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让海风吹过了我们的脸

  今年夏天和画友们一同到大连的海王九岛,我有机会近距离看学峰的油画风景写生。学峰敬业,在写生现场,他比别人到得早,比人别收工晚,作画时几乎不说话。当把各人的写生作品放在一起时,他的画面却总是显得最精炼。此前看过他的鼓浪屿写生,曾被那组饱含创作冲动的写生作品感动。原以为这样大气的画,作画时的情景必定是笔走龙蛇,畅快淋漓。这次才知道他的耗时和倾心费力。

  有足够的储备才会有选取的可能。如果把掌握材料技法和掌握绘画语言比做画家所掌握的资源,学峰在这次写生时走的是“低碳”的路线。能够做到拥有而不挥霍,这是画家的修为所自。有这样的境界,作品才会更珍贵。当然,画家也会因此而更辛苦。

  把材料技法语言的预期效果纳入构思立意,我往往想不到,尤其是面对缤纷复杂的景物。原因是景物太动人啊,急得手忙脚乱啊!学峰就不同了。运用材料技法对他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或许有的人会认为,搞这一路的往往有材料强迫症倾向,一不留神就成了“材料控”。但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很狭隘。起码,我所见到的学峰在写生时不是“材料控”,而是在“控材料”。他的材料技法武库对于画海滨风景,应该算是充裕的,在这次的写生中,却只选取了一个比较单纯的材料技法。他以“直接厚涂”作为主战武器,在设限的材料技法构架内运作。他的写生画面上的各个面·线和点,在体现画家的造型意图的同时产生厚重的肌理美感,浓烈地表现了他的即景感受。画面上,直白地展露着画家运笔的“流”与“滞”,“放”与“收”的变化,让观众分享画家的涂写过程,分享他的制作体验。学峰的即景油画写生,能用刷子解决的地方,不会用小笔去拼凑。欣赏他的这组画,要特别留心看笔触的接合处的堆积肌理,有偶然获得保留下来的,更有反复运笔经心营造的,真的很奇妙。

  并不是只有抽象的绘画作品才能把材料技法做到极致。学峰有大量的具象作品,但他所创造的形象往往与景物对象有差异,这是被现代文艺理论称作形象“间离”的一种创作故意。他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于通过“间离”强化他的“心象”,也得益于他善于把握形象“间离”的尺度。这使他的画面形象总能处在似与不似之间。有一点值得特别关注,他的写生画面中的“形象”不是物象的罗列,他把更大的兴趣点放在对画面整体构成有决定性影响的“大物象”——“象”的整体结构上。

  我们的注重材料技法的绘画践行者,大多有条件色写生的功底,如果不把它当做包袱,便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特色。学峰的包括《蒙古吉祥》在内的大部分画作,都潜藏着他对绘画中的光色条件的敏悟。有了这样的素质,才使他有可能借鉴光色条件绘画中的大色块关系,把它用于他的“心象”写生,并且用得很“贴”。

  只有了解了学峰的即景写生,才能完整地读懂学峰,读懂他的大创作。他的海滨风景写生与他的大创作《蒙古吉祥》相比,没有那样的华丽,却同样是来自凝重的学峰,是另一个侧面的学峰画作。

——艺术家 毛本华

作者:毛本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