贤对话。在书中来一场思想的远足,文字成就了时空对话的载体和契机。思想和思维的交流在脑中闪耀带来的幸福是物质所不能代替。与友人长谈,问及自身不“像”搞艺术的,我说我赞同,其一“像”的概念是建立在不是的基础之上,其二于艺来讲自己实为学生(不是谦虚)而视艺路长远,求来皮毛而不敢自诩。

  看来绘画也是“坚持”不来的,它是留给有心之人说有新和心之画,它可以没有承载而只和表达和阐释“美”有关。没有承载而承载万物包罗万象,没有解释而无法解释的视觉美的体会和享受,是语言无法表达而非画面不可的诗情画意,是有限对无限的最好表达,用肯定的语言表达细腻的细节和虚无的空间,这是必然和表达的真实存在。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语出庄子杂篇巜列御寇》,所言于绘画,以“不平”的心去“平”则偏见永存于心,没有实践的偏见和道听途说,自恃而溺于世俗观点者离绘画本真相去远。从一而能拓宽思路,开放又能从于心。知“自然”为上就能自我反省与扬弃。没有概念和偏见的关照和体悟远好于技术技法的重复。

  南山之南见雨云,底部灰蓝的沉重托出上部分如棉花糖的轻白。那云如饱蘸欲滴的海棉翻不过巍峨的秦岭山脉,又如卡布奇诺上的奶末在蓝灰带上升腾翻飞。想来南山之南的清爽与北麓燥热经由地平线拔地而起的山脉相阻隔却又同处于三秦大地,极目之时应有人于山上观虹后复向此眺望。然而时间推移雨云叠起如万兵来袭起于陈仓之间,牵白龙引雷公排云布阵间雨如细柱,间有缓急息止。长安城新沐,此雨三日而巧,麦罢秋种,想来新绿急长。

  当我确定那个色彩大概合适之时,水、用笔方向速度,色的调合和对比就使明快艳丽的色彩突出呈现,而这时所表达的物象变的不在重要,红橙黄的交织流动,同时手忙脚乱来不及细想的我需要绿色和蓝色的并置并在不经意的留白中并不刻意但跳跃的暖色加入,使这一切的漫不经心和偕统一,那活泼而富有生命力的大地特有的亲切颜色如跳动的音符和随风舞动的柳枝呈现在白色纸张的纹理和水流痕迹中。现在需要浓重深沉的墨绿和棕咖色的低音把流动的画面组织起来,一切源于对比的张弛有度将静止的画面赋予材质外的生命特质。

  绘画的人有机会和条件还是要多出去走,见过海在看湖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谁又是我们生活的导演?在沿铁路的棚户区两位老夫妇正亲自补漏平房,那一闪而过的瞬间我竟没能看清楚家门前仲夏墨绿色的树枝上白色的繁花(十有八九是夹竹桃),远处小底层的旧房后高架桥正驶过一辆蓝色机车头的货运火车,在它桥梁下十字交汇处一辆来不急看清车牌的白色面包车一驶而过隐匿在一片尘土中,正待流转的风景上细数铁道边电线杆上灰色的水泥块配重,眼睛却被窝棚里移动着的神情淡定的黑色狼狗身影所吸引,那动作缓慢但眼神却又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机警,是暮但余辉不至掌灯。门楼上的圆形反光镜的亮光一闪而过,似乎要和它平形而过的火车来一场搏斗。这平淡有序的景色使我看的入迷,一时竟忘了车厢里三五小孩的嬉闹间的粗话和此起彼伏的纸牌声,座位后有一面膛发红微胖黑白碎格子T恤,操因在外打工而河南口音怪异的男子(商丘站上的车)为孩子应补成人票还是儿童票正在同身材瘦弱的票务员之间的争论。

  我们应该用广阔的胸襟去感知外界,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对内心的坚守,对拿起画笔的懵懂感觉的追回,冰冷华丽远没有洒脱率真来的痛快,那应是有生命和温度的表达而非能力的堆砌。应当确信保护自己的思想免于道听途说的说教如珍视身体珍视眼睛一样。拿起画笔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和实践远比别的来的重要(不完全否定影响绘画的其它因素)。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清楚的正是绘画的可贵价值。而画面的厚度不是理论、思想的简单叠加。

  中国绘画的希望正在于去除弘扬民族精神的承载和历史使命这些和绘画本质无关的伪命题。艺术是可以超越国界和地域的(基本常识不赘述),音乐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能以己之长比较他人之短的妄自尊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较他人之长的妄自菲薄。做好个体远比喊口号套概念来的踏实。一种悠久和小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受众形式远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博取关注,绘画的社会职能也远没有媒体炒作的那么重要。自生自灭远比包装关注度来的真切。好的作品一定在边缘而非当下的所谓“主流”。从来不相信大师和优秀的艺术家是带着使命或“民族使命”去画画的。他们只是在表达自我。一个民族可以因出现某位大师而自豪,但其自身一定不会因是某一民族而狭隘的民族优越感泛滥,他们是谦逊的愿意接受借鉴新事物、新文化的包容同时又最能坚守自己本真对美的理解。

  客江阴

  坐看风云掩山岚,卧听梅雨打绿毡

  闲散菊客亭中座,主人沽酒畅言欢

  长泾古街两首

  乙未夏入苏访友览长泾古街思故乡作

  青翠掩碧塘

  红蕊画瑰阳

  繁竹黛瓦里

  炊升桥影横

  之二

  南来雨骤香樟树,乳墙黛瓦湖柳入

  碧空云影江中行,甘醴主客陪扁舟

  归途点点散鸣鹭,凡尘家径两望无

  乡音忽闻蝉音止,两月清清期涉故

  过徐霞客故里有感

  游术精绝古

  奇人志海陆

  圣言非功名

  半生闲散书

  行路

  离江阴途过金陵入彭城访友盼归

  青瓦粉墙外,绿秧影带远

  江急行舟忙,铁蛟过虹来

  晓离芙蓉隘,至午云龙畔

  彭城兴波起,玉液故思还

  忆西域行记有感于路途遂作

  精绝绝漠残月夜,高昌昌改晓风斜

  山祖莽莽未曾易,戈影烟消余晖血

  兴亡流水埃尘落,始知超然梦南柯

  苏南园林

  波动点泉入水榭,影乱竹枝拂花格

  漏迹似线痕如画,新苔斑斑植青阶

  蝶引徊路荫繁紫,廊檐深深牵俪影

  蝉鸣枝上晴苍翠,笔底春风凉意歇

  行岸

  滨江揽胜于江阴鹅鼻嘴

  江上舟行远,云隙波洒金

  白浪逐一线,青鳞纵几沉

  斗拱掠长空,垂柳探浅深

  渔帆网天际,不觉华灯新

  葡萄沟

  忆西域吐鲁番之行经葡萄沟

  天外水响翠玉甘,谷内墨荫画眉间

  沙尘绿毯接相对,厚土凉台童叟牵

  太华

  途径故乡华阴远望太华

  叠翠一带影入河,素峰万丈云不接

  芙蓉石花路隐迹,翠柏天堑累猿歇

作者:李继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