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作为“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绘画依形绘形,力求逼真,中国绘画则提倡“气韵”、“神韵”,强调创作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多元融合的关系。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诗句:“会心山水真如画,巧手丹青画似真”,从一个方面道出了个中奥秘。自然是有生命的,如想画出形神兼备的艺术佳作,画家不仅要把自然景物作为自己的创作摹本,更要赋予这个摹本以生命,不断修炼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能力。
三十年多来,杨家永的画风虽然改变了不少,但是有一样东西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扑面而来的宁静的感受和越来越大气的感觉。以我对他的了解,我觉得这种感受和感觉中至少包含有这样两层境界的提升。
第一、取法自然的化育能力。
取法自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创造的过程,萨特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之中”。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绘画之所以是一种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而意象世界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灵的化育过程。
从杨家永画面构图元素上看,他经常采用托物寄意的表现手法,江南民居的白墙灰瓦、翘角飞檐、小桥流水等等典型中华文化元素在他的画作中反复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缘事缘情而发的艺术表白。家永的性格带有强烈的双面性,一方面梗直、豪爽,而另一方面又沉静、多情。他在江南有过长期游历的经历,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生活的平静外表下,人们看不见他丰富的艺术情感在孕育、奔腾、蓄势待发,曾经有过的大悲、大喜、大苦、大乐均被江南的灵秀妩媚、多姿多彩所征服,经过他内心的整合梳理最终定位“宁静”的意象世界上,成为一种诗意的存在。这种诗意的存在,既是江南山水原本具有的文化属性、精神品格,更是画家自己精神世界中的理想境界、审美追求。他山风景和胸中意象在这个层面上合而为一,因此,画作中笔之迹、墨之韵、水之气、心之意无不显得妙趣天成,构成了圆融博大的宏伟意象。
第二、气象浑成的中和之美。
绘画是一种静态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又不仅仅只是静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特别看重动态的美感,所谓“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初看起来静和动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其中正体现了中国画中所蕴涵的深厚哲学意味,也表现出国画家们对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宇宙关系的体悟能力。
杨家永的画取材看似平淡,不过他自己倒是很钟情于这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并力求透过这种外表的不张扬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张力。他的表现日常景致的画特别耐读,特别有意味,常常能使人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这种久违的感觉,实际上是画家面对这个日益变动、文化越来越多元的现实世界时,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不断追问、探求、发现,并力图展现其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意识的尝试。
最近看到他的一批新作,大都是山川树木,很有渐江和尚画作的一些意境。静穆、朴实、恬洁。我曾经问过他,是否也比较钟情于渐江的清灵之气?他的回答是,因为一直比较喜欢渐江的画,也仔细揣摩过渐江的画法,但是,因为毕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了,创作的出发点不同,作品的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
其实,在杨家永的艺术观中是比较重视“仁”的价值观的,他总是力求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这种感悟转化成能够和他者产生共鸣的艺术形态。作为中国人文精神的本源,“仁”的内涵和外延是十分丰厚的,在家永的画作中,“仁”的体现突出在两个字上――“和”与“乐”。一方面,画家面对创作时,表现出浑然温和、其乐融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于无形之中又会对观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善的引导;表现于画作中,则是天地阳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实际上是他把绘画作为一种修行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修为过程。因此,他的画作,苍润、清淡、幽雅、天真,作品的调子也比较明朗,很有从容不迫的艺术风范。
杨家永从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毕业已经有近三十个年头了,转眼之间已经进入不惑之年。一段时间埋头做好一件事情是家永的性格也是他的聪明之处,他常说画画是一辈子的事情,要等得起,吾生有涯而艺无涯。平时很少听家永议论过别人的是非,也很少去争什么奖项,尽管他平时的工作很忙,在各种展览会上常常能看到他风风火火的身影,今年来尤其是投身国际美术双年展的工作,占用了他大量的创作时间。但是一旦面对创作,他自然就能够回归到从容淡定的生活状态上来,焚香、静坐、凝神、遐思……绘画对于他来说,也许只是一种用来调节外表我和内心我,寻求人与自然的、人与社会的、感性与理性交融一体境界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艺术状态吧。
作者:林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