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西晋越窑青釉蛙形尊

2018-04-16 11:12

  

  

  越窑烧造历史悠久,窑场遍布宁绍平原,产品数量众多,销往全国以及东南亚各国,为中外文化和经济交流作出贡献。

  六朝时期是越窑的兴盛时期,特别是三国吴及西晋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在绍兴、上虞、余姚、鄞县、宁波、奉化、萧山、余杭等地都发现有越窑窑址,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广,瓷器生产的主要窑场。越窑青釉瓷生产得到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三国吴时期的劳动力大为增加,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加上盛行的厚葬之风,使得越窑大量生产明器,对瓷器的需求量也就增加了。其次是越窑分布在上虞曹娥江中下游、甬江流域的宁绍平原,交通发达,使产品大量销往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在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三国吴、西晋墓葬中出土了精致工巧的越窑青釉瓷,有可能当时越窑烧造的精品已作为贡品进入建业都城。

  三国吴、西晋时期,越窑青釉瓷器出现大量仿动物形器物,如盘、洗、尊、烛台、水盂、罐等器物上出现动物形象有兔、羊、蛙、虎、熊、鸟等。并且同一种动物形象还有多种运用形式,如熊,或将其做成器型,或将其做成足形,或置于堆塑罐上建筑模型的四角。所塑造的动物或仰首静伏,或怒目圆睁,或活泼欢跳,形形色色。惟妙惟肖,构思巧妙,别出心裁,融实用与观赏为一体。这种造型的变化,打破了以往呆板沉闷的格调,赋予新的生活气息和优雅情趣。镇江博物馆藏西晋越窑青釉蛙形尊(见图),高14.1、口径12.7、腹径16、底径10.8厘米。敞口,直颈,双系,圆腹平底。颈及腹部刻划弦纹,腹部堆饰蛙的头和四肢,蛙尖嘴平伸,鼓目上突,四肢弯曲,作中蹲伏状。胎浅灰色,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釉色青中泛黄。蛙,古名“蝼蝈”,性喜在水田间群体闹鸣,其形体活泼可爱。

  在浙江、江苏等地三国吴、西晋墓葬中出土的青釉瓷基本上都为越窑青釉瓷,如江苏金坛白塔、唐王公社东吴墓出土的青釉瓷都为越窑青釉瓷。并且在三国吴、西晋时期已有专门从事青釉瓷制作的工匠和独立的手工业作坊,如南京赵士岗东吴墓出土的青瓷虎子上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金坛三国吴墓出土青釉瓷扁壶,上刻“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者也”、绍兴凤凰山永嘉七年墓出土的青釉瓷火盆外底刻有“徐龙”二字。说明越窑在六朝的三国吴、西晋是发展的兴盛时期。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刘丽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