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江大海先生的画展再一次在中国举办,作为他的老朋友,我由衷感到高兴。高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的展览是在“中法互办文化年”的背景下举办的。在中法两国艺术相互向对方展现各自风貌的丰富节目中,将大海的画展以在中法两国艺术“之间”的位置提供了一个跨文化的文本,这就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中法两国艺术交往的姻缘与相互的补益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实际上,从20世纪以来,视觉艺术在中法文化关系上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特别突出的,江大海先生的旅法经历和他的艺术旅程就接续了这个传统并且丰富了他的篇章,成为中国艺术家穿越文化边界进行艺术实践的一个例证。第二,江大海先生的这次展览以他近些年的新作为主,让国内的同行和观众看到了他艺术上新的探索和成果。在他的新作中,一种融括中西艺术精神的理想以十分清晰的感性方式体现了出来、一种蕴含着高文化品质的艺术境界与个性了然可见。我想,一个展览能这样在文化语境和自我世界的坐标上留下痕迹,它就有值得赞赏和研究的价值。
在巴黎多年近距离演习法国艺术,对于江大海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熏染和陶冶,由此也获得内在的调整自己艺术路向的动力。他这些年的绘画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每一个阶段都以一个集中的艺术主题为标志。在20世纪90年代,他的绘画旨在探索表达外部客观物象的抽象形态,以“云”的一列为重点。在这个阶段,法国天空一向多彩的云气成为造型的契机,而在他的描绘过程中,原本带有自然属性的形象变成了画面整体抽象意味的组成元素,自然的云影与抽象的形影相交叠映。此后在新旧世纪之交的日子里,江大海将中国书法文字移植到画作之中,朝向写意与抽象地结合。中国文字在形象性和抽象性之间的形式感,正好满足了江大海追求艺术意境而非具体描述的理想。在这类作品中,被强化了的中国文字展示了自己独特的结构,书写性的线条也展开视觉的旋律,作品自成一个自足的世界。在这个阶段,江大海在西方绘画材料基础上融合使用中国绘画材料如传统宣纸,墨色等的试验,使他的绘画顿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在中西绘画艺术之间的现代形态。再此后,江大海似乎进入了一个更为自由和感性的世界,表达的主题更远于现实的物象而愈发法接近纯粹的精神,画面的材料质地、肌理、色调也更加有机的组成一片浑厚、微茫的气象,在视觉的属性上达到很高的品质。实际上,中西两种绘画看上去是不同的造型体系,但在抽象的视觉结构上却有性质的一致性和相融的可能性,江大海正是把握了这种契机。这也是他不断领悟法国艺术的真谛和不断回返中国文化传统渊源、在两种文化的高层次穿行的收获。
从江大海先生的艺术创造中,我们获得的不仅是他的作品给予的视觉享受,还有关于文化融合的启益。
范迪安
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作者:范迪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