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8-23 11:50
马树青 《无题2016-16》 200x150cm 矿物色粉、粉尘、丙烯媒介,亚麻布 2015-2016
自2014年底,国内艺术市场对抽象板块的热度逐渐升温。保利2014秋拍夜场率性推出抽象艺术专场,16件上拍的老中青艺术家首获“白手套”。其中上拍的艺术家名单包括尚扬、谭平、王川、丁乙、陈文骥、孟禄丁、颜磊、迟群等等。随后的2015年,抽象艺术的展览活动及各家媒体的积极报道,从而带动了抽象风在国内的第一股小高潮。例如2015年新开的今格空间相继退出陈若冰、谭平个展项目、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以抽象为主题的大型群展项目“秩序的边界”,再到2015年上半年,鞠婷于星空间的个展“应和”的人气更是异常火爆,作品更是一作难求。鞠婷在回顾2015年的工作总结之时,谦虚地讲到:“昨天我收到画材店老板的账单,他说我2015年用了他4689瓶的丙烯,还是大瓶的,让我把账单结了,我突然有一种被打劫的感觉。但转念一想,可能因为我救活了一个颜料厂。”虽然这只是艺术家的个案现象,但确实给近两年疲软的艺术市场带去了一丝温暖。直至年底,谭平作品《无题》以350.8万元的成交价刷新其个人拍卖纪录之后,似乎再一次印证了“抽象热”的话题。但是对于推动抽象艺术市场的资深藏家考云岐来说,这些都仅仅是极为罕见的现象。“现在的多数抽象作品在技术上越来越精致,趣味越来越取悦于人,也就越来越像一件时尚的设计产品,在语言上无法进一步突破,就只能停留在空洞的视觉符号上。” 才刚刚起步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否拥有足够的耐心与土壤来培养这块“抽象”之地呢?今天的抽象热度是否真的可以转化为学术界的讨论?抽象艺术本身并不能表明它的价值判断。我们不仅试问这究竟是一种艺术的消费美学,还是艺术对精神重生的呼唤呢?如果仅仅是因为艺术市场投资的转向而导致了目前抽象艺术的热度,而不是在学术判断上对其有了新的理解,那么只能说抽象艺术在中国还处在野蛮生长的阶段。
今年年初,出自艺术家钱佳华的微信内容中写道:我2013年的画,被叶霞光抄袭后入围2016“约翰·摩尔绘画奖”,现在还在展出中。我2014年的画,叶霞光2015年抄袭,并且上拍、展览。几乎每张作品都不放过。这段看起来并不光彩的内幕,确实狠狠地给组织“约翰·摩尔绘画奖”主办方一记耳光。但是在这个背后,我们更想讨论的是,今天的年轻艺术家为何要如此去做呢?是自身创造力的匮乏亦或是抽象艺术作品自身就存在易复制的危机?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胡婷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