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0-30 04:04
民国时期的一代传奇绣娘沈寿开创了仿真绣,她培养了弟子金静芬,金静芬又有弟子牟志红,牟志红作为沈寿仿真绣的第三代传人,又培养了濮惠菊。作为仿真绣创始人沈寿第四代门人,苏州镇湖绣娘濮惠菊一方面坚持发扬沈寿的技艺,另一方面又开创了具有个人语言的泼墨绣。
濮惠菊的的祖上世代以私塾为业,是地道的耕读之家。1966年7月,濮惠菊就出生在镇湖的一座私塾宅院里。苏州太湖之畔的镇湖素有苏绣艺术之乡的美誉,这里家家刺绣,户户有绣娘。濮惠菊对刺绣也很感兴趣。7岁时,濮惠菊一边上学一边跟随母亲在绷架上写作简单的刺绣活,母亲手把手地教她传统针法,绣制带有杨柳、花卉、鸟等图案的桌布、被面等日常用品。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濮惠菊养成了细腻平和的性格,也为他未来从事专业刺绣道路奠定了基础。1983年—1987年,濮惠菊受聘于镇湖刺绣站任技术员,从刺绣发放站拿活回家做,她的绣品收到发放站站长马云珍的称赞,而濮惠菊不安于现状,萌生了学绣人物肖像的念头,便四下找愿意收徒的师父。
濮惠菊作品康乃馨
发放站马云珍得知,便将她推荐给擅长人物绣的牟志红。技艺精湛的牟志红师承于金静芬,她于14岁时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被安排随76岁的老所长金静芬学艺,金静芬用自己汇编的针法,手把手地教牟志红,后来金静芬与徒弟同绷一起绣红楼梦十二金钗,将技法一一传授给牟志红,使牟志红能把刺绣最高难度的人物仕女画绣出神韵,是以成为沈寿刺绣艺术第三代传人。
濮惠菊拿了几件作品给牟志红看。在牟志红眼中,年轻的濮惠菊为人实在,话不多,排线和针、线、光运用的基本功非常好,觉得其扎实的技艺基础符合自己收徒的标准。1988年,牟志红正式收濮惠菊为徒,师徒二人从此结缘,牟志红成为濮惠菊学习人物肖像绣的领路人。
濮惠菊作品
濮惠菊作品出水芙蓉
濮惠菊作品 富贵鹤寿
富贵鹤寿 婴戏图
在牟志红家里,濮惠菊得到了专业系统的训练,牟志红手把手地教她用色、从花鸟、小猫开始做起到人物肖像、仕女、油画的刺绣表现手法。濮惠菊进步很快,一年后便开始独立创作,完成乱针绣作品《君士坦丁堡女郎》。
1990年濮惠菊选择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运用平针加针减针的针法,完整呈现了水墨画的韵味。此后又完成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最细的地方丝线劈倒六十四分之一,此后濮惠菊相继在新加坡、洛阳美术馆、上海工艺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刺绣艺术展。
濮惠菊作品 培克像
作为刺绣艺术家、教育家、刺绣理论家沈寿的第四代弟子,濮惠菊自觉肩负起传承延续的义务和责任。早在1996年,濮惠菊与周剑虹皆为伉俪时,两人共同创办了“吴门绣苑”,就望以规范化的形式将传承工作有计划地付诸实践,让仿真绣艺术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
2010年,濮惠菊开始筹建恢复“苏州市沈寿刺绣艺术研究中心”,11月18日正式揭牌,在当天的“神针·传承”刺绣艺术观摩会尚,展示了金静芬的沈寿刺绣复制品《簪花仕女图》;濮惠菊复制的沈寿刺绣《耶稣像》;牟志红的作品《双湘图》等等。濮惠菊、周剑虹夫妇恢复的沈寿刺绣艺术研究中心致力于沈寿及其传入的作品复制的传承工作。
当初,牟志红在金静芬身边学习仕女绣的,作为牟志红弟子的濮惠菊也见证了牟志红老师复制沈寿“耶稣像”的绣制过程。当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顾文霞向南京博物院借来沈寿刺绣原作《耶稣像》,将复制工作交给牟志红等人。
原作底料采用的纺绸已经被淘汰,改选用白色塔夫绸底料,染上与原作相仿的米色再加染灰色,通过过滤达到近似原作的效果。用拼色和施色两种方法平衡复制品线的光泽滋润感和仿旧感。
1982年——1984年,牟志红在一间恒温恒适的工作室内研究剖析并复制《耶稣像》。在这一过程中,牟志红不仅理解了一个真正的刺绣认敢于突破传统、勇于探索的精神力量,理解了沈寿之所以能创造出仿真绣的原因。
1998年,濮惠菊决定再复制一幅“耶稣像”。她凭借对牟志红老师曾经复制过程的部分记忆和图片资料,开始绣制自己的第一幅复制作品。复制品《耶稣像》采用平绣手法,丝理运用也是根据人体肌理生长方向定位的。刺绣中的丝理对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尤为重要,体现着刺绣的工艺特色。
复制的绣品以鼻梁为中心,在额头处向两边分开,眉眼与脸颊的处理依然按照肌肉丝理的旋转形成圈形。头发与胡须卷曲,用线用色将冷暖或深浅的和色穿入一个针眼,先虚铺再一层一层嵌密,继承沈寿使用的旋针和虚实针表现研究透亮的质感,头发和胡须融合了接针、套针、施针、必针,按头发梳理方向一针一针绣制。整幅画面明部针脚偏长、排针密,增加了亮度,暗部则缩短针脚、排针稀、减少了亮度。
在濮惠菊看来,复制前人的作品意味着向前辈艺术家致敬,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对前辈和对刺绣的感情。因此,每做一件作品,都要负起重则,不能草率盲目。
濮惠菊所有的复制作品,都是根据原作,自己进行染色处理,再进行加工做旧,蚕丝线的染料都是植物染料。染线后所采用的丝理、色彩和针法都完全按照原作进行复制。濮惠菊在复制过程中通过研究每一幅作品的历史背景,再次重温沈寿的艺术,,研习前辈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总结针法用线色彩、粗细,还有画理和走势,并且体会到工艺美术人才仅有技艺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立的表现语言。
濮慧菊刺绣作品 《簪花仕女图》
中国刺绣一直是以手把手相传,或者以实际经验为基础相传承的传授方法。这套方法,从未进入到一个规范化的程序中,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刺绣的质量标准,是一个艰难的课题。而濮惠菊想要确立一个刺绣艺术的标准,让非专业认识了解、熟悉、掌握苏绣技艺以及优劣等级特征。
中心规定的刺绣质量标准样式的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艺术表现或者类型粉画的技术概念而使用,二是作为在特殊意义上的价值概念而使用。样式分为历史样式;依据艺术种类而形成的样式;基本样式;将自我特征渗透到其全部作品的自我样式。
濮惠菊 千手观音像
首先,在继承和发扬仿真绣艺术核心观念的指导下,濮惠菊带领中心继续进行作品复制工作。目前已成功复制了沈寿刺绣艺术作品《长眉罗汉》、《长袖罗汉》;另一方面,她还对沈寿、金静芬、牟志红历代传承的文脉进一步梳理,记录下来,整理成书,将刺绣艺术标准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涉及到技艺的精细程度,用色用光使用技巧、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标准;濮惠菊还计划亲自汇编一套针法。
虽然刺绣市场很大,但是本地绣娘越来越少,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手艺的热情,镇湖苏绣面临传承危机。濮惠菊希望能够将师徒相授的传承模式带入校园,通过与高校和做发掘更多喜欢刺绣的年轻人,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传入,将资源传播出去,让学生了解刺绣技艺,培养动手能力。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