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有一种瓷器,似白似青,合白瓷之淡雅宁静融青瓷之明艳动人的,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世人谓之“ 影青”,即青白瓷。“影青”一名,始见于清代文集。
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一书说:“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这便是影青釉的由来。影青瓷其实就是宋、元时期在南方生产的一种青白瓷,其胎体致密洁白,釉质含铁元素较少,焙烧后的釉色白中泛青,釉薄质细,光泽晶莹。
“影青釉”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
二是淡青闪黄,该种釉色的“影青釉”瓷最为大量。
"影青"的造型非常丰富,主要有盘、碗、洗、盏、钵、盒、瓶、壶、罐、枕、注子、博山炉、动物、堆塑人物等等。
从窑址调查和纪年墓出土情况来看,"影青"瓷草创时期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这一时期产量小,器类简单,主要为碗、盘、碟之类,也有盒、钵、注子、注碗等。器物造型多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器型低矮,圈足宽大,唇口及壁都较厚。为防止烧时变形,因此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纹,这种做法至今尚存,俗称"撑口泥"。也有的器型仿金属器,如瓜棱形的壶身、细长弯曲的壶流、盘碟腹壁的棱线及碗、盘多作花口五出或六出等。
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宁年间,"影青"瓷产量大增,器类也多种多样。这时期的产品多为广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体多上薄下厚,与前一时期的厚唇形成鲜明对比。器型以盘、碟、碗居多,较多见的还有盆、炉、钵、罐、盂、盏托、盒子、注子、注碗、盘盏、台盏等,堆塑瓶也偶有出土。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注子曲流带把,壶身作瓜棱形,盖顶饰以狮钮,注碗则多呈仰莲形,全器造型生动,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市民生活的常用之物。盘盏与台盏则是与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当于现代的酒杯。
北宋前期的青白瓷并无花纹,以器型的规整和玉一般的釉质取胜。
中期以后,它的装饰以刻花为主,兼有印花、浅浮雕、镂空、堆塑,色调雅致大方的青白瓷釉里藏花,若明若暗,给人以无穷韵味。
宋
影青狻猊盖香熏成交价格322万,
创造全球影青香炉拍卖记录
“影青”纹饰主要是刻花、划花、印花,还有少量的堆塑花纹。 刻画技法来源于 “一面坡”刀法,又称斜刀技法,是晚商、西周玉器纹饰雕琢的常见技法之一。
线槽之两壁一作陡直,一为平缓斜坡,沟槽横截面接近直角三角形。由于“一面坡”沟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对光线的反射情况不同,使其各自呈现的光亮程度各异,从而凸显了较强的立体感。
莲纹
缠枝莲纹是影青瓷中最常见的装饰之一,它是以一朵盛开的莲花为主体,四周缠绕着“婀娜多姿”的蔓草,洋溢着生趣活力。它呈浮雕于在壶、茶海、茗杯等茶器器身的瓷面,较之无纹样的地方来得更厚些。在白炽灯映照下,莲花与蔓草,影影绰绰,尤其是莲瓣,深浅、明暗如丹青笔墨之浓淡,富有层次感。
还有一种莲纹则是近于工笔画的小品。构图很简洁,三两荷钱,漂浮水面,田田荷叶,探出一枝青莲,一方小池跃然眼前。纹饰的笔法颇为精细,纤细如发,将莲叶、莲瓣上的脉络清晰可数,十分精美。
莲纹风格的差异,决定了品饮茶类的不同。缠枝莲纹,盘绕于器身,产生雕缋(huì)满眼的效果,显得雍容华贵,适于品饮红茶、普洱茶等发酵度较重的茶,而素花淡叶,疏朗清旷,有着较多的留白,则适于绿茶、茉莉花茶、清香型铁观音等口味清鲜的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