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构思出来了,但只是一个框架,等于搭建了一个别致的舞台,还要有戏剧冲突,有细节。除了查找大量的外销画,还要搜寻当年的历史档案,好在刘洺、杨柳等准备了大量的历史书籍,还开了多次历史专家论证会出谋划策。
在浩瀚的典籍中我看到了一个兴奋点,当时清政府在开放广州作为中国唯一通商口岸的时候,也对外商进入广州作了一定的限制,不允许“番妇”即外国女性上岸等等。但即使这样还是有不少外国女性踏上这神奇而陌生的土地,如书载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大班查理.马加理班克斯夫人例外地在广州商馆住了57天;另外还有当年中国人娶了外国女性为妻的记载。于是在码头上岸的外国商人中,我增加了一位打着洋伞同样以惊奇的目光打量广州的洋妇,正准备登上接她的花轿,旁边增加一个随母亲远道而来的小姑娘,下船了,很快与接他们的行商买办子弟有了沟通:她拿过小孩提着的鸟笼,而小男孩抱过女孩怀里的小狗……,这段画面其实引出了一段故事,我觉得上百年广州的对外通商史,外商与行商紧密交往,总会有各种的事发生的,我坚信他们是这样鲜活的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
曾有史学家建议我们加上传教士,因为随着16世纪西方宗教悄然传入,传教士对西方文化的传播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广州曾印刷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期刊《中国丛报》,当年被世界各国视为对华政策的参考,于是在茶馆外,有了外国传教士的身影。当年外商还带了大量中国人画的描绘珠江三角洲景色的油画,又称“外销画”回国,当年画室盛行,我在街道二楼安排了“庭呱画室”。当年十三行还时兴绣品与陶瓷上的画,又称为“广绣”、“广彩”的,它们都是外商争相选购的艺术品,我灵机一动,在“番妇”将要坐上的花轿上安排了“广绣”;而我正为“广彩”发愁时,好友李海兰说她新近收藏了一个精美的乾隆年间“广彩”花瓶,我与刘洺、张一冰赶紧上她家,看到了一阵狂喜,于是就有了现在就画在长卷画面正中、行商首领伍秉鉴后面的这个广彩大花瓶……
十三行场面众多,场景由室外转到室内,再由室内转回室外,只能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方式,即不止一个焦点的透视方法安排画面。为了表现那段流金岁月,我在色调上用金黄色来处理。草图反复调整与推敲,两个多月才定稿。但没想到真正的难度才开始:十三行距我们太遥远了,那时还未有照片,那些记载当年景物的外销画或是只有明暗近乎单色或褐棕色,又多是没有色彩没有冷暖色,又或者比例结构不对,要么是模糊不清,要借鉴它们深入刻画真是十分困难。它需要很过硬的基本功与现场应变能力,需要多年包括艺术与生活等各方面的积淀才能完成,直到现在,我还看到很多尚待完善及不完美的地方。
当在当年十三行的所在地附近,现今荔湾广场举行首展启航仪式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看到油画长卷排在一起的全貌。它太长了,画室没那么长的空间,画的时候一直是曲成三折画的,我一直只能凭感觉想像它们排成完整画面的效果。那天,看着这尤如十月怀胎经历总总终能连成一气的长卷,我可以说百感交集……这只是“远航之梦”的开始,我期待我能跃上一个新的高度,更能表达我对这样一个城市的热爱与挚诚。
作者:陈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