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申遗成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光明网记者独家专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潘鲁生。
潘鲁生(受访者供图)
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基于中国人在漫长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承载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习俗仪礼、技艺与知识,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遗产项目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和文化创造力提供了持续不竭的动力。
潘鲁生表示,春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放眼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2023年 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应该说中国年正在逐渐变成“世界年”。
他认为,“春节”这一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项目申遗成功,是对文化传播的有效回应。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同年8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为中国2024年度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唯一项目。在此次申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传统节日研究保护仍然存在紧迫性。冯骥才先生曾撰文《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提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也要救人们不经意中可能丢失的“年味”。因为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留住传统生活方式,传承特色年俗的一种方式,是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的开始,可以说,申遗成功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记者 靳铃涵)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