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2-01 13:55
自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近两年的时间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进广大民众,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理想和现代生活。今年的6月10日我国隆重举行各级各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纪念活动,足见其重大影响。
两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相当紧张、热烈,它成为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动情之举和理性之所,同时,它也是检阅民族文化素质、盘点民族文化精粹、提升民族文化品质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自身的一切相关问题都将被带入其中,去经受这种特殊文化规制的辨析、遴选和批评指正。我们正处于这种新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起步阶段,许多问题都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生命的形式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概念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而产生的。2003年10月17日在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11月3日由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和大会主席签字正式生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申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进一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它艺术。
有学者曾举例说明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剪纸作品是物质文化,但是,剪纸艺人的艺术传承和创作构思,剪纸的技巧工艺则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同样道理,古琴乐器本身是物质文化,而古琴的制作工艺、弹奏古琴的手法和技巧、口传心授的乐曲调式、传统记谱方式方法、演奏形式或仪式等等综合在一起形成的文化的链接,才够得上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 再如,“老艺人做出了精美的木雕艺术作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但是,那位老艺人身怀绝技的手艺,从他口传心授的传承,到艺术构思和操作的手法技巧,雕刻过程中的行业规矩、信仰禁忌等等,都是人们难以看到和难以触摸到的,这就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精雕细刻的物质作品是老艺人绝技、绝艺的载体,而这技艺正是亟待加以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一旦老艺人离去,他身上承载的非物质遗产就会随之消亡。”(乌丙安:《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光明网)
如上所举,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含纳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虽直接和与之“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联系,和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等共同“构成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虽然有些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存在,可以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但我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以物为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重要区别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人的生命为载体,以生命的形式传承和发展的。不能想象,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生命的创造和参与,一句话,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寄托于生命的人类文化遗产内容。最为生动、具体的例子是那些民族民间舞蹈、杂技等人体动作艺术遗产。它们不同于各种语言、口头文学可以文字记载,不同于民族民间音乐可有传统方法的记谱,不同于各种民间手工艺、建筑术可于隔世实物模仿,也不同于各种接近日常动作习惯的民间礼仪易于口传心授。民族民间舞蹈、杂技等人体动作艺术遗产惟依赖人体为物质(精神)载体,以其被地域传统文化浸润过的独特的精神、信仰、风韵和绝技,表达着人的灵魂中的秘密和渴望,表达着特殊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
由此我们说,人的生命的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承载形式。虽然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借助物质的形式来承载,但生命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态、活态、健康态的最为重要的存在状态。
二、生命形式作为非物质文化载体的重要特征
专家较早注意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学意义,强调“文化遗产原状地、动态地、整体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中,包括自然景观、建筑物、生产生活用品等物质(有形文化遗产)和风俗习惯等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文化因素均在保护之列。”这当然是在以人的生命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提出的。
生命形式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至少体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生命的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性。这里是指人的自然生命的时空状态,即人的生命在时间上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活动在空间上也是同样是有限的。人生百年是人类作为地球生命的一个自然时限。非物质文化遗产栖居于生命之中,会于精彩的个体生命中得到滋润而绽放光彩,会在委顿的个体生命中逐渐淡弱而趋于湮灭,也会熔融于个体生命并在它结束时欣然随之而去。而且,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和影响远不及民族、地域对生命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这是以生命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显著特征。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