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题报道十四】回问——2014 不可磨灭的记忆

不可磨灭的记忆

  二十世纪绘画上的现代性探索不外乎从题材、形式和媒介三方面进行。在中国当代油画现家中,从题材和形式上创新的人很多,从媒介和材质上进行探索的人相对较少,王利丰在这一方面是先行者,同时也是佼佼者。早在1985年,他就开始了油画材料上的实验。85年前后,正值中国的新潮美术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在现代化思想大潮的冲击下,中国文化界、艺术界在与西方文化的比照中,对自己本土艺术语言和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被当时许多艺术家所关注,被当作解构或是重读中国历史文化的方式。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王利丰在油画作品中开拓性地先后使用了碑文拓片、字帖、丝绸残片、金粉、秦汉帛画等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实物材料,以抽象语汇和拼贴的手段,结合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历史主题,建构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

【大汉-010】220x150cm

【大宋-023】360x106cm

  王利丰混合媒体的作品尺幅较大,而且有分量感。他对材料和色彩的运用非常讲究,具有象征性。在他的画面上,所有的色彩和材料都有特别的意义。他选择了红色,它来自于古代的城墙、寺庙,又直指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他选择了黄色,它是来自于宫廷的皇家色彩,也是来自于西北的黄土、黄沙的色彩,它象征着中原人和中原文化;他选择了青绿,它来自于山水画、瓷器、宫殿顶部琉璃砖瓦,代表古代士大夫和精英文化;他选择了金色,甚至直接把金箔拼贴在画中,它高贵而华美,没有什么色彩比它更能体现华夏文明的辉煌与智慧;他选择了印玺,血红的玺印,隐喻着皇权,即便是个人的印章,也隐喻着传统文化的秩序、权威和尊严。他选择了丝绸,在古代社会,它是财富的标志,富贵的象征;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它意味着生活的细节、品位与精致。他还选择了水墨、陶瓷、拓碑、丝绸、印玺、青铜器、家具……所有这些久远的文化符号在历史上都曾经呈现过耀眼的光辉,它们曾经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的标志,曾经拥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权力。然而当围绕它们的光环已经消褪,当它们被搁置在记忆尘封的角落,当它们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归于平凡,谁又会在意它们往昔曾经拥有的荣耀呢?

【034青.山】100x400cm

【023青.山】154x136cm

  王利丰的画面上并不铺陈一个历史的叙事,既非赞颂、也非祭奠,但是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和文化的厚重感。王利丰一次又一次地呈现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描摹它们,整合它们,重塑它们,一次又一次地凸现它们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尊贵、极致、凝重、辉煌和历史的沧桑感,如同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从他早期的《椁系列》(1987-1988)、《回系列》(1992-1994)、《朝系列》(1996-97)到《煌系列》(1997-1998)和最近的《战国·春秋》(1998-2000)、《大唐系列》(2000-2002)和《大汉系列》(2002-2003),王利丰的艺术从远古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地追溯着中国历史文明的足迹,仿佛在从历史废墟中发掘、梳理着一部辉煌的视觉经验史。

【015青.山】160x440cm

【014青.山】160x220cm

  王利丰的画面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浓重的色彩与多重材料相重叠,撞击出加入了金属音质的混响。这与他曾经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人艺舞美班学习过舞台美术设计,又曾经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从事过多年的舞台美术实践工作有关。他对油画材料媒质的敏感,受到过西班牙“非形式主义”现代艺术家塔皮埃斯的影响;而他对中国文化的感悟来自于亲身的经历。1982年时,他曾去敦煌、西安碑林考察,被传统文化深深吸引和感动,对石窟壁画和碑刻产生过浓厚兴趣。但是,无论是来自西方、还是东方的,无论是技术层面的、还是文化层面的,在他的画面上留下的都不是表层的痕迹。象塔皮埃斯一样,王利丰在绘画中直接引入“材料”,并尽可能保持材料自身的特点,将其最好的一面发挥到极致,直至将它转换成信息,或完全是文字符号为止,比如在他的画面中出现的丝绸、金箔和碑帖完全是实物,在质感和色彩上画家也都尽力还原了材料自身的特点。他还象塔皮埃斯一样,采用刮画、拼贴、切割等的方法,破坏画面形式感,制造反叛的力量。塔皮埃斯的艺术受到东方文化影响,把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引入绘画,致平庸以尊严,赋予日常的现实以神秘感,表现对现代西方文明社会的反叛。而王利丰反其道而行之,把历史上宝贵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符号引入绘画,还高贵的以威严,致神秘的历史的遗产以现实的意义,通过对现代物质主义的反叛向传统文化和中华古典文明致敬。

【005青.山】288x180cm

【青.山之三】180x432cm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当许多数人都认为绘画这种媒介已经没有意义、无法再与丰富多变的当代生活经历相匹配时,王利丰仍然坚持绘画性和油画材料表现力的探索。他特别强调绘画和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的作品既不叙事,也不表达明确的观念。尽管画家以拼贴的方式利用了现成物,但是他的艺术语言并不是关于再现和复制的,而是关于记忆的。因为图像的再现不可能还原历史,也不可能再现真实的全部,记忆原本就是主观的、凌乱的,记忆的内容必须经过修补。画家可以通过对细微线索的暗示,创造出模糊的片段和细节,正如我们支离破碎的、片段的记忆。在王利丰的画面上,无论是古文典籍还是传统纹样织物,拼贴物的表面和图像的细节都或多或少地被隐去,画家在简单的轮廓或模糊的痕迹上,增加了绘画的笔触,让人感到这些文化符号既熟悉又陌生,既神圣又普通。比如,他对丝绸进行了大小不等的剪裁,使用拼贴、重叠、挤压、涂抹的手段,对其中花团和云锦纹进行再次勾描,把日常生活中的现成物整合成了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视觉语言。

【青山——梅圣】400x150cm

【籍-青山-四】38x260cm

  王利丰在对材料本身破坏和重整的过程中,制造了一种颠覆性的力量,文化符号和绘画语言所具有的神秘感和优越性在这个过程中被消除了, 画面中材料之间的相互重叠、摩擦、挤压,造成了一种躁动不安的气氛。整个画面仿佛是一面破碎的镜片,折射出无法被整合的历史和无从确定的未来,令人感受到命运的冲突、权力的更迭、历史的变迁,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不安,同时也感受到历经劫难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令人惊异的坚韧性。也许,画家这种表现性的、近于抽象的绘画语言反而比再现和描述性的手段更接近于记忆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因为它具有触及现实的力量。

【籍-梅——圣】114x130cm

【籍-李苏泣别图】100X70cm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背景中,在城市的扩展和都市物质文明的压力下,如何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建立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让中华文化之长河生生不息地流淌下去,是当今的中国社会现实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十几年来,王利丰坚持不懈地以自己的图像诠释着、探索着国际现代艺术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他的艺术追求显示了一种文化的坚韧性、再生性和包容性。无论是经济的扩张还是政治的权利都抹杀不了文化的力量。中华文明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它将随着时间的持续而延伸。

【籍-菊颂】200X150cm

  部分被收藏作品:

【青.山】200x150cm 纽约银行

【大宋系列】 美国新生银行

【大宋 005】 美国新生银行

【青.山038】150x170cm 四季酒店

【大宋 020】 法国

【大清-15】 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

【大宋 009】 天津太达集团

  王利丰简历:

  1962年 生于内蒙古

  1979年 开始木雕和油画创作

  1986年 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人艺舞美班

  1983-1993 就职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舞美处

  现为职业画家

  个人作品展:

  1986年 首次木雕作品展在 北京友谊宾馆举办

  1987年 第二次木雕作品展 法国大使馆 北京

  1989年 双鹤轩画廊 西亚图 美国

  1991年 《椁》系列

  1993年 《国语》系列 红门画廊 北京

  1995年 《纯》系列

  1996年 《回》系列

  1997年 《朝》系列

  1998年 《煌》系列

  1999年 《战国》系列

  2000年 《春秋》系列

  2002年 《大唐系列》 艺博画廊 上海

  2003年 《大汉》系列(部分) 红门画廊 北京

  2004年 《大汉》系列(部分) J .GALLERY 画廊 香港

  2005年 《大宋》系列 红门画廊 北京

  《大宋》系列 慕尼黑 德国

  《大宋》系列(部分) J .GALLERY 画廊 香港

  《大宋》系列 艺博画廊 上海

  2006年 《大宋》系列 TOLMAN 东京 日本

  2007年 《大明》系列 红门画廊 北京

  2008年 《青·山》系列 威诺里萨北京 美国

  《青·山》系列 格丰艺术机构 深圳

  《大宋》系列 普鲁赛尔 比利时

  2009年 《青·山》系列 世界画廊 香港

  2010年 《我的抽象之路-王利丰作品展》 798 锦都文化艺术中心 北京

  2012年 《回望·王利丰历史系列作品珍藏展》 798 悦·美术馆 北京

  2013年 《丰言丰语》王利丰纸本作品展 颐和悦馆 北京

  《籍-系列》作品展 红门画廊 北京

  2014年 <回问>王利丰2014艺术作品巡回展 西湖美术馆 杭州

  梅江国际艺术馆 天津

  文轩美术馆 成都

  锦都艺术中心 北京

  参加展览:

  1988年 《北京青年艺术家联合展》 国子监博物馆 北京

  1991年 《红门画廊首展》 红门画廊 北京

  1993年 《中国艺术博览会》 广州美术馆 广州

  1994年 《第三届全国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1997年 《中国青年四人巡回展》 旧金山、纽约、芝加哥 美国

  1998年 《1994-1998当代中国艺术绘画作品展》 碧海壁公司 澳大利亚

  2001年 《迹象未来》红门画廊十周年展 红门画廊 北京

  2002年 《上苑艺术家联合展》 澳门会展中心 澳门

  2004年 《角·度》京、宁、沪三地艺术家巡回展 红色经典画廊 南京

  环碧堂画廊 北京

  安德雷斯画廊 上海

  2005年 《情·劫》八人作品展 798仁画廊 北京

  2006年 《亚洲艺术家交流展》 昌原美术馆 韩国

  《抽象艺术的中国文本》 上海美术馆 上海

  《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世纪坛美术馆 北京

  《国际艺术造型展》 青州博物馆 山东

  2007年 《抽象艺术的中国文本》 宁波美术馆 宁波

  《文脉当代——中国版本》 今日美术馆 北京

  《厌战》 纽约艺术中心 北京

  《上海艺术博览会》 TOLMAN画廊 美国

  《擅变》 至尚画廊 北京

  《临界点》 先声画廊 北京

  2008年 《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墙美术馆 北京

  《重现·东方》 普鲁赛尔 比利时

  《中国情境·当代艺术展》 世界画廊 香港 《迈阿密-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 迈阿密 美国

  《纽约亚洲艺术博览会》 纽约 美国

  《ART·北京》 农业展览馆 北京

  《文化··中国现象 》 安德森画廊 瑞士

  2009年 《重返现代-09中国抽象展》 西湖美术馆 杭州

  《中国抽象艺术的当代力量》 塔石艺文舘 澳门

  《60周年当代艺术成果展》 国家大剧院 北京

  《蒙古·蒙古》 红门画廊 北京

  2010年 《东方艺术·环球之旅》 梅斯国际艺术博览会 法国

  《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 香港

  《时代·无界》 河南美术馆 中国

  《轨迹与变质》 金宝美术馆 北影第四空间 北京

  《重构——中国抽象艺术TOP展》 浙江美术馆 杭州

  2011年 《万荷艺术邀请展一合》 万荷美术馆 北京

  《两代人——红门二十周年展》 红门画廊 北京

  《东方视线》 世界画廊 香港

  2012年 《体验中国-文化艺术展》 悉尼市政厅 澳大利亚

  曼宁美术馆 塔里DAMIENMINTON画廊 悉尼纽卡斯尔大学

  澳大利亚

  墨尔本国际美术馆 澳大利亚

  2012年 《合作不合作》 万荷美术馆 北京

  2012年 《世纪风华》当代油画大展 中国画院美术馆 北京

  2013年 澳中2013当代艺术家大展 天津梅江现代美术馆 天津

  2013年 《此间》当代水墨名家邀请展 大般若艺术基金会所 香港

  2013年 中国装置艺术展 北京当代美术馆 北京

  2014年 纸 ,在 试验艺术展 天津美术个 天津

  2014年 <<此间>>当代艺术家联合展 梅江国际艺术馆 天津

  收藏:

  意大利联合银行

  瑞士商业银行

  德国商业银行

  澳大利亚碧海壁公司

  美国纽约银行

  美国新生银行(日本)

  美国西屋公司

  美国四季酒店

  德国西门子电器公司

  京城俱乐部

  河南美术馆

  中美史克药业

  浙江西湖美术馆

  香格里拉大酒店

  法国龙徽葡萄酒业集团

  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

  天津泰达美术馆

  香港百仕达集团

  华夏文化艺术基金会

  798悦美美术馆

  成都文轩美术馆

  FCC头等舱俱乐部

  锦都艺术中心

  中华文化促进会

  环球艺术杂志社

  及澳大利亚、法国、奥地利、荷兰、英国、德国、新加坡、瑞典、瑞士、伊朗、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美国、香港、澳门、台湾和北京私人收藏。

邵亦杨(哲学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邵亦杨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