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78年,滕文金的一批动物木雕初次崭露头角。那时艺坛刚从浩劫中复苏,饱含艺术生命力的一百多件作品,天趣人工,合而为一,犹如久旱之隐伏雷声,使人雀跃欢喜。
雕塑家滕文金1937年生于山东掖县。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六年学程,得以集中精力专攻雕塑,加上他的勤奋、钻研,较好地掌握了雕塑基本功,发展了他的艺术才能。作为一个雕塑家,基本功只能说是日后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基础,并不就是艺术造诣的全部。艺术成就的高低,还有待不断扩充生活阅历,丰富艺术修养,练达精湛的技巧。没有这后来的全面努力,缺乏把这种努力付诸于创作实践的恒心,无论怎样好的基本功,怎样高的才华,怕也难以成功。滕文金大约从1973年开始,闯入当时的“禁区”。动物木雕小型、简便,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在他整个创作活动中,一开始就带有把雕塑家的全面努力付诸实践的特殊意义。
滕艾金生长在农村。少时会干各种农活。13岁到北京学铸工,后来在首都钢铁公司当工人。农村、钢厂造就了他的体魄和顽强的实干精神,也孕育了他的才华。从他学生时代的架上雕塑作品直到毕业作品“二七纪念碑”设计,无不适露出他长于工人题材的天然素质和驾驭巨大塑形,结体的非凡能力。在广东工艺美术研究所六年,33岁的青年雕塑家进入广州雕塑工作室。正是进一步实践、提高、有用武之地的大好时机,却遭到历史性的迷误。他并不消沉,也不甘沉默,终于拿起刀斧和木料,找到独自探索的新形式,付出他全部业余时间和假日,付出他全部热情、精力和才思。在新的历史时期,他的这种探索,得到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获得专家和群众、国内和国外一致好评。
动物题材的小型雕塑,类似音乐中的轻音乐,如何轻松而不轻浮,寓审美特质于娱乐性之中,这其间就见出土木的高低。雕塑家滕文金在创作中深入动物世界,积累了几大本动物写生稿,他对种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个性特征了如指掌;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充分重视了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经验,融入了我国当代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趣味爱好以至思想情操。艺术家的心,经由动物世界走向现实生活,与人民的心相通。于是以民族气派为中轴,大胆探索,这是滕文金动物木雕“力”之所在,“美”之所在,“魂”之所在。
从艺术之于生活的关系;认识生活、提炼生活的角度,“以大观小、小中见大”是中国古典画论中极为精辟的见解,滕文金尝试运用这个规律认识生活,以大观小;表现生活,小中见大,以立足于大宇宙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动物,又通过动物个体去反映一个越出于动物世界之外的大千世界。“宏观”与“微观”的对立统一,“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独特审美价值。
犀牛、熊猫、金钱豹、长颈鹿、马来熊、人象家族……等等,这些生活在大自然、大宇宙间的野生动物,性格迥异、情态各殊。作为一种案上雕刻,小体积、小团块而显出一种厚重感、一种大气势,显示内在的活力和精神,从审美观照中,使欣赏者补充想象,仿佛看到人,看到人的不同面貌,不同情感操守,不同涵养气质。这种拟人化而不流于表面化,是对动物本身性格、习性特殊点准确把握的结果,也是艺术家以大观小、个人心灵外化的结果。题为《日出》的豹,乍一看,那似在探寻道路的神情很不平常。原来喜爱光亮,是野生动物的习性,这个习性常被有经验的猎手利用,点起篝火,诱而捕之。雕塑家敏感地抓住豹喜爱光亮而不自知危险这一特殊点,和日出联系起来,强调地、夸张地刻划那倚崖直立、专注探索的神情。由于那神情绝不寻常.统一于整体造型,就流露出某种悲壮意味。我不深知作品构思的起因,但可以肯定地说,其中包含着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情实感、动心的审美体验以及对时代历史的深入思考。
从抒情、写意、塑形、取势的角度,齐白石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也是民族审美好尚在理论上简而明的概括。滕文金有很强的写实能力,但他不满足于写实,他的木雕,在“似与不似之间”作着有意识的、奋力的求索。从他较为成熟的作品可以看出,“似与不似之间”的把握,有很多学问,内涵复杂、丰富,包含许多主,客观因素、偶然和必然因素的融合。材料形质、色泽、横纹,竖断面的巧妙判断和利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诸种复杂因素的关系中,雕塑家滕文金的探索,已涉及形似和神似、具象和抽象、生理和心理素质、自然美和社会美四个主要方面对立因素的统一。
《梦食》的卧猪,在侧卧的整块形体上,略事斫披雕刻,显出前蹄松弛、入睡酣梦,而馋嘴上噘的意态,形、神精微的把握,奇趣横生,比起正在贪吃的肥头大耳的猪等一般化构思更胜一筹。这虽是雕刻家用以自诫的小品,却显示了艺术的巧思。和《梦食》相对应,《饮露》的赤角羚,体型神态轻盈,它包含着艺术家对一种内在精神情操之美的倾慕。作者不把捕捉羚羊饮露的特定情绪和瞬间动态作为目的,而是借助这情绪、动态寄托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联想,隐喻着深沉的自勉:对待艺术劳动,长啜甘露、长饮山泉,点点滴滴细心寻求,朝朝暮暮渴饮舐尝。此外,题为《大象家族》的象群,题为《母爱》的母子猴、母子马,母子鹿,题为《蜜月》的熊猫,同是表现母爱和情爰,其中有诙谐曲,也有咏叹调,达到意在象外、弦外之音的境界。
就雕塑艺术的形式美感、雕塑感来说,罗丹宣称“我不是雕刻家,而是几何学家”,他把形、线、体积在雕塑艺术中的特殊作用强调地说到家了。滕文金从学生时代就熟读罗丹艺术论,迷醉于雕塑感的探索。他以为“雕塑感”是雕塑艺术的基本词汇,“雕塑感”之于雕塑家就像造词、练字、韵脚之于诗人。60年代初,他曾利用假期专门研究中国古代雕刻和西方雕刻,相互对照比较。为积累有关“雕塑感”的第一手资料.他曾刻苦临摹古希腊的《酒神》、《掷铁饼者》、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曾独自到山西双林寺,带干粮、睡庙堂,一气临摹了七个明代菩萨、罗汉头像。大发现《掷铁饼者》朝外的面部长而阔,内转的面部短儿窄小,充分显出运动感。双林寺的菩萨和龙门、麦积山、大足的菩萨头部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共性,例如耳朵不仅又大又长,还一个劲儿往后挪,在同等尺度里,显得扩大了体积,加深了空间。70年代,他临摹黄宾虹山水画,发现画中的山大多是歪的,如同著名的维纳斯雕像分明在有意破坏着轴线的平衡,老画家黄宾虹的山水是在有意追求着某些不平衡吧。其中道理相通:显出静态中的动势,加强形势美感。腾文金心怀火样的热情去大胆求索,每有发现,就激动不已,敦促自己在艺术创造中去学会运用形、线、体积的“几何学”。
结合多种动物不同意态、情趣,不同个性和特定情境下的生命力,腾文金在木雕中尝试多方面运用雕塑感的规律。为强调也牛、犀牛笨拙的力,他利用粗重厚实的线,使体积尽量扩展、深度尽量延长。要表现长颈鹿,羚羊的优雅、惬意和愉悦,他利用轻柔、纤细、委婉的线,显示宁静、安详的韵律美。《箭威》,以紧张而有起伏、有弹力的弧形线传达受伤的豹回首狂啸的最后一瞬;《雄狮》,则用一条大的斜线,从视觉上夸大体积和运动感,使它表现出作者希求的“永远奋进”之势。
雕塑家腾文金在长期勤奋的实践中,已经使自己的手和刀斧劈斫自如,能适应多种材料的质地和特性。材料的选取,在在雕塑艺术中比起别的造型艺术其实应当更自由、更多种多样。他不满足于我国当代雕塑材料运用上的单一化,在木质材料中,他使用红木、花梨木、白果木、檀香木等等,尽量求其广泛多样,发挥木质材料的塑造力。但更困难的是如何唤起材料中沉睡着的艺术生命。有时一块木料拈在手里,端详揣摩达两年之久;一旦腹稿成熟,难扣解开,则刀斧齐至、一气呵成。天去人工、似与不似之妙全在其中了。
“春华瑰丽亦扬其芬,秋实盈衍亦蕴其珍。”这是腾文金特别喜爱的诗句。伟大诗人歌德诗句,对于求索于“悠悠天宇、恢恢地轮”之间的青年雕塑家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美妙境界的诱惑。铸工出身而造型基础扎实、勇于探索的腾文金,发挥“后劲儿”的黄金季节还在未来。熔铸本领用于雕塑,当大有可为。雕塑家腾文金必将以更瑰丽的春华、更丰盈的秋实献给人民。
作者:孙美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