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中国书法史上,“申遗”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在中国书法“申遗”过程中,李胜洪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李胜洪看来,书法的传承和发展,从代际来看,要寄希望于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很必要;从学术上来讲,要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书法,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其中所包含的内涵很多,不仅仅是写字,还有文化和修养。
同时,他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的拓荒者和创始人之一,对书法艺术传承与保护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对于书法,他有什么观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米艺术
李胜洪
书法是一门特别重视和讲究“法度”的艺术:古有古法、今有新法;庙堂有经典之法,江湖有简捷之法;不同书体,各有各法。执笔有控笔法,行笔有运笔法,间架之内有结字之法,整章谋篇有布局之法。而各种法度又有细分,甚至一横、一竖、一点、一撇、一捺都能道出许多方法来。由此足见“书”与“法”之血肉关系。
《黄鹤楼》
“法”当为书之生命,汉字这个“东方魔块”神秘的空间建构及变化无穷的线条表现,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学感悟与哲学思考,并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而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
《兰亭序》 31*22cm
局部
从历史发展来看,正是前人知“法”、用“法”、守“法”,才创造了无数至今让我们读来仍会激动人心的书法艺术图式,如千古绝唱的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稿》、米芾的《研山铭》……
《论诗五首·其二》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文无定法,其实书法亦然。传统只是以前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乃一柄“双刃”之剑。故“守”与“破”、“法”与“非法”永远是矛盾之对立统一。古法形成之前断无成法,而创新必然是相对于既有之法而言。
《海到·山登 联》
首先从个案来看,假如没有钟繇、张芝、卫铄以及“汉魏以来诸名家”传承之古法,便不会产生晋代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如果没有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全然突破隶书笔意,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必不可能成为彪炳千秋的书圣人。
陈道复画梅诗
再则,就笔法而言亦然。笔法虽然可以相互传授,但其发展主要靠书法家个体、群体创造。如蔡邕的飞白笔法、王羲之的“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外拓”笔法、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都是在传承古法而又不拘成法、通过勤学与精思所创造出来的新法。
方文山歌词二首
局部
其三,从认识论角度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无论古人、今人,对书法美学、书写规律的认识亦如是,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者到此为止。《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新美总是被不断发现、新规律也总是被不断总结出来,而且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瓶梅》
书法之道乃哲学之道:黑与白、疏与密、欹与正、徐与疾、大与小、粗与细、虚与实、曲与直……等等,其中充满着天机与辩证。书法有法亦无法,大象无形却有形。天有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在于“成万物”。
《梅诗》
法源于道,而艺术妙在似与不似、是与不是之间。道法自然,而书法至道在于法天然、法本心,“法非法”难似规中求矩、矩中求规。其境莫高、此门不二,惟心手合一、人书合一、天人合一,方可得天然、闻天籁、识天趣而跨入大道之门。
《好书·益友 联》
李胜洪:湖北荆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院副院长。
作者:李胜洪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