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怀庆艺术的五个“向度”

  在王怀庆三十多年的艺术探索过程中,呈现为一种“多向度”延展,即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中暗示出不同指向,探索的不同向度如几个环环相扣的“链”,有条不紊地将他的艺术思考完整地呈现于他创作的全过程,但却又难以从时序上截然分期,这种既有递进关系、又是同时展开的不同向度的探索,呈现为一种交错进行的过程。如果一定要做出分期,那么只能从艺术家的空间意识演变的角度粗略概括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具象时期”,90年代的“平面化时期”和新世纪以来的“重返空间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向度的作品依然是穿插进行的,但一些里程碑式的作品却确定无疑地矗立在不同向度的分岔路口:《伯乐》(1980年)、《故园》(1986)、《大明风度》(1990)、《夜宴图-1》(1996年、《横竖》(1997)、《金石为开》(1998)、《一生万-3》(1999)《天工开物》(2007),以及《三足鼎立》(2012)等等。

  “写实”是所有大陆艺术家早期都曾经历的阶段,无论后来演变到何种程度,严格的学院造型训练都会影响到他们最初的创作,成长于大陆文化环境中的王怀庆当然也不会例外。他从初中就进入美院附中,在经历了附中高中、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几个学习阶段以后,已具备了非常扎实的写实功夫。他1973年画的连环画《鲁迅的故事》以及许多文学插图足以说明他在塑造人物方面的杰出才能。1980年的《同代人画展》,他有8幅作品参展,《伯乐》可以说是他“具象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作。这件作品不只是借助一个著名典故来暗示和感叹不重视知识人才的现实(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还暗示了画家的形式趣味和未来走向。我曾分析王怀庆对“结构”的兴趣早在这件作品中已“初露端倪”:“近于垂直的人体头部嵌入横置于画面上部矩形黑色块之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榫卯’意味的横竖结构”,以及在空间意象中寻求平面性表达的意向。

  1985年,王怀庆到绍兴写生,回来画了《故园》(1986年)等作品,1987他到美国OCU大学做访问学者,在两年的寻访中,他对自己要走的路逐渐清晰起来,明白了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以及怎么去做。回来后他又重画了《故园》,并将它放大,但这样做绝非是简单地“再画一遍”,“因为此时此刻,我已分明地理性地感到,‘故园’对我是一条‘路’——一条可以对自身文化价值与意义追寻的路,一条可以对中国历史与现状参与的路,一条不同于其它种群文化并可延展的路,也是符合自己天性和意趣可以大干特干的路。”(引自《王怀庆致朱青生的信》)思路既已如此地清晰,剩下来便是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构想。事实也是如此,在《故园》(1989)这件“构成主义”探索的“开山作”之后,他的步伐就从来没有紊乱过,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有力,沉着而自信。直至把“木结构”变成他的创作“母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的作品就这样一幅幅、一件件由此衍生而出。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故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从“具象时期”向“平面化时期”过度的一个“间奏”,也是从空间意象转向平面构成的“前奏”和“序曲”,因为它已明确昭示出两个重要趋向:色彩简化为“黑白”,屋宇的过道(空间深度)呈现出一种明晰的构成关系,唯一要做的就是将三维空间压扁压平。这一走向“平面”的努力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但在平面化(关于走向平面的理由和意义在后面还会谈及)的过程中,王怀庆的探索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度的:

  向度一:建构。

  “建构”是王怀庆走向平面的第一步。在“建构”过程中,他面对的仍然是一个对象世界,或桌椅、或屋宇的梁柱和间架,不同的只是从“构成”视角将这个“对象世界”的空间意象淡化,只呈现一种“结构关系”和“结构”本身的美感,或者说,他将作为表现主题的“对象世界”转换为“结构”本身。这其中所发生的是一种观念的变化,而绝不只是技法意义上的变化,所以,可以称它是,离开对象真实性的、基于艺术本体的一种“建构”。《三味书屋》(1986-1990)、《人的巢》系列、《黑窗格剪碎的窗纸》(1990)、《白墙衬托的立木四根》(1990)、《裂开的黑》(1991)、《天窗》(1994)等都是在“建构”这一向度上是产生的作品,而其中《大明风度》(1991)是这一向度的标志性作品。

  向度二:重构。

  如果说以“建构”为向度的作品还没有离开对象世界的结构关系,也即它还可以还原为现实中的某种意象,如桌、椅、门、窗、梁、柱等等,那么在以“重构”为向度的作品中,已经没有“还原”的可能。《是桌是椅是窗》(1992)、《半桌半椅》(1992)、《镜中的椅子》(1993)、《六张桌》(1993)、《三重奏》(1995)、《合二为一》(1995)、《自己和自己的影子》(1996)、《横竖》(1997)、《椅子和椅子》(1999)、《五千岁》(2003)等作品表明,他在“建构”之后又展开一个新的向度:“重构”。艺术家已经不再只单纯将一个对象平面化,而是将来自于现实的“原形”在平面中加以整合、重组和再造。

  向度三:解构。

  “解构”作为一个新的向度,无疑是滋生于“重构”。事实上,在一些归类于“重构”的作品如《三重奏》、《横竖》中,已经有“解构”的意味,不同的是,在“重构”中,艺术家虽然做出很多结构上的改变,但还没有完全放弃对物象的基本形的呈现,而在进入“解构”这一新的向度之后,画家则完全放弃了完整的“物形”,把物象拆解,将其零件化、碎片化。这一向度最早出现在1992年作的《大开大合》中,一把椅子被拆散,但还保留了椅子的“残象”。《夜宴图》(1996)是把一张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一个部分拆解,“去人留物”后呈现出一种被“镂空”的剪纸效果和完美的构成关系。而在“解构”这一向度上的进一步发展,则完全成为一种碎片和零件的抽象组合,如《未组装》(1993)、《凹凸》(1994)、《四合》(1999)等,特别是在《一生万-1》、《一生万-2》(1999)中,碎片化到“无结构”的状态。这一向度的代表作是《金石为开》(1998)和《没家的家具》(2001)。在一次展览上,《金石为开》曾经给我以深刻震撼,我认定这件作品将会是当代艺术家留给未来艺术史的最经典作品之一。

  从“建构”经历“重构”再到“解构”,虽然是环环相扣,具有一定的时间序列性,但“解构”作为一种“观念”、“手法”抑或“形式感”,在王怀庆更早一些时候的作品中已可察觉。例如1991年作的《梅瓶》,那个即将倾倒的梅瓶上的花纹已经游离了瓶形的规定,这个小小的“念头”也许是为了强化一种动感吧,但其手法却直指“解构”这一向度。我们甚至还可以上溯到1986年完成的《老字号》,这件作品虽然还是记录着一个对象世界,但它流露出来的那种色块并置的形式趣味,岂不就是《金石为开》的雏形吗?

  向度四:介入与越出。

  “介入与越出”作为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向度,是王怀庆做出的一次大的跨越。“介入”指的是在画布上直接使用木制品或木板,“越出”指的是被解构的“碎片”从画内走向画外,越出画布的局限,使墙面和画面相呼应,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甚至可以无限延展的局面。“实物”的介入与越出,对其单纯的架上绘画无疑是一个突破。

  材料的介入最早发生在1999年作的《像似椅子》。画家在椅背部分直接粘贴了一块古建筑上的雕花零件。从而改变了画面纯粹平面性的格局。在后来的不少作品中都增加了这个“实物”元素,甚至在有些作品如《羽化》(2001)、《大音有声》(2008)中这些粘贴的实物成为画面主宰。而从画内向画外的延展,以《一生万-3》(2000)最具代表性。这件里程碑式的作品预示着画家以一种极为开放的姿态不断向画外空间探求的愿望。

  向度五:重返空间。

  “重返空间”是王怀庆从画内向画外延展的必然结局。当他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已经预示着这步伐不可能控制在和“画面”没有本质差异的二维“墙面”,因此,重返空间已是注定的了。2004-2005年,王怀庆创作了《高山流水》,这件表现山泉的作品不仅由四个画面措置于展墙,还在画幅下面的地上摆放了几块“山石”,以造成山泉汇聚成溪流的空间幻象。从而成为他重返空间的开篇之作。

  王怀庆重返空间的努力还在装置作品《天工开物》(2007)中体现出来。这件作品由两个巨大的“框”以丁字型结构组成。20年执着于平面构成的经历让他产生一种向空间延伸的渴望,和材料打交道可能更切近他对物质的直接体验。在这件作品中,王怀庆把思考的重点放在了边框与边框衔接部位角度的推敲上。框的四角多被设计成无法契合的斜度,从而构成一种榫卯失效的“差异连接”,而这正是艺术家的精心之处。2011年,王怀庆又为朱青生策划的《形态与意识》当代艺术实验展提供了名为《天工开物》的另一件作品。这件作品首先改变原有的规整的空间形态,把顶部设计成一个向外扩展的有斜度的面,使空间变得陌生,而长长短短的黑色木板从三个墙面放射状铺展开来,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他最近创作的《三足鼎立》系列作品更是他重返空间的最新尝试,这组作品似乎更能说明他从平面出走的欲望。这些“金属构件”的基本形仍然保留着“建构”和“重构”时期的平面性特征,甚至仍然可以把“它们”挂在墙面当画欣赏。但不同的是,它们可以满足艺术家从二维向三维的转换,可以硬性把桌子的一条腿掰出来,让它横刀立马地占领空间,并且在灯光下生出灰调投影,增加作品的丰富层次。

  王怀庆曾说,“家具本是立体的,可站立的,硬让我给‘拍’成了平面,把‘构造’变成了‘构成’”(《“大明风度”的谜底》)。现在的情况是,他又把“拍”平了的“构成”回转到可以站立的“构造”!但不是回到原初物象的形态,而是在创造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立体”,不失平面性魅力的“立体”。

  由上述五个不同向度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既有时间上的递进关系、又是在多重时空中交叉展开的艺术作品,是多么有机地、相依相伴地构成了王怀庆多姿多彩的艺术长廊。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