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我认识的“白明及其作品”

  认识白明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我们一同去过马来西亚、瑞士、韩国、美国和日本。他许多的“家”我也去过,大约10年前,他也曾在我家住过一晚。

  白明习惯于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音响开关,泡上一杯好茶,在自家的屋院走走坐坐。走走,在观物中梳理记忆;坐坐,在阅读中品味茶的自然气息。白明一天的生活就如同翻书般这样一页页地展开了。近年来白明注重养心,为了满足心的愉悦,他将许多作品换成了他喜欢的物品,比如上好的茶,陈年的酒,昂贵的音响,众多的唱片……卖碟公司曾用专车送碟上门让他反复挑选试听。白明对生活的体悟比他实际年龄要超出了许多。

  白明有许多的爱好,比如品茗、音乐、美食、旅行、体育以及近年来对微博的情结,都是为了让每一天过得充实快乐,提升生活品质的细致程度。白明喜欢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思考的空间里,常常将品茗的感受、品酒的感受、听唱片的感受转化为让读者身临其境的优美文字。如果要他来形容某人,所借题的例证往往比对象听起来更真实。他喜欢在世界各地寻找自己与家人一同经历的共同记忆,他眼里的社会关系最大层面是与亲人和家人的关系。白明眼里的生活不是养树种草,而是用心灵享受人生,在寻求与个人本质的一致性的同时,生命的价值体现出了真实和感悟,这是对生活中被忽视的诸多情节的再唤醒。只有当纯粹的思想让位于生活感受时,

  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细节被条分缕析时,才能与涌动于心灵的艺术表现一致。

  白明的画室、茶室、书房通为一体,茶香、书香、墨香的气息充溢于空间,尽管窗外喧嚣、浮躁,但白明精心营造的静心氛围所达成的心灵愉悦触手可及。

  白明早期画过油画,还得过大奖,最近有法国、瑞士博物馆专门邀请其举办油画展览。尽管他的油画得到许多人的赞扬,但我始终认为真正代表白明的,还是瓷器和水墨。因为白明骨子里透出的仍旧是中国文人特有的儒雅、淡泊的文脉之气,而这些只有瓷器和水墨这样的媒材才能与之相匹配。

  在《云霭之白》一书中,白明说画水墨是因我而起,其实那只是机缘凑巧:因展览需要,我提供纸墨让他创作,谁知第二天他的画就铺满了我家地板的空间,他骨子里生发的水墨情结在突然的外力作用下给冲撞了出来,而我碰巧是那个触动外力的开关,爆发创作激情的是他自己澎湃的原动力。白明说过:“我画一些水墨,因为青花的原因和水墨是有一致性的。青花也是用单色,也靠水料控制,它跟水墨的渊源不仅表现在审美的一致性上,而且控制的技巧也有一致性。青花是立体的,我要考虑艺术语言的环绕,也就是空间的结合,当把这些放到水墨画中时,我发现在水墨画上掌控的直观性比做陶瓷来得快。而当我做青花又做水墨的时候,我再来画油画,自然而然我会把这方面的一些感悟用油画的材料做一些尝试和分析。然后那种心境和感觉纯粹在油画画面上处理的时候,也能够解决原来要靠材料体现的塑造感。”对白明而言,水墨正契合了他心灵艺术的本真。

  白明凭借长期养成的修为积淀,水到渠成地扩展了自己水墨媒材的语言。白明的水墨作品,墨色润泽、通透,集浑厚、自然的意境于一体,体现了独特的东方视角。白明的作品无论写形或是写意,都使观者忘情外物,在他作品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化繁为简变化出独特的艺术形式,那些在宣纸上熏烧的虫洞痕迹,犹如零星散落在湖面上的禅意,陶艺制作中的细节推进及层层呵护,成就了他水墨创作中的细腻与丰厚。他的水墨、陶艺作品二者之间相互切换、交错,既在引发联想又在补充想象,形成审美的一致性:东方的、含蓄的、雅致的和安静的。

  白明的陶瓷艺术值得谈谈。白明从事陶艺创作有20多个年头了,不仅编辑有八大卷的《世界陶艺家工作室》大型画册,还认真撰写了《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记得白明在编辑过程中,从信件到手稿逐个与国际陶艺大家联系,要求所有入编陶艺家不仅提供稿件,同时还要提供出版授权,这种严谨与尊重的态度在国内以往对国外画册的编辑中是不多见的。有时我开玩笑说他从景德镇到国际,如果再加上我写的《超越泥性——中国当代陶艺现状》一书,那关于当代陶艺发展的现状和历史就基本呈现完整了。其实写书只是他精力过剩、才华井喷的某一种表达形式,真正呈现他才华的,非瓷器作品莫属。他骨子里原本生发的水墨情结正好体现在对传统瓷器的继承与发展上,他更多的是通过对明、清以来瓷器发展的衔接,特别是对明、清以来的传统器形纹饰表达手段的发展,以求在技术要求和工艺高度上再有新的突破,这才是他在瓷器创作上的真正企图。他对待器形要求几近苛刻,常常与拉坯修坯师傅一对一、手把手修了又修、改了还改,力求完美。那架势犹如“朝廷”的督陶官对官窑瓷器的要求,不允许有半点瑕疵。在如此严谨的器形上呈现他独特的白氏图案、纹饰、留白和细腻的釉色变化,加上瓷器艺术语言的交织与穿插,使其作品在保持陶瓷艺术传统特点的同时,又表露出作者从容的态度与艺术灵性。瓷是中国文化的

  一个典型符号,白明正是选择这样一种具有东方艺术的典型材料来承载自己对传统文脉的理解与展现,这正是他对中国当代瓷器发展的重大贡献。这种贡献在今天的国际艺术界和未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会越来越显出独特的“白明式”价值。

  陶艺、纸本水墨加上布面油彩多种媒材的尝试,无疑给白明实验性作品以无限拓展的可能性。在以媒材为导向的思维拓展方式里,按他的话说:“形式的转变源于心灵的感悟。”纵观白明的作品,归纳起来是长期对点、线、面的不同组合形式,点与点、点与线、面与面、面与线等等的组合,也有单纯线或面的表达。白明天生具备在细微之处触类旁通的本领,他能透过一个“点”的渗透迅速串联起一个“面”的集合,而且引经据典地发挥出其创造性思维的优越性。白明尝试多种材料,不是因为选择而是因为喜欢,因为喜欢,白明极尽可能在陶艺、水墨、油画上寻找艺术的润泽、游离与缥缈的东方感觉。作品即人,对于这一点,白明参悟得很透。

  大学问家钱钟书重于学术的学和问,业界朋友陈丹青对艺术品类涉猎广泛并偏重在时间段上的文字专注,而白明追求的是内心深处的喜悦与人生品位的皈依。视得失以平淡,品茗、读书、爱乐、画画、做陶都极精致也极专注,在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系统的过程中,注重品位的全面渗透和厚积薄发,擅长以点带面去突破艺术媒材间的隔阂,进而梳理现代人生活、审美的新美学观,这是白明类似苏东坡的豁达与高明。

  当代世界到处充满伪像,对一个人的了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有像白明这样具有东方教养的知识分子的参与,既要追求有幸福感的生活,更要在内心具备强大的文化原则。白明身上所具备的文化特性、艺术修养及复线式的思维模式,仿佛未经风化、未遭辐射,一致的观念系统地、清澈地存在于白明的思维模式里,因此,见过白明而不喜欢上白明是困难的。我常想:到底是喜欢白明的为人,还是喜欢他的艺术?在听他谈话和观赏他作品的同时,我经常会这样反问自己。

完稿于2012年

作者:左正尧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