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近日,陕西美协主席、著名中国画人物画家王西京的巨幅山水画《黄河,母亲河》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落成。站在这幅作品面前,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为它的宏大气势所吸引:黄河之水浩浩荡荡不可阻挡,恰似由天而降奔向东方。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并不只是一幅关于黄河的一般的山水画或风景画,画面中通过具体的形象所营造的恢弘的历史空间,使之具有了丰富的意味,并以其所揭示的深刻的历史内涵和在学术的层面所进行的新的探索而引人瞩目。
中华民族的历时性写真
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它穿越黄土高原和黄淮平原,绵延数千公里,由高原直下,蜿蜒东去,最终注入渤海而通汇于世界。在数千年的咆哮与静默中,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因而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这里,展开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从蓝田人到北京人再到山顶洞人,从仰韶文化到马家窑文化再到龙山文化,中华民族从起源走向最初文化的构建。从夸父追日到女娲补天再到嫦娥奔月,展现出中华民族对未来的向往与不懈的追求。从伏羲氏依河图洛书而创八卦到仓颉仰观天象俯察万物而创造鸟书再到《周易》的诞生,中华文明具备了自己的个性,并由此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历程。
如何在一幅风景画中展现中华民族丰富而灿烂的历史,并非一件易事。我们从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中可以看到,此作的构思可谓精心而巧妙。作品以三段式的结构首先诠释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浪漫主义情怀。我们从整个构图中可以看到,高耸的黄土高坡顶天立地,黄河之水接碧连天。远处留出的天际线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远方。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犹如脱缰的骏马倾泻而下,好似由天而降。第二段诠释了“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英雄主义精神。翻腾不息的黄河之水滚滚向前,一切礁石险滩都无法阻挡其前进的步伐,那种勇往直前的气势不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精神的体现吗?画面由此进入第三段,即诠释了“今来古往无终极”的象征主义意念。作品的最后一段表现了黄河之水由四面八方汇聚之后而形成咆哮之势,这既是自然景观的真实再现,又象征着中华民族无始无终、无限绵延的意念。
历史上曾出现过众多描绘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优秀艺术品,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建构起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和骄傲。但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却第一次以风景画的方式从整体上做出了自己的阐释,其主题就像元代文学家许有壬在《水龙吟·过黄河》中所言:“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至今只有中华文明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焕发出新的光辉,这也就像是印证许有壬对黄河的感触那样,中华文明“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正是以其历时性的叙述方式对这一主题做了深刻而形象的阐释。我们由此可以认为,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并非是一般的山水画或风景画,而是一种灌注了浓郁的历史意识和现实情感的绘画样式,这种样式,我们不妨称之为“历史风景”。
构建中国式的历史风景
作为一位著名的中国画的人物画家,王西京大胆地切入了风景画的创作,这不仅表明了他的综合的艺术素养,而且还体现出他在艺术上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风景画概念的绘画创作在中国自近代以来在西方观念下建立起来之后,一直是一个缺少学术性的绘画领域。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人们对风景的认识与对中国画中的“山水”的概念完全不同。在中国画中,山水画是画家悟禅体道的一种重要方式,即画家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不仅可以亲近大自然,而且还可以从中感悟自然与人生,了解宇宙的气象,并最终与其人生理想联系起来,体现了画家的人格与精神。然而,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西方风景画却把自然置于与人对立的位置上,作为人观察和研究(甚至是征服)的对象,由此形成主客之间的关系。这种理念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风景画的思想和绘画关系的支撑。因而,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风景画也只能是作为一种习作的方式反映自然。
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改变。1959年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作《江山如此多娇》,由此开创了中国的历史风景。历史风景也可以视为历史画的一个分支。在西方,它是通过法国画家普桑而走向成熟的。但是我们注意到,从一开始,中国的历史风景就与西方拉开了距离。和傅抱石和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一样,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在叙事模式上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首先,它采取了游动式的观看方式。作品从左至右以边走边看或边看边走的方式呈现,这种游动式的观看方式正是中国传统中的“游观”理念,它与西方的固定点观看完全不同,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它采取了综合的叙述方式。和《江山如此多娇》一样,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并不是黄河某一场景的写生,而是表现了他心中的“黄河”——它已不再是一幅一般的风景画,而是将他对“黄河”的认知、对中国历史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以及他对现实的把握,都融汇于作品之中,从而构成一种史诗般的叙事。第三,它采取了表现性的表达方式。尽管王西京在《黄河,母亲河》中使用了丙烯材料,但其意念却是写意的。此作远观大气磅礴,令人身临其境,近看挥写飘逸,通透而灵动,将中国画写意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我们仍重视历史画的今天,历史风景不仅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还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空间。无疑,王西京的作品《黄河,母亲河》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具有叙事性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言志”的功能。特别是在古代中国,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所决定,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更体现在其对艺术家个人情感和现实感悟的表达方面,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言志”倾向。我们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到,无论是王维的《鹿柴》还是陶渊明的《饮酒》,无论是李白的《将进酒》还是王昌龄的《从军行》,也无论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是曹操的《观沧海》,它们无不是诗人言志的表征。同样地,中国诗画同源的传统也使得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情感与感悟,并以此作为自己“言志”的重要手段。
然而,“言志”并非仅仅是自我表现,还需与画家所生活的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每一位艺术家都是时代的产物,只有融入时代之中才能显示出其价值。毫无疑问,王西京就是这样一位对时代富有敏感的艺术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言志”的性质,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和时代精神的感悟。可以说,巨幅山水画《黄河,母亲河》是王西京以艺言志的一个集大成。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一个民族也缔造了一种文明,它就像黄河之水一样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奔腾不息,这种自立自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正是我们今天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磨砺和探寻,今天的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屹立于世界的面前,并将为世界文明做出新的贡献。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融汇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今天,展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时代风貌。可以认为,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将以其对我们这个时代纪念碑式的全景写照而载入中国当代美术的史册。
王西京是一位人物、山水、花鸟全能的画家,特别是在人物画方面,他将西方的素描与传统的线描相结合,使之作品在浑厚中透出灵动,这也使他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长安画派而具有了徐悲鸿早年的风韵。但他的眼光并不仅仅在人物画,而是意在通过人物、山水、花鸟的综合表达而建构自己的审美疆域。他为人民大会堂所作《黄河,母亲河》可以视为他的这种努力的一部分。他在此不仅表明了他的审美观和艺术观,也表明了他的历史观。可以说,此作为王西京的艺术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空间。
作者:高天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