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画还是要讲笔墨与境界

  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笔墨境界是重要和关键的。作品中的境界往往反映着画家的全面修养和审美水平的高低。作品中境界的迷失往往是画家本人境界的缺失。而作品与画家境界的双重迷失,又会失去绘画审美判定标准。可悲的是笔墨与境界的双重迷失是当代中国画的通病。
    中国人经过长期的审美发展,形成了其习惯性文化积淀,是中国画自发、自觉、自立后的本性语汇,这便是笔墨。这与该画种的工具紧密关联,宣纸、毛笔、水墨,因此,笔墨一旦成熟,中国之绘画便可用自身语言来创作了。笔墨的自觉历程也是中国画家对绘画本体认识成熟的过程。笔墨从初期依实物物象发展到中期依物象与自身的结合一起来表现,再发展到后来的依自身来表达,所以,中国之绘画发展到了探讨笔墨自身如何运用的阶段,而不再是依自然物象中总结笔墨。
    我们切不可淡忘的是中国画之笔墨是以书法基础所形成的各种法式和程式的灵活运用,而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也是为创造笔墨语言而被选择和运用的,它代表着一个民族基本意识形态的概念,这个笔墨概念更多的是文化概念,而不仅仅是材料和工具那么简单。
    中华民族所感知和把握自然意念的这种基本审美品味,我们可以简单称为“意味”,笔墨便可以理解为“有意味的形式”,形式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基本过程,这个过程是达到耐人寻味的一连串语汇因素,这个语汇因素所表达的“意味”,包含了从自然到人文的全部感念信息,是画家以文化成的转换结晶,是艺术发展到了高级阶段的自然产物。所以,古往今来,一代代宗师大家都是笔墨高手,他们都是首先攻克了笔墨这道难关,他们的笔墨内涵都是达到了一座座泰山顶般高峰成就,而现代中国画家,要想画出优秀的耐人寻味的好作品,就必须从书法、笔墨入手,不然,再好的题材与物象也会失去绘画的真正意义。从而失去了本民族深入骨髓的审美基因。
    忽视本民族绘画中本体的笔墨传承,以画物象代替画画,搞不清绘画创作是什么,而将大量精力用在描绘物象上,忘记了画面的重要性,以画景物代替了画笔墨。这一切便是近年我们的美术教育和美术界展奖导向的弊端。将苦役般的劳作代替了天才灵动的逸趣挥洒和宣泄。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是中国画家对笔墨的意义和经典文化缺少了最起码的判断力,急功近利的社会客观生活促发急于求成的学习态度和学术态度,使得当今中国画离笔墨内涵和真谛越来越远,作品越来越规疏不文,读者再无法通过作品画面体会笔墨的品格及无穷韵味了!这确是中国画现状之悲哀!
    中国画家的眼界与心境决定着他的作品的境界高低,眼界有误区会使画家不辨雅俗,不识文野,心境有尘障会使画家浮躁和浅薄,“澄怀味象”的境界就更无从谈起。当今画坛许多人把作品好坏的非决定性因素,当作评判标准。一致认为是权威的美术大展中所获前三等大奖的作品,也是如此,以致识者不得不问,是在评艺术家还是在评劳模?不见画面笔墨,只见画面复杂,一幅中国画要画上数月以致更久时间,最终认人怀疑这样的作品就连作者本人也不想再多看一眼。笔墨境界和人格境界的不足导致了当代国画作品有的只是“功利”味道,“商品”味道,品格低下,不耐品味。许多画家将自己的创作目的直接放在了针对画展画画上,为的是自己数月之久的机械性劳役般画出的画面繁杂辛苦的作品使评委同情而获个奖,再者就是针对市场画画,把艺术创作这般文雅之举变成了“高产稳产”的流水制作。不读诗文,不懂词赋,不会书法,只会签名,这样的中国画画家何谈笔墨之境界耳?
    识者一致认为,中国画的当代发展,不解决笔墨问题是不行的,必须使我们的“画家”真正是用艺术语言去创造艺术,将思维转移到考虑笔墨语言的运用和提高艺术境界这一国画艺术正途上来。

 

 

作者:籍忠亮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