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3-29 11:01
郑闻卿 曼陀罗-I 玻璃 钢 装置 LED 综合 直径210cm 2017.jpg
郑闻卿女士属于充满活力的新一代中国艺术家群体,将玻璃视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创作素材。以她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善于将玻璃作为艺术表达的介质。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玻璃这种材质被延伸到了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超越了传统的艺术联想。她在进行玻璃创作时,积极探索丰富的表现手法及形式,在这一全新领域制造出深刻回响,将玻璃作品变成了动力学与声景装置。她对物质属性不懈探寻,将玻璃的独特之美作为创作的表达元素;她的作品层层分明、繁复细腻,细观却会发现脱胎于最为简单的道理。她所探寻的是观念而非形式,玻璃成了她表达观点的画布。而这也正是她进行玻璃雕塑创作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闻卿女士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我们曾在两个学术项目中有过密切的合作。她在交流的过程中始终热情友好。2011年,闻卿女士曾来到澳大利亚堪培拉,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术学院研究访学。很快,她对创作理念的孜孜以求、对素材的熟练驾驭以及对主题展开的得心应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为期4个月的访学期间,闻卿女士通过玻璃雕塑与我院师生积极交流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她的访学使双方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文化交流机会,让我们对彼此国家的艺术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次交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使我们成为了永远的同事和一生的好朋友。
几年间,我见证了闻卿女士如何通过在工作室的实践,对各种理念进行挖掘和探寻。我常常惊讶于她在创作中竟也可以如此轻松地及时抽离,对玻璃的普遍概念联想提出疑问,再次将其融入与雕塑创作的对话当中去。她总有能力将玻璃同其它材料巧妙叠用,利用各种材料所固有的特点,与自己的理念形成互补或冲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既善于将作品延伸至装置艺术和动态作品,又善于将自己对玻璃创作的理解在视觉表现力上进行不断提升。
她早期的作品、创作于2013年的《依稀》是中国美术学院“`透器·透气` 2014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展览的展出作品之一。闻卿女士通过一个很简单的观念,建构了一棵虚拟之树。在这件作品中,她将一段树枝截成很多小块,用负形的雕塑手法表现莫须有的枝杈,铸成玻璃。所有小块通过木头、金属支架支撑组合,塑造了一个刻意的虚拟空间。这件作品充满诗意与虚幻,透露出对环境问题和人造现实的关注。它通过原始粗糙的雕塑力,对观者而言极具视觉冲击力。艺术家刻意为之的、空心的玻璃树杈,冲突意味明显的支架,令这件作品充满矛盾和力量。正是通过对这件作品的观察,我意识到闻卿女士创作理念的巨大潜力,已超越了玻璃领域,而与雕塑艺术完美融合。
而本次参展的作品则是基于闻卿女士此前的成果,并在规模上有所扩大,同时结合了音景维度。例如,“透明的声音”系列是本次展览的代表作,体现了闻卿女士及其雕塑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由玻璃和金属作为材质的作品既有冲突的一面,又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利用的却仅仅是这两种材质最为简单的特性。玻璃可以是一块石头,也可以仿若柔软的水生芦苇。闻卿女士独具匠心地将玻璃做拉丝处理,打造了一件由数百条玻璃丝构成、充满韵律的发声装置。金属质地的机械底座上安装有机动装置,可以自动旋转。玻璃丝在摇摆碰撞的同时会发出微弱的震动响声。玻璃和金属这两种对比强烈的材质就这样完美融合、在碰撞中呈现悦耳的音景效果。
这些作品所体现的,在于玻璃同其它材质和谐共存的创作过程是如此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它们代表了回忆、身体、人与自然等多种主题。作品《曼陀罗-I》和《曼陀罗-II》则试图探索自然与人造世界的关系。这些装置艺术作品体现了闻卿女士对多媒介平台的诗意运用,同样糅合了玻璃和其它材质。对玻璃的巧妙处理让观者暂时忘记了其本身的由来,主题又将整个过程升华,我们对玻璃的认识又揭开了新的篇章。
这些作品最令人欣慰之处在于,我们从中得见闻卿女士的创作思路。她的创作从不拘泥于某种形式,而是受到深层次的探索与表达需求的驱使。她是一个雕塑家,一个钟情于玻璃所能表达、所能馈赠的雕塑家。她的重点在于探寻:这种材料能够为我与雕塑的对话带来什么?无论运用何种媒介,我认为这种感知力正是塑造伟大作品的关键所在。郑闻卿女士是我的同事和朋友,她作为艺术家,其作品和创作实践也是我极为推崇的。我为能够受邀给她的首个博物馆个展作序深感骄傲;为她能够在如此美妙的场地举办个展感到欣慰。
理查德·怀特利(Richard Whiteley)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术学院
玻璃艺术系主任、副教授
澳大利亚 堪培拉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理查德·怀特利(Richard,Whiteley)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