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邵仄炯:对中国画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如何感知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学习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审美特点,有必要再次回到学习中国画的原点,从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作再次认知、思考与实践,或许对中国画教学会有些益处。邵仄炯从教学中的临摹、笔墨、程式这三个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20世纪初,西方美术思潮与教育体制传入中国并逐渐替代了原先旧体制下的美术教育模式。随着美术院校的成立,国画教育成为了艺术院校一门独立的美术学科发展至今。在学院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当下的中国画教学以开放的姿态、多元的视角吸收了不同的艺术营养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内容与表现力,中国画的新题材、新形式、新媒材得到迅速地繁荣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借创新之风盲目、肆意改造中国画,玩世不恭的笔墨、惊世骇俗的形制,无论在大众媒体、艺术市场,还是各类展示中层出不穷,实有愈演愈烈之势以致使中国画之教学与创作因缺乏应有的规范和难度而迷失方向,更无法树立学术标准了。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极具民族特色,既有丰富性又有系统性的艺术,它不仅仅是技术与视觉的展现,更是人文修养、个人心性与宇宙自然相息相通的综合体验。传统中国画的学习与中国的诗词、金石、戏剧、书法互通依存,它以儒释道为绘画的哲学基础,以书法用笔、诗词意境作为审美基调,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中国画高度不在于对外张显、扩张,而是内修、内合的一种文化滋养。然而在以视觉艺术为主导的现代美术中,我们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艺术的展示与竞技,一味追逐视觉与形式,以致离中国画之本性渐淡渐远,国画的核心价值与民族特色也慢慢迷失。在很多展览中不少国画作品除了材质、工具有画种特性,其余绘画形式、理念、手法皆是外来语言。中国画放弃自身的优势为代价而仅以技术表现力、内容时代性、视觉的多样化为学习的目的与方向来参与图像的竞技,那它终将无法与现代技术抗衡,因其失去制高点而被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如何感知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学习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审美特点,我想有必要再次回到学习中国画的原点,从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作再次认知、思考与实践,或许对中国画教学会有些益处。下面从教学中的临摹、笔墨、程式这三个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临摹

  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方法。临摹什么、如何临摹、临摹的方法,以及对临摹的认识,一直是学画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当下对中国画临摹的认识与学习似乎过于平面和单一:有的仅是简单的技法步骤,有的只留意于外在形式与样貌,更有人认为过多临摹只会消磨创造力。其实临摹的方式很多,但首先要了解临摹的意义与方法。

  其一,临摹是明了理法的过程。

  中国画临摹不仅仅是对临本的技艺、内容的复制,更重要的是学习经典作品的画理。临摹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明理的过程。中国画学习第一步不是写生,而是临摹,因为学画首先需要明理,明理懂法才会找到进入艺术殿堂的门径。解读画理的重要方法就是临摹。比如学习山水画,必须掌握经典山水画中的勾、皴、点、染以及树法、石法等技能,这些技能既是法,又是画山水之理,理通法熟,才能运用,进而写真山真水。这好比学习汉语,先识字、组词、造句,懂得语法之后才能对联、写诗、作文。你掌握了一定的画理画法,才能进入造化进行有意识地取舍,并且进一步丰富或修正自己的所学,最后加以变化和创建。

  其二,临摹是感受经典的力量。

  中国画史上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都经过历史的洗礼与积淀。临摹的目的一方面要学习绘画的技能,另一方面是能领悟、认识到作品的审美价值、格调与品位。从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艺术气息:高华、雅致,何为士气,何为庙堂气,以及哪些是元气淋漓,哪些是平淡天真,锻炼自己审美辨识的能力,感知中国艺术的独特美学意识与表达方式。例如:在临习宋人花鸟时,感受的是格物致知的精微与雅致,临摹郭熙、范宽的山水则力求恢弘、堂正的气势与体格,学习元人的笔墨,要体味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临摹就是通过技艺的学习来获得经典画作中的正能量,并能积蓄转化为你日后创作的源动力。同时在不同的经典临习过程中,你会逐渐寻找并打开自己的心性,借助经典的力量明心见性,从而达到自我修炼与完善的新境界。

  其三,“通临”是一种再创造。

  书法中的临摹有实临与意临之分。实临要求临作尽可能与临本完全一致;意临则是带有主观意识的临摹,临作在原帖的基础上可以带入个人的发挥与创造。中国画的临摹方式与此相似,实临即忠实原作的技法、笔墨、颜色、构图,力求还原与逼真。意临则相当于中国画中的“仿”与“拟”的方式,我称之为“通临”。即用通变的方法,将临摹的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不同技法加以贯穿、互用以获取新的变化。“通临”的基础是不局限于一家一派,而是要有取舍和选择。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借鉴发挥了赵孟頫山水的书写性笔意,并以宋人山水的体格为框架,完成了“元笔宋格”的文人山水图式,成为了后世南宗山水的典范。所以“通临”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与不同临本的一种互动的关系,其中包括自己对古代作品的理解、诠释、借鉴与挪用,是艺术在传承中的一种再创造。

  笔墨

  笔墨在中国画教学中既是具体的技法语言,又是抽象而丰富的文化象征。如何理解与阐释对中国画的教学十分重要,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学习理解。中国画的笔墨论者众多,从学习绘画的角度我想概括梳理出对笔墨的两点认识:首先,笔墨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工具和媒介,有其特殊的形态、功用和表现物象的方法。比如:线描、写意、没骨等。多样的笔墨形态可以运用于造型、色调、肌理,以彰显作品的表现力和丰富性,并表明中国画的身份。这是从笔墨外在物理性上来认识。其次,由表入里,笔墨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在脱离了技艺与物象的捆绑后成为了承载艺术家心性的独立审美语言。自元代赵孟頫始,笔墨的形态与书意的方式相结合,经过历代文人画家的参与,再经董其昌的提升并完成了借笔墨来体悟造化与生命律动的方式。故笔墨成为了画家追求的最高价值。认识了笔墨与造化、心性相呼应的关系,画家便可超越时空与古人笔墨对话,进入笔墨世界的另一境界。大痴之萧散、云林之孤傲、王蒙之繁复而多变,他们的笔墨技法既是绘画语言,更是造化与心性的载体。由此便不难理解“书画同源”的真正意义,中国画中独立的笔墨境界即以追求超以象外的不同生命体验为终极目的。

  当下中国画的学习主要视笔墨为一种艺术语言,在求新与创变的口号下创作者急于突破笔墨的旧形态,不加思考地简单选择外来技法样式加以改造,虽有视觉的奇异,但远离了中正的中国文化审美品格,也无法借此参照心性的生命体验,于是笔墨妖魔化的奇形怪状层出不穷。这是在笔墨的教学中急需让学生认真思考、谨慎辨别的问题。因笔墨的抽象性与多样化以及因人而异的不同体验,难以建立一个清晰而统一的固定标准,也因笔墨的感悟和修炼需要由浅入深的递进和时日的积累,在以惊艳的视觉艺术为主流的当下,对笔墨内涵的认知越来越少,误读者越来越多。如何正确地学习笔墨,还是要回归本源去师前贤与造化。于古人的笔墨中悟出自己的真心性和真性情,于造化中探求笔墨的新构建。中国画的笔墨无论平、留、圆、重,还是清、沉、润、和,最终是归结于人格修养的融合,成为精神文化的象征。故在当下的笔墨不仅要外求,更需要的是内合。

  程式

  中国的艺术是要有程式的。绘画、戏剧、书法、武术都有自身的程式,程式是中国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中国京剧是通过手、眼、身、法、步的不同程式的精妙演绎来体现艺术之美。简单地打破程式,其艺术的魅力将无法显示。中国画亦是如此,在教学中要探讨的是程式形成、演变的方式,学习它的特点和运用方法,而不是机械地简单复制,长此下去成为保守、老旧的思维套路,以致僵化板结。程式在庸才的手中只能是陈词滥调,但如能精研、转化便可发展出新的生机。学习经典中的程式是为了体会一代代艺术精英积累的才智与经验,它作为艺术文脉的重要砝码需要完整地保护并传承。与此同时,在传承的基础上学会改造、转换旧程式,发展、创造新程式是学习的方向。中国山水画中有两个重要的程式:披麻皴和斧劈皴。披麻皴是表现南方山石土质疏松的特点,技法的表现形态以线条为主。后经历代画家不断演变创造出了解索皴、荷叶皴、牛毛皴、游丝皴等新的语汇,丰富了皴法的程式。斧劈皴也是从观察自然中升华提炼而来的,表现北方山石的坚硬峻拔之姿,笔法以面为主,由此演化出来的大小斧劈皴、豆瓣皴、钉头皴都是其新的发展。可见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作为重要的艺术符号需要艺术家以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去不断探求新的契机,去创建中国画的新程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