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6-29 14:47
作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共发现文物4.2万余件,是本世纪明清史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6月26日,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眉山市政府共同举办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国博开幕。展览共展出文物500余件,是对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全方位的展示。
“‘江口沉银’考古项目不仅出水了数量巨大的文物,印证了‘江口沉银’传说,还采用了大量考古新方法,堪称盛世考古的代表。因此在‘江口沉银’两次发掘之后,国博即与四川省文博机构牵手,邀请该系列文物来国博作客。”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谢小铨说。
沉银出水,拨开迷雾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民间流传的关于张献忠财宝的“寻银诀”中如是说。1646年,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率部从成都出发,沿岷江南下转移。行至彭山江口河段,遭遇明朝参将杨展袭击,船只被焚,大量财物沉于江底。此后,历史文献中多有关于江口之战和沉银打捞的记载。但几百年来,关于张献忠是否沉银,以及沉银地点,众说纷纭。如今,观众走进国博即能解开这沉银之谜。
随着对江口古战场遗址的两次考古挖掘,发现了上千件与张献忠大西政权直接相关的文物,而此次国博展览中有多枚“西王赏功”钱,册封后宫的金册,以及錾刻有“大西”年号、税种和四川地名的银锭展出;同时,还有与江口之战相关的铁刀、铁枪、铁剑、三眼火铳等大批冷兵器与火器。“更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有迄今为止首次考古发现的木鞘,证实了张献忠‘木鞘藏银’的传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科华说。
该展览分为序厅、沉银出水和考古新章三部分,文物涉及地域北至河南,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东到江西,不但证明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的真实性,更是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最直接的展示。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展示,该展览为观众拨开迷雾,厘清了300多年前的一段历史。
文物珍贵,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江口古战场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遗址保护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从20世纪20年代起,陆续有重要文物在江口岷江河道内被发现。”四川省文物局专职副局长濮新透露,2014年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生特大盗掘案件,由公安部挂牌督办、国家文物局督查,眉山市公安机关历时两年时间,追缴各类文物千余件,这是2016年度破获的全国最大文物盗掘倒卖案。
据介绍,此次展览展出了多件追缴文物,其中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铸造于1643年,是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核心文物,对考证遗址年代和性质极为关键;天启元年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是上供藩王府的岁供黄金,为已知明代金锭中的最大锭型,存世稀少;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都水司正银”一百两银锭为明代武冈州征收的、供工部都水司使用的税银,明代存世银锭多为五十两形制,一百两官银极为罕见。“这三件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濮新说。
江口古战场遗址出水了大批反映明代封藩制度和社会生活的文物,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展览展出了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近150枚银锭,正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反映。”周科华举例说。
新科技、新方法助力考古发掘
“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内水考古项目,不仅是四川省内首次水下考古发掘,也是国内首次内水区域水下考古发掘。”据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领队刘志岩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充分了解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水下文物的保存状况,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在2017年和2018年对江口古战场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为今后滩涂考古、浅水埋藏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工作范式和借鉴经验。
针对江口古战场遗址处于岷江河道内的复杂情况,考古工作者首次采用了围堰考古发掘的全新模式。此次展览中,不仅有图片、文字描述考古发掘过程,视频演示围堰三维效果,更搭建了展开面积达50多平方米的四面沉浸式投影区域,让观众如同置身考古发掘现场,直观了解发掘过程。
“同时,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中,在遗址探测、信息提取、文物保护等阶段运用了大量科技手段,是新技术运用于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一次积极实践。”刘志岩说。
此外,江口古战场遗址还是全国首次志愿者全程参与的考古发掘项目,作为2017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之一,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成为全面展示公共考古理念的一个平台。“它激发了公众参与考古的热情,拉近了考古与公众的距离,扩大了考古对公众的影响力。让公众在真正了解考古、走进考古、享受考古成果的同时,更多地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成为守护和延续中华文明的新力量。”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