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东的创作母题,是现世的沂蒙人物和景色;其绘画理想,则是彼岸的古典和浪漫。王沂东的画室技术,是平静的描摹和写实;其艺术追求,则是诚实的、一丝不苟的实力。
在这几者之间的勇敢跨越,便使他的画堪称为大气的中国景象。
沂蒙山水:沉积心底的乡野映像
王沂东极力推崇艺术表达的真实,其绘画的灵感源于故乡的山水。老家临沂的“每一湾溪水、每一条小径、每一畦瓜地、每一片树林”,给了王沂东儿时最快乐的时光;他留校执教中央美院油画系,其作品灵感,仍然来自沂蒙山区的秀丽景物和质朴民风。
王沂东留心过勤劳敦厚的北方农民,1983年的《沂蒙山组画》,集中表现了其对农民和农村的看法。在当时艺术界各种思潮的热烈探讨中,直面沂蒙老区的《组画》,不仅是王沂东向“写实主义”风格迈出的坚实一步,也影响了其他很多画家去关注家乡。1984年参加“法国第十六届世界艺术节”的《王玉贞》、获得“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的《农家母女》,以及1985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入藏中国美术馆并被经常陈列的《古老的山村》等作品,都取材其农民生活。劳动人民最本质的东西,不是苦难,而是存在于平常生活里和最基本状态中的、人性最恒久的“乐观地活着”。王沂东正是带着厚重的乡野情感,置身都市,体验到山里人“视而不见”、城里人“听而未闻”的美好。
王沂东早期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沂蒙山组画》等,有其选取的苛刻;后期作品更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正如其自称的“并非完全的现实主义,而是带有一点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
王沂东作品的场景多依据事先“制造”,成熟于心的人物形象,经常会沉淀许久之后,再去人群中“抓取”。他所选中的形象,必须代表其审美倾向。在他看来,模特的品位和情感传达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不同的主题须不同个性的模特完成。例如,1992年获“中央美院二十世纪中国回顾展”新作优秀奖的《蒙山雨》,最初构思于沂蒙山中懒懒冬日下的一块巨石,他突然想象出一连串奇妙的构图,甚至想好了人物的服饰。而该画灵感的迸发,则是他在北影厂偶遇了一位与心底意境极为契合的女演员,依其为模特创作完成。王沂东“先行”于创作的还有其的激情。他将创作中真情流露奉为最高的艺术准则。例如,他以女儿为模特的画作,便是其儿时情境的再现,是其精神世界与自然沟通的结果。1992年的《初雪》,正是画家凭借对家乡初冬第一场雪的亲身感受,以深秋的寒气烘托孩子的稚气,传递出风的凉意和脚踏雪地的声音。
上世纪80年代,在现代艺术的潮涌和艺术市场的喧嚣中,“写实”既落伍又不讨好。王沂东坚守“写实”,事实上,王沂东在温和地对抗当代美术潮流。他坚定地认为:“近百年来的中国美术革命,并非全部正确”。因为在生活中找到有视觉冲击力的环境、人物、色彩、造型,是很有难度的事,所以,他并不以为“讲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落后的观念,仍然将其看作很有价值的创作原则。他绘画的典型人物、场景和情绪,续接了中国绘画数千年来的审美理想;在追求幸福、希望和美感的平民品性中,契合中国观众的阅读习惯,令观者“赏心悦目”、沉醉其中。
以工为写:引外润中的艺术理想
王沂东发现叙述式作品长于文学趣味和情节,弱于形式感。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的创作向两个方向纵深。
王沂东对西方古典油画推崇备至。他视维米尔的《弹吉它的人》为最震撼心灵的艺术品,对《读信的少女》更是永志不忘。他最崇拜的西方艺术家是达•芬奇,拜读每一幅达•芬奇“体现了艺术、美及生命的尊严,充满了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的画,都激动不已。王沂东作品造型、用光、笔触等,都受益过拉斐尔、伦勃朗、荷尔拜因、委拉斯凯兹。不过,王沂东钦佩西方艺术家,并没有受到铺天盖地的画廊和现代美术馆的影响,依旧坚信“中国艺术不差”。王沂东赴美国讲学办展,受到《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热烈赞扬,但他将那段“找不到一点乡情、听不到一点乡音”的时光,看得十分痛苦。在遥远且陌生的美国文化背景中,他更清醒地觉察到,只有中国的“大气场中”才会有想要表达的愿望。于是,他提前回国,坚持“画中国题材,还得在中国”。
王沂东中国式油画,决非“画了红颜色、画了新娘”这么简单。他的亲切感和信服力,来自于中国现实和本土传统之中,是以中国人的服饰、语气、手势、动态为载体,浓缩出了“属于他自己或者他那个人群的一股劲儿”。
王沂东以单纯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中国文明的深层内涵,且多年着力于对形、色和审美趣味的民族化处理。他很早就敏锐地发现,中国的现实与“漂亮”的西式范本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所以,从上学时“专找白皮肤、凹眼窝模特儿,以便和西方画册接近”,到后来研究中国人的肤色和结构规律,王沂东一直在创新,最终得以将造型、色调、对比、黑白灰,甚至模特等因素,最大限度地协调一处。早在1984年的《历史系大学生》,他已经以平面装饰方法与人物精神气质相融合,营造了中国式的内在温润,展示纯正的古典画风。1986年之后,他从“外部”的严谨描绘,转向“内在”的抽象表现。例如,1988年的《江南女子》等,巧妙地运用黑、白、红、金色以及线条的组合,这是对中国传统壁画、民间年画趣味的借鉴;1991年的《暖冬》等,人物形象在用抽象观念创作;1992年的《有这么一个小院》等,试图在把握自然形态的精髓中,注入更多的形式因素。
王沂东把中国笔墨融入创作中,使作品呈现出纯净、凝重、质朴等特征,展现中国神韵和魅力;他将民间的平面色彩,融进西式写实绘画的三度空间,为国人找到久违的亲熟感。实际上,“靠具体的形来说话”只是王沂东绘画之表,在写实的画面里,蕴藏着很深邃的抽象感。这种抽象,糅和中西两个古典传统之后,具有更深刻的品质。
“实力”:中国写实画派的引领者
王沂东古典技术和中国题材,受到众多艺术收藏者喜爱。1986年,哈弗纳来中央美院,执意购买其刚撤展的一张小幅人体,王沂东却因“卖画很耻辱”而回绝。正是哈弗纳的青睐,他获得了费用资助和奥克拉哈马州立大学的邀请函,和王怀庆、艾轩一起,赴美国访学和考察。
1987年,王沂东参加了哈弗纳在纽约哈默画廊组织的“中国当代油画大展”、加里弗尼亚Santa Ana市的“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家作品展”,其作品使西方收藏者吃惊于“最传统的西方绘画技法,在中国能被掌握到如此高的程度”。同年9月,王沂东在美国哈夫纳画廊举办个展时,其写实主义画风得到更过的赞誉,“合众国际社”对其《酱豆腐》评论说:“写实主义大师王沂东画的这一只碟子,逼真的好像能从桌子上拿起来一样”。王沂东由此体会:西方丢掉了太多的传统,所以感到写实作品的可贵。面对写实主义画风在国内同样被冷落,他认为,写实主义的生命力永远不可能终结。
王沂东不仅获得西方艺术评论家的青睐,且以不菲的价格在国内油画市场捷足先登。1994年其《春风》在中国嘉德成交价11万元,1998年《新娘》在香港佳士得成交价69.7万元。继2004年其《山喜鹊》在北京翰海以93.5万元成交后,王沂东成为油画市场多次高价纪录的改写者。2005年,他是中国写实画派在拍卖市场崛起的标志,与靳尚谊、忻东旺、艾轩、陈丹青等写实画家一起,屡现价格高潮,其《沂蒙娃》在中国嘉德春拍以132万元成交,新作《深山里的太阳》年底在中国嘉德以506万元成交。2006年,除新作《我心中的远方》在北京翰海以671万元成交外,《新娘》、《醉新郎》、《初雪》等18件作品,成交价超过百万元。2007年,王沂东作品价格继续飙升,除5月底《纯真年代》在北京保利以935万元创出新高外,8月已有《沂河水》、《新娘》、《家书》等11件,成交价超过百万元。
经营者认为,写实油画价格的激增,因为符合中国大多数观众的审美情趣,“更容易看得懂”。王沂东则认为,这不仅是写实作品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还在于“下很大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实力。王沂东所称的“实力”,既包括画家的经历、情感、思想,也包括复杂的技术含量、严谨的造型手段。2004年10月,王沂东和艾轩、杨飞云等成立了实力派油画家联盟“北京写实画派”,其立意是建立正常的美术标准和基础。《纯真年代》、《山喜雀》、《冬天里的阳光》三幅作品,随即在“北京写实画派第一届油画年展”上隆重登场。2005年,陈逸飞等人的加盟,“北京写实画派”扩展为“中国写实画派”,在2006年举办的两届“中国写实画派年展”上,王沂东的《深山里的太阳》、《唢呐闹春》、《心愿》、《沂河边上》、《我心中的远方》等,大放异彩。
在中国写实油画群体凝聚力和震撼力不断扩大的同时,王沂东的吸引力一路“水涨船高”,应该没有太多悬念。
作者:刘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