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明晨,天使将我们唤醒——尹默和他的不会消逝的风景(一)

  品读尹默的画,最好是在夜间,在有着如水月色的时刻。

  当你一个人面对尹默的画作,相约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是曾经遥远却被水彩拉近的无声风景,久居都市的灵魂,应该能寻回天籁的宁静。

  这是一片没有人迹的世界,萧瑟的树木、冰封的河流、结冻的雪山是支撑这个画面的主要风景,在一个不突出却又无法不让人注意的角落里,几只狼面对西方遥远的苍穹,是在眺望,在诉说,还是在祈祷着什么?它们站在这不能被人联想到的一角,是几百年还是几千年,或许在没有纪元的时代就已经祖祖辈辈生存在此?没有人知道。终于,这《被遗忘的角落》,及其大自然中许多被人类忽略的生命,以其原始的本初的生态意境,被一个人摄人眼底并定格在画卷上,这个人就是——尹默。

  在艺术领域,在浮躁而喧哗的今天,探究技巧的人很多,探究时尚潮流的人也很多;惟避开人群,不刻意拘泥细节技巧,留意不为人知的冷落角落的人少。尹默就是这样一位擅于关注原生态、发掘寂寞角落的画师,这在其作品中已坦诚地表现给我们。如果说,自然是万物之母,那么世间万物便都是她的孩子。静观尹默画作,思想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游走于其中的境界,轾松地抛弃身为人者的种种负累,随画者的心灵走向,进入到自然万物天人合一的本真世界。

  首先是山水与自然。尹默笔下的许多山和水,是在同一水平线上呈现给观赏者的,它们与大自然交流的姿势是平等的。无数山峰组成《崛起》的画面,它们组合有远有近,色调有明有暗,笔法有刚有柔,惟独没有明显的主峰次峰之分。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母亲在造化它们的那个年代,当然一定没有想过厚此薄彼,她赋予所有儿女的爱是公平的。尹默在甘肃上空的飞机上发现它们并为之一振,似乎悟感到大自然的宽厚和博爱,觉察到了造物主的这种精神,基于与这种精神的默契,尹默抓住这一瞬间,让这些山峰兄弟姊妹般手拉手肩并肩平卧于大地之上,共享母亲的怀抱,将触角一样的小小峰顶直指蓝天。尹默呈现给我们的这片山,已彻底脱离了雄奇、伟岸和遥不可及的外壳,被赋予了人文的柔弱和渴望,它们像一群等待发现和成长的婴孩。它们本是无言的,可它们却是有形的,谁来聆听它们?一群本已习惯冷漠和孤独的山峦,亘古以来被定位在须仰视才见的角度,今天却在画家的笔下还原出亟需爱抚和滋养的性情,归还给它们一个可以无限崛起的空间,归还给人类又一个可以亲近的对象。不能忽视的还有这里的水——不是大江大河,也不是环山的绵绵溪水,而是与这无数山峰同在的两汪水,也许事实上它们确实也很大,但在这里被画家艺术化了的它们小得很,虽然仅两处,却不甘寂寞地蔚蓝着,发光在山与山之间,这也是另一种“崛起”吧!《崛起》的出现,除了有画家所在的特殊角度的客观原因外,恐怕还有另外一个内因关键,那就是有天地在我胸的心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不仅用眼看,而是用心俯瞰并搜索每一片角落中的核心。

  其次是动植物与自然。尹默是一位既重历史又不排斥浪漫的画家。当你的目光徜徉在月下悠长、悠长的乡村小路,一棵千年古树,谜一样的树冠展开巨伞遮住米黄色的月亮和你的视线,只将树下一角盛夏的潭水留给你,留给你……这时的你,可以成为《月亮湾的传说》这些画面中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可以从一只小小的红狐狸开始或结束,它是这幅画中所占面积最小的角色,就站在《月亮湾的传说》的最角落,也是最神秘的所在。据尹默介绍,这幅画的完成是基于愈去愈远的老祖母们讲述的故事,都说狐是有灵性的精灵,它在中国的传说是自然与人相交相融的缔结者,关于它,总是会伴随一些和谐动人的故事,这是国人世代美好的想往,同时也是全人类与大自然相依相存的典型象征之一。《论语>有言:“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说的是孔子评价《韶》乐时说“形式优美,内容也很好”,

  由此我们可以相信,一部作品,不管是乐曲也好,画作也罢,其形式和内容只有达到高度统一,能给人以感官与性情的愉悦,才能称其为大美。而从尹默的画中,可以看出,尹默在对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大自然的缜密思考中,在作画时采用了巧妙的象征艺术,且借助象征性彰显了一种特殊魅力,使作品在把握“重意象造境”的中国艺术精神的同时,又朝向现代重语境的暗示的大文化时空跃进,更加臻于完美。关于尹默画中的动植物与自然,不得不说的是他的花鸟画,其中《香远溢清》-幅中,荷花的躯干冲破了传统的笔直,摇曳如杨柳般,顺清风起舞,成了一枝“活”的水中仙子,举手投足间似要与欢快的鱼儿同游水中,其形态、风姿不知要比坚挺固守的令人怜爱多少倍。也许,这种能与水与风自如起舞的荷,正是画家内心世界的一种自我表露。老子在《道德经》中率先提出过:“大道无形。”朴真的投入和热爱的方式是没有一定之规的,当一个人对世间花鸟虫鱼热爱到极致,世间万物便没有了不美的形象。尹默笔下的荷,恰如有一缕看不见的芬芳冲出笔墨的束缚,袅袅扑鼻,那是画家宽广的心野里无数千姿百态酌荷香,不是开放在水里,而是开放在人对自然的热爱里。

  最后是人与自然。不管是花鸟画还是水墨画,观尹默的作品,人是其中很少的角色,但一旦是介入了人的,便凸显了许多人伦的律动。《天伦之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画面中,茫茫的大草原占了极大的比重,一汪碧水坐落在右下角,比碧水还渺小的,是水中的两个裸身沐水的成年人。人在里面占得比重真的很小,但足能看出,是一男一女,是这片蓝天绿地间惟一的两个人,在这没被当代文明玷染的原始处女地上,被回归成天地间的一部分,恣肆展现着大自然一样的原生态性情。而那草地,缓缓起伏的坡度:星星点点的风中野花,又恰似随风动之声、水流之声、人伦之声错落流淌。问尹默先生,果然,这幅画是他随着一种音律的节拍所作,当时他在甘肃写生时正遇到我国著名指挥家郑晓瑛先生,并欣赏了她指挥的音乐会,耳之所及的是美妙的乐音,目之所及的是郑晓瑛的指挥棒挥洒自如高低错落的节拍,心为之感染,很快,便完成了像音乐一样浑然一体的柔缓的山的线条。这种视觉、听觉之感官与心灵的惟美统一,恐怕只有在远离尘世的境地才能触及,于是有了在斯山、斯水中沐于天籁的《天伦之乐》。

  另一幅代表作《梦幻》,更是将人性之光烘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大西北的群山一个小小的山坳里,一个牧羊老汉,和他的羊群生活了一辈子,突然来了一个人问他为什么不成个家,他回答说穷,这地方穷,这地方的人穷,穷了一辈子,孤单了一辈子。这个人同情他,多希望大西北敦煌石窟里的仙人能帮这个放羊的穷老汉娶个媳妇,哪怕是梦中让他品味一下爱情的滋味!于是这个人专门画了一幅画。这个人就是尹默,他画笔下的《梦幻》里,老汉已经睡着了,睡得很香甜,旁边围着他的羊,上空就是这些山附近敦煌石窟里的大大小小的仙人们,在为他举行金壁辉煌隆重的婚礼。整个画面的基色调是中国传统的带有童话传说特性的颜色——黄色,大胆地采用了光线、勾勒组合等艺术技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情感与现实、人物碰撞所产生的想像与灵感的具体需要,展现了天、人、地融为一体的神话般的愿望。我个人看来,这幅画没有太复杂太高深的涵义,用老百姓的话说,不过是“做梦娶媳妇”的俗事,但画家能把这类极边缘的弱势人群安置于天光梦境之中,说明是真正把心放在了生活的深处。对于艺术家来说,在体现尊重生活的标志行为中,谁能说这不是大俗大雅相辅相成的组合呢?

  当你走进尹默与他的色彩世界,就会了解其作品中充盈的自然本性,看到他豪爽外貌下对万物深切细致的关注。不管你的目光停留于尹驮画中哪一个角色,你都会很容易地被感染,被牵引,被融于那份悲天悯人的纯粹的情怀,感受来自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无形魅力。

  如果今晚,你能拿出一个晚上欣赏尹默的匮中的树、山、狐……那么从明天开始的每一个清晨,你就会在天使叩响窗棂的清音中醒来——那可能是一缕阳光、一阵清风,亦或一声鸟鸣……

作者:若水不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