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古往今来,西湖凝在诗人的笔下,最具代表性的诗篇当数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曾有诗家将“潋滟”与“空濛”识为中国美学中华彩与空灵的两端极境。西湖的好在于兼备了浓妆淡抹之间的万般变化,这万般变化不惟“好”、“奇”,而且归踪于纤浓淡远诸般品性的相配相宜。董小明兄拈出“潋滟空濛”为杭州个展的一题,那向着湖山浓浓诗意的唱和,已先自涌动而来。
西子湖的山水,总伴着流不尽的雨。四月杭城,淅淅沥沥,将建筑的棱角熨平。夏天的急骤,白雨跳珠,织一湖涟漪。冬雪的湖面,一片静白,唯一痕一点一芥数粒,直若梦忆。但湖上景色最动人的是那如缕如丝的烟雨,那雨仿佛在天上飘,时而让湖山融在这烟雨中,满目只是一个雾团;时而弥散远岸,在山岚树梢上牵拉出柔蔓的烟丝,整个湖岸仿佛徐徐航动。烟雨使西湖静谧,又使湖山幡然生动。小明兄在湖畔生活二十余年,如今远徙南海,却一心惦着西湖,独恋湖上的烟雨。这烟雨既在湖山之上,也在他的心上。他把烟雨作为一种眼光,远眺家园;他把烟雨作为尺度,刻画远乡的“潋滟空濛”,比照心中的辽远思乡之境。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有言:“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小明兄的烟雨西湖有四时不同,也有晨昏远近之异,但都格外迷濛悠远。那烟雨的意态如染如洗,伴着水痕浅斟低唱,让山岚湖树化作浓墨淡水的纠缠与游动,载瞻载止,空碧悠悠,十分烟岚烟树的景象。
小明兄画展中还有“半亩方塘”系列。墨荷,是小明兄持续十数年的画题。他借画荷来与自己对话,浓密处写心思稠绕,浅淡处见南人风息。人在荷中,意在画外。包括综合媒材的作品,总让人感到中国文人的内涵和诗兴。此次他的荷又有变化。那绢本墨荷挥洒涂抹,盘曲伸展,意态万千,却又始终是一片澹澹的水意。这墨荷借风荷写烟雨的韵趣,借烟雨写风荷的神情。荷依着水光变幻,烟雨催着荷书写诸般颖异的氤氲水痕、精神骨象。
昔时戴熙谈“作画须得七候”,除精楮、良笔、色墨之外,最后还强调“工夫当不生不熟之际”。生则不听役使,熟则套路过多,两者均至生机竭然,而这个“不生不熟”,却正是意趣上手的时辰,情思在不温不火中绵绵生发,蓬勃来到笔端,化为天然之迹。“不生不熟”恰是画者正当此时、再也不可履及之处。小明兄深明这般“火候”的道理,特重“不生不熟”的营造,不以精熟灵巧为工,不以波磔多变为意,只在走笔抹染之中,倾注风雨秋肃之气,塑造某种不着斧凿的浑沦。也正是不以精巧波磔为意,却笔笔自呈生机,“若其天放”。在极虚极空之时,化去所有的定见和定式,摈弃诸多的纠结,在浑沦中让情致上到手中来,随笔点染,生动有韵,催动万般意趣,抒发胸中意气。
小明兄写眼前和心中的烟雨,兀自有一番淘洗的功夫。墨荷总呈雨打荷塘的意象,湖山总在漫天雨洗中凛然显形。小明兄淘洗的功夫不仅在水墨之上,而且在诸多跨媒体的演习中。《二十四诗品》“洗练”强调“不洗不净,不炼不纯”,小明兄深谙此理。在“不生不熟”中放意走笔,然后用冲洗、浸泡、抹染、挥洒、凝结等诸般方法,在画上渐次生出水色烟气来。那真正的墨池在心中。水的凝痕、墨的纠结相应着心中的块垒。淘洗的妙处在于洗去岁月的铅华,留下打磨的印迹,凝定的则是绝去华美、极其素净时犹存的生命本色。“空潭泻春”,放怀自是重要;“古镜照神”,返观方为正道。“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洗练之纯在于生命的意味。
无论“潋滟空濛”,还是“半亩方塘”,伫对良久,总让人心思萦绕。那烟雨中有岁月,四时的烟岚正是岁月写照;有叹喟,那山树如烟,烟云总是那般念远怀人。最可贵者,烟雨中凝着一层谜、一种问。“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 问山,问水,问远,问时,眼与心、望与问成为烟雨中的应答和吟诵。那画者的意趣中透着一种深深的乡愁。小明兄借着烟雨,不仅书画远乡西湖,而且书画乡愁本身,让乡愁如此浓厚,如此动人。那真正的远乡是西湖的魂,是中国的文化精神。小明兄在多种媒介的游历中,不离不弃,最终所要皈依的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创造和表达。“每同沙草发,长共水云连。” 小明兄写烟雨,写墨荷,那心正与天地精神相契相通。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作者:许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