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印度细密画解析(上)

  2012年—2015年连续三次印度旅行,再三观看印度细密画,每次观看都是相见恨晚,感动至深;考察归来细细梳理,反思无穷……

  作为画家,我想以画家的眼光直视绘画语言本身,深究“视觉被感动”和“心灵被触动”的原因。

  一、细密画的审美特征

  a.色面造形

  我所见到的绝大部分的细密画第一感觉是造形平整和色彩浓郁。画面出现的所有景物——天上的云雨,地上的虫草,幽深的庭院,神秘的湿婆……包括不同的形象,透明的衣裙,精美的饰物……都是以简练的平面图形绘成。如以一个关键词概括细密画语言特征,那就是:“色面造形”。

  “色面造形”的具体解释是:画面以色彩的平面作为造形的骨架,线条只是辅助性的。画面中的线条可有可无,甚至可以消失,然而画面依旧神采熠熠;但是,如果色彩平面消失了,或者色面结构不清晰,那么作品就不能成立。

  观赏细密画,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的平面形——造形母题明确,色彩配置妥贴。有的局部有很琐碎的细节,但是绝不喧宾夺主,有的局部色彩鲜艳,但是绝不独自出镜。我们把画面变为黑白之后再观看:

  “白色”无论方圆,无论大小,都是引领——好似室内的一束束阳光,又似悠扬的长笛……

  “黑色”无论线面,无论多少,都是压阵——好象海滩上一片片阴影,也象沉重的低音鼓……

  “灰色”,这是包容渐变和藏龙卧虎的地带,也是丰富交响的和弦,引领着画面整体的调式……

  看来,无论形象多么千奇百怪,无论色彩多么对比变化,都被黑白灰色块归纳;做了整体的“明度整合”。在这之后,画面中所有的图形和色彩,就超越了具象的定位及束缚,一致的演变为抽象而动听的形式之韵律,成为“宫廷的雅乐”和“神秘的牧歌”。

  再看一些建筑、车马、人群交织的气势宏伟的仪仗队,虽然内容情节众多,但是画家表述得井井有序:所有繁复素材,都被“同明度”及“同类色”重新整合,变成了大面积的趋势明确的抽象色面。几个抽象的色面,或相互对比,或相互衬托: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结构严谨。我们不自觉的沿画家设计的视觉路径——先被最大的奇特的色彩平面吸引,继而不断发现各个局部的细节情趣,游览一遍后浮出局部,再次想回望宏观气势……一边欣赏形式结构的创意,一边引申作品内涵的联想……有时会有几次循环,真是欲罢不能。

  课堂上曾告诉学生:不要把具象和抽象对立起来,因为,具象和抽象,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观看角度。一个好的画家必须能够做到:双向观看,双向解读,双向表达。细密画就是成功范例——既看不到各自为政的具象的生动性,也看不到简单概念的无生命的抽象形。每个整体,每个细节,都是具象的,也都是抽象的。由这些可以双向解读的“色面造形”所建构的奇特的绘画形式,值得我们反复的玩味。细密画家必须能同时转换具象和抽象两种思维能力和两个观看角度,才能使众多的细密画如此精彩——既有具象的情节形象供常人百姓解读;同时也像演奏优雅别致的视觉乐章,以抽象的形式魅力:音色、音质、节奏、旋律、调式、创意……供艺术欣赏者品味无穷。这正是艺术创作的高度和难度所在。

  b.物质本色

  “物质本色”指不透明的天然矿物质色粉和透明的天然植物色及金箔银箔等,细密画家以天然树胶调和它们作画。东方画家和西方画家的色彩观念截然不同:对于色彩,东方画家接受自然馈赠,呈现自然本真,不做太多的人为改变。创作之时,尊重本质本色及其限定,运用智慧巧妙的搭配不多的几个颜色。这是“以少胜多”“浪漫想象”的东方审美情趣,以及“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东方世界观,所决定的色彩配置方式。

  部分细密画的显着特征是——画面主色是浓郁的红色。红色虽然饱和,却绝不艳俗。因为其一,红色是自然天赐的物质微粒,有独特品质,品相沉稳,品格厚重。人造的化学颜料完全不可比拟。其二,完整的鲜红与琐碎的灰绿,灰紫,灰黄,形成十分绝妙的对比,这让红色具有一种必然存在的绝对价值,具备丰富的包容震撼的审美魅力。

  红绿对比也是细密画中常见的色彩配置,常常是一种浓郁的红,配置几种不同冷暖和不同鲜灰的绿。在红绿对比的画面中,由于粉红色的出现,画面显而易见的优雅而质朴——“优雅”来自清冷的不饱和的粉红色相,“质朴”出于朦胧的厚重的微粉质感。再加上些许华丽耀眼的金箔,这种“粉红”对比着“灰绿”,“乌光”间隔着“闪烁”,成为一种低调奢华的绝配,暗示着旧日的宫廷情调,刺激着今人的浪漫想象。

  “突显强对比”和“玩味弱对比”也是细密画中常见的色彩配置。强对比是指色相的高度饱和,大多为对比色并置,甚至三原色并列,处理好这样的色彩关系很不容易。细密画的方式是以面积调节,主次的比例拉得很开:例如以大面积的红,或以红加“红的渐变”,或以红加“同类色黄”,明确作为画面的主调,作为整体的背景……相对比的蓝与绿以及黑与白,虽然鲜明,却只是调皮的点缀的小节奏而已……因为有强烈的面积差,即使对立的两方的彩度都不降低,也会感到舒适。就像巨大的岩石和石面上斑驳的青苔,犹如清澈的池塘和出水之芙蓉,动人美感来自两者的关系,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弱对比”是指色相不饱和,对比关系不尖锐;红黄蓝的彩度都很低,明度十分接近。“弱对比”比“强对比”更有难度,因为“弱对比”不等于“无对比”。如果画家的色彩修养不够,把握不住微差的分寸,画面就会“糊”,就会“贫血”“没精神”……细密画是怎样做的呢?远看时——“同明度”重新整合了相关图形,“同类色”重新再造了整体结构,让我们有多次发现的乐趣。近看时——色彩的冷暖鲜灰既对比又柔和,让我们沉浸于素雅、从容、淡定的气质之中。

  色彩“弱对比”的关键是降低“彩度”。细密画家的方式是:

  1.画面整体先平铺高明度的微粉作为底色。

  2.在色相鲜明的微粉中加入高明度的微粉。

  其一,白色微粉在降低“彩度”的同时也提高和整合了“明度”,所有的原色(红黄蓝)和重色(黑色,深蓝,深红)不仅变得灰雅,也都变为中明度或高明度。这构成彩度和明度同一的和谐……

  其二,在色相鲜艳的微粉之中加入高明度高品质的微粉,这是相同性质的色彩粒子的相互调和,又构成物质和品质同一的和谐……

  其三,高明度的天然微粉本身具备冷暖、鲜灰的差异(例如:铅白冷,白垩土暖),因而更容易调出色相的微妙,显露冷暖的微差。

  不透明微粉一开始就平铺画面整版的平面空间,不留一点虚空,这使得其上承载的所有色彩平面,都会向纸面之上突浮,而非向纸面之下渗透。这是细密画的色彩具有张力的重要原因。即使是纯白色块,也不是纸面空白,而是在有色基底上,再次以白粉画出的,所以十分厚重实在。如果需要复杂的色彩效果,并不是通过调和混色的方式,而是通过底层和表层的透叠方式予以呈现:可以是对比色透叠,也可以是同类色叠加……微粉再细也是物质微粒,微粒与微粒之间是有间隙的。不透明的遮盖和半透明的显现,或者薄厚不一的放置,都会形成一种可感而难言的视觉感受——暧昧朦胧。年代久远微粉有时会有分层的龟裂和脱落。然而底层与表层共生美感,残破与精致互补交融,也是别有一番魅力。这种自然天成的物质痕迹,比主观人为的用笔更有感染力。即使运用透明植物色,也是罩染在不透明的物质微粉之上,所以也呈现出特别的物质痕迹。

  物质本色虽然数量有限,但由于不同审美,不同智慧,上下左右变换关系,也能显现出无限变化。这种“以物质本色,有限定配置”的色彩创作思路,使东方的色彩绘画具有十分特殊的美感,也是东方哲学观念以及东方色彩观念的象征。

  c.意象空间

  细密画与其他绘画相比还有一个显着的不同之处是:有明确的边框——面积宽阔,色彩浓郁,十分夸张。这意味着:“画面边界”自身成为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把画面空间设想为“一片虚空”或“画无边界”的绘画思路完全不同。画家工作之前已经意识到既定空间,也明确了自己工作性质。粗大的边框时刻提醒着画家们:你表达的不是自然空间,用不着理会客观的真实性及合理性。你的任务是:将复杂的故事情节,隐喻的宗教理念,大小不等的人物等等,智慧而有序的落实于一个小小的“被限定的平面空间”之中。

  细密画家对于“被限定的平面空间”的把握似乎分为两点:

  1.智慧的意象的利用既定空间。例如,边框就像围合的一个舞台,亦可作为建筑的柱石及外墙……

  2.智慧的意象的突破既定空间。例如,表现建筑高,就突破上面边界;表现主仆关系,就让仆人牵马坐在下面边框之外等候;表现人物很多,就出入于边框内外。

  对比西方绘画中严谨的物理空间,细密画对空间的理解和处理,可谓“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不知是否可以称之为“意象空间”?意:意境,象:象征。画面空间只是呈现作品“意境”和语义“象征”的方式,与真实场景完全无关!与透视的焦点,散点,近大远小……完全无关!仔细观看,细密画对空间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平面立体交织,纵向横向并列,俯视仰视一体,甚至多时空、多情节、多等级共构……真是天马行空!自由自在!

  《婆苏提婆偷换婴儿》一画就是“多情节”“多时空”共构的典型之一。故事情节是:被国王关在狱里,并诅咒生下儿子就立刻杀死的一对夫妇,生下了男婴克里希纳(一个神的化身)。同一时刻,在遥远的牧场,牧场主的妻子耶索达生下了一个女婴。克里希纳的父亲婆苏提婆借助神力溜出监狱,来到牧场,偷换了婴儿……

  画面好像一幕舞台剧的场景,幽暗的夜色和布景似的房屋构成人物隐密活动的环境。婆苏提婆出现了两次,在右方的卧室里,他已把包裹着黄布的蓝色皮肤的婴儿克里希纳放在沉睡的耶索达身边,正在俯身抱起包裹着红布的女婴。画面中间,婆苏提婆再次出现,他小心翼翼的抱着女婴拄着拐杖走出房门,其他牧人仍在酣睡……

  还有很多细密画,虽然人物处于同一场景之中,但因为区分君臣、主仆、男女的尊贵等级,就把人物的大小画得明显不同,有时竟分为三种大小。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也有类似的方式,而印度细密画表达的更为夸张。总之,细密画的空间观完全是主观意象的,与客观真实和物理逻辑无关。

  d.形式表意

  最让人感动的是细密画明确而有意味的形式感。形式:几个视觉要素所构成的整体结构。感:第一眼便能感知,便被感动。

  说起来,这是令人乏味的常识,做起来,却没多少画家得心应手。没有高深的艺术修养,纯正的画家心态,处理视觉要素的聪明智慧,不可能使形式结构建立的举重若轻,出奇不意。然而细密画高手林立。

  可以推测,细密画对于形式结构的思考是放在第一位的。形式建构的起点是——主观的意图和观念的逻辑,完全不顾及客观世界的物理结构之完整。形式完善的思路是——不顺应物理的逻辑关系,形式的逻辑大于物理的逻辑。构思时和制作中,主观意图和形式逻辑直接对应,中间不加杂任何的附属条件……所以,无论情节形象多繁杂,形式都单纯明确,感受都舒适惬意。甚至可以总结为——情节越繁杂,形式越单纯!单纯的形式尽力包容着繁杂的内容,这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制造出一种强大视觉张力,从而构成了对比阅读的审美魅力。换为画家思考:为什么细密画人物情节繁复,多重空间交织,甚至人物大小不一,却没有造成画面混杂,视觉厌倦?怎样使多种类、多角度、多形象统合为一个整体?细细解读,其实就是形式的完整高于一切!视觉的舒适作为原则!多时空,多情节,多角度,多意味……都还原为明确的形式要素,抽象而简洁,都编织为明朗的形式结构,秩序而完整。把画面变为黑白图像后,形式分明的感受会更加清晰:雍容的君主,多面的天神,华丽的乐舞,残酷的战争,庞大的仪仗,甚至说明的文字……都被点线面,黑白灰的视觉形式整合,变为图形的曲直、方圆、疏散、密集;黑白灰的连结、中断、渐变、突变……有趣的是:尊贵的人物一般会隐没于人群,背景之中,少有单摆浮搁。跳出画面的点睛之物常常是:地毯的边角,连贯的盾牌,一抹飘带,一些窗棂……完全本末倒置,非常情趣盎然!即使看不懂异国文字,我们只需浏览视觉的形式,也能直接领会内在的含义。视觉形式明确告诉我们,画面表达的是喧闹街巷,优雅礼仪,涌动情思,怪癖嗜好,异域对谈,远途密谋……

  细密画作为文学插图和历史纪录,肯定要遵循文学的引导,当然要受制宫廷的任命。但是细密画家没有因为文字的玄妙,就失去图像想象力;没有为讨好君王,就牺牲视觉审美。只要进入画面的空间,画家就按照自己意愿和绘画规律摆布了一切,把时空、事件、情节、等级、形象等全部翻译为绘画的语言,服从于视觉的秩序——文法灵动,情趣曼妙,主调铿锵,境界脱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