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 我没有移居到云南。
我每天早晨7点半起床吃早餐,8点开始与3个助手一起工作,主要是漆器漆画的制作。11点半食堂吃饭,午休后大约2点半,开始泡茶。我认为泡茶是一种享受。大多来访的朋友都会把时间定在下午3点左右,这样,就能一起享受申时茶。期间,助手们继续工作。有刷漆、描绘、打磨等工序,我也适当参与。晚餐后,与学生们一起在园区或后山散步,然后回工作室开始看电脑、回邮件,有时会用投影仪来分享经典影片,或给短期培训的学生做讲座。晚上约11点半准备休息。睡前看看书或微信浅阅读。我的一天基本上是这样。
周末常跟年轻人一起嗨一下,比如开车去看民俗风情或各种寺院、壁画,到海边吃海鲜,上山吃野味,然后喝茶直到下半夜,这样第二天就有理由睡懒觉了。
2、 小时候大约在小学一年级,和我最亲的奶奶去世了。家里请人给棺材上红漆,有很浓的桐油味道(现在才知道桐油加多了漆层可以厚刷,色彩更鲜艳,但慢干,所以要7天刷一道漆),并描上金色的图案,很精致。后来听爸爸说,这在当时算很牛的人家才可以有这样的排场。这件事这并不是影响我现在职业的关键,只是那大红漆上的金色描绘印象深刻。
3、 我是从小受哥哥的熏陶开始喜欢绘画。哥哥比我年长许多,家里总有一拨一拨画画的朋友来来往往。他们也常在我家画素描、油画、图案,我就在边上玩着看着。哥哥现在是省艺校老师。
1984年我考入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经严格筛选,分到当时专业最强的装饰绘画班学习漆画。此前并不知道什么是漆画,也不像学校里大多工艺美术系统职工子弟那样对漆画有着深深的向往,他们都羡慕分到漆画班的同学,我则是听从安排努力学习,专业和文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女生专业好的极少。
第一年是学习漆艺各种辅助材料的制作,比如色脑研磨、色漆调制、铝粉和漆粉制作等等。这些程序使我对大漆这种特殊的材质有了比较系统和客观的了解。第二学期开始制作小漆画20x20(cm)。到四年级毕业时,独立创作并制作完成60x60(cm)的漆画。但学校的学习还是很粗浅,属于懵懂,毕业后不断寻找相关文献自学、尝试各种实践、不断总结才是真正的入门。
4、 对于漆艺,我认为大漆是高贵的、奢侈的、魅力无穷的一种特殊材料。它纯天然的特性决定了它与大自然、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神秘而微妙的。近三十年的朝夕相伴,我怀着对大自然的膜拜,对大漆的敬畏,从了解到顺从到驾驭,整个过程就是一种完美的互动,一种自我的修行。
而大漆工艺,需要有耐心并全身心投入研究。首先要对大漆各种特性全方位了解,历经长时间的实践和训练,方能与漆交流。我认为学习漆艺三年是入门,六年方可出师。在不断试验、实践中,许多意外的惊喜让我深深迷恋,无数新的工艺技法在实践中产生。我渐渐有一种跟漆在嬉戏的感觉。辛苦并快乐着。
用娴熟的工艺技法为艺术创作服务,这才是最完美的结果。
5、 做大漆的经历里,记忆犹新的几件事:
记得第一次大漆过敏,那是1986年的夏天。有一天在刷完漆画之后,还剩些绿色漆,就顺手刷了一下自己的桌子,只刷很隐秘的一个角落,因为如果被老师发现要挨K的(浪费漆)。可是到晚自习自己就忘了这事。待第二天早晨醒来发现睁不开眼,拿镜子一看,脸肿的像猪头,才知道大漆过敏了。到处找源头,才发现手肘处沾有绿漆。无奈,便让舍友找班上男生速去学校后山摘橄榄叶,煮汁反复熏洗(老师给的秘方),待肿稍消才敢去教室,引同学笑话。那时年轻加上体质好,过敏也没觉得有多难受,很快就过去了,现在已经有抗体基本不过敏了。
在学校初学漆画的课堂里,打磨是最开心也是最麻烦的事了。开心是因为打磨能渐渐磨出之前预埋的很多效果,比如贴好的蛋壳、螺钿镶嵌、彩色漆粉等等,讨厌的是不知何时才算磨完。当时没有经验,老师说几号砂纸开始磨,也不懂换砂纸(应该越换越细,才能消除砂痕)。总是在水池边磨了好半天,兴致勃勃地抱着画板去教室问老师:老师看看,行了吗?不行,继续磨!再问:行了吗?不行,继续!很多同学都这样被老师泼冷水好郁闷,哈哈。现在就不会啦,整个打磨过程尽在掌控之中)
还有就是贴银粉的工艺程序特别有意思。在老师指导下调好的金地漆经干性试验被标注8小时(各种漆干的时间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也就是刷漆入荫后的8小时才能达到半干又有极强的粘性,这时撒上银粉效果特别好。过了这个时间点银粉可能就会贴不上(粘稠性不够了)。我就计算好时间,上午8点上漆下午4点贴粉,整个过程完美无瑕。有的同学没认真听课,下午4点上漆,得晚上12点贴粉,那时学校熄灯了呀,还不小心睡过头,被老师骂死了。漆艺制作最忌讳返工,浪费时间和材料,这两样都是很宝贵的呀。后来2007年我在厦门工艺美院进修时也有初学者(高校老师初次学漆)遇到类似情况,我已经能够帮助解决问题啦。
而在那一次的高研班学习中,我创作的《漆语》获第二届全国漆画展金奖,作品被许多书籍、刊物发表、转载。此后,在各种国家级展事中,我的平面立体作品都获得诸多奖项,并被许多国家专业机构收藏。在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后,2012年我的国漆坊被福建省政府评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第一次领到省级政府给予的资助。现在仙游县政府和红木家具协会也开始重视这门特种工艺的传承,为我提供各种条件的资助。2013年我很荣幸被评为福建省首批“漆艺大师”。这些成绩我原先根本没有去想,只是认真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回归一门急需传承的艺术专业。
6、做大漆的过程很繁琐,而且做不同的器物程序都不一样。
就拿做漆画来说吧,首先要将事先设计好的图稿用红色复写纸拓印(勾线)在已经制作好的亚光黑色漆板上(这里省略漆板制作过程,同样需要几十道工序),揭开画稿,以棉花沾铝粉轻擦画板,有红色复写胶的勾线部分被沾上铝粉显现白色。将画板冲洗,洗去多余的铝粉晾干。
每一幅漆画作品都要事先设计好制作程序,而每个人设计的技法和程序都会不同。所以,学生在初次作画时最好只请教自己的指导老师,让其完全指导到画作结束。有的学生到处咨询,就出现张三李四说法不一,最后不知听谁的,或者把画做得不伦不类。
拷贝完画稿之后,就要根据技法程序开始制作,有蛋壳或螺钿镶嵌的应该先用“红锦”(或称红紧)原漆粘贴,或撒漆粉,做第一次打底堆高的肌理,然后入荫。大漆需要在气温26——29摄氏度之间,湿度在70——80%之间结膜好且干得比较快。一般的漆一天干一遍;黑漆、红锦、透明最快4小时可干,若赶工期,可以一天刷3遍漆,但未完全干透不能打磨,只可重复刷漆;黄标、银朱等特质漆则需要7天干一遍。
荫干后要重复几遍(看具体漆层高度)刷漆保护已镶嵌好的材料,并同时进行其他区域的刷漆或肌理铺垫。每一次都要入荫,再次刷漆之前要稍微打磨。
根据设计好的制作程序执行完毕后,开始整体水磨,一般从800#水砂开始,适当的时候换更细的砂纸(800#——1000#——1200#——1500#——2000#),有时需要局部补漆后再磨(看具体效果而论)。若是做器具(比如手镯、器皿)则需要打磨到5000#砂纸。
最后是推光程序:在画面上均匀涂抹一层植物油(花生油或其他食用植物油),将过滤后的细瓦灰洒在画面上,以手掌多肉之处反复摩擦至发热。用羊毛软刷扫去瓦灰,画面锃亮。此时可以看出哪里有残留砂痕,需要再次打磨消痕、再推光。然后再用精细面粉或珍珠粉替代细瓦灰再次推光。有的漆器在几次推光中需要穿插楷青工艺,就是用上等生漆(福州称提庄)调松节油以打圈的手势将漆擦于漆面,再用干净棉团轻轻擦擦去多余漆,入荫,干后再次推光。可反复多次直到效果满意。这是填充细微漆孔的方法之一。
7、 怎样能不断打磨技艺呢?
自从84年入校学习到现在近三十年了,我仍坚持漆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只有真正与大漆朝夕相处,时时刻刻实践、总结,才能与漆交流并碰撞出火花。有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刷这么多道漆?几道漆才是标准?我的回答是:没有标准,10道漆也可以结束,50道漆也算完成,但其温柔的质感和色彩表现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看你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而我工作室出品的漆器,一定是真漆,并且力求完美。
技艺的提升需要大量时间动手实践,需要无数经验总结和沉淀,更需要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8、 灵感是怎么来的?
白天跟助手们一起从事手工劳动,晚上则是上网看资料。
我关注大美术,就是与艺术有关的资料我都建立数据库,比如影视、雕塑、国画、油画、展示、当代艺术等等。从别人的作品或空间陈设中能获得很很很多灵感,有时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一下都实现出来。但是,灵感也需要沉淀,需要与自身思想完美结合,才能孕育出成熟的作品。我不喜欢一拍脑袋出现的灵感,做出来后总觉得差一口气,那就难受了,不如不做,去旅行,去发呆,去聊天,诗书琴茶让自己释放,或者来些简单的小玩意,比如做个小勺、小茶杯,自娱自乐也是一种释怀,哈哈。
9、 工作室是怎样的?经常用到的工具是?
我的工作室一直就是我住的地方(当然外面也有住的地方,有时也去外面的家里吃吃火锅,下厨做饭),无论是福州、北京、仙游工作室都是这样的状况。工作室有我的卧室、书房、茶室、制作空间、调漆房和荫房。我有时会半夜起床把灵感记录下来,或到漆坊刷漆。一个人夜间工作感觉很投入,很专注,也很开心,当然第二天要补觉,这时会留言让学生们不要叫醒我,学生便知:老师又“夜游”了。
我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发刷——用上好头发(没有烫染过的)做成的刷子,弹性好,刷大漆专用;鼠毛笔——大漆勾线专用;牛角刮刀——用于调漆和漆灰。还有很多很多辅助材料,比如各种型号的砂纸魔石等等。发刷和鼠毛笔是比较难买到的,得由专业师傅制作。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了(老了、去了),当然有年轻人在学着做,但技艺和材料都大不如从前。我的这些工具都是很早以前采购囤积下来,有的是退休老师傅改行后把自己的工具送给我,那都是及其好用和耐用,感恩啊。
10、 漆艺做得好最关键的是什么?
昨天,还有一名记者采访问我:女人什么时候最美?我的回答:静心的女人最美。
静心!这是我2012年去日本参加世界女性漆艺家作品展暨学术交流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现在一直不断追求的境界。
静下心来,真正投入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不收任何诱惑和干扰,这是做好漆艺的关键。我们国家一直提倡“做强做大”,“中国”这两个字就够大了,“中国制造”在某个角度来看是代表了廉价劳动力和急功近利做出的廉价地摊货。而日本学者提倡“做精做细”,从每一个体的自律、执着中呈现整体强势。我不是崇尚日本漆艺,我们的许多国大师的技艺水准都超过他们,应该是各有千秋。但是他们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我坚持用用真实材料(不是化学涂料)传统工艺去创作现代审美的东西,不计成本做到极致,是我的追求。
11、 从事是一种考验吗?比如意志上的?
坚持,是一种考验。
做漆艺的朋友一定会有同感。以前我曾靠做广告策划和城市雕塑挣钱来维持漆艺工作室开销。近年来,社会对漆艺关注度不断提高,作品收藏状况相对好转,但很多人还是坚持不了大漆(材料昂贵、时间成本太高、成品率底)而改做化学漆了,包括现在很多大型漆艺生产基地,都打着大漆的旗号卖化学漆产品。我认为用什么材料做什么东西,是需要尊重的个人选择,但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则是卑劣的。
我一直坚持着大漆,一方面从健康方面考虑,一接触化学漆我就头疼。另一方面我的恩师乔十光、王和举等老先生不断的支持和勉励,也促使我和老师们一起坚守纯正材料和真正的传统手工艺。
12、 在别人眼中做得比较个性或者古怪的事情?
对孩子的培养,我可能特别与众不同。
以前,经常会有熟悉的朋友在街上看到我女儿独自行动,打来电话责备我带孩子“太粗心”,说我另类。比如不接送孩子。无论学校多远或刮风下雨,女儿都独自乘车上学;还让十一周岁(小学4年级)的女儿独自参加旅行团;不让她补课;不看她作业;只要她说读好书了就可以去玩,去看电影、喝咖啡、逛书店等等(促使她读书效率极高,主观能动性和综合素质特别强)。
现在看来,这一切基本水到渠成。女儿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兰州大学,念国际政治学。2010年开始,我一直呆在北京,那是她中考时期,其父亲长期在上海发展。整个初高中阶段女儿都住校,周末回奶奶家。高考前十天我才回到她身边,跟她一起以平静的心态迎接高考。现在的寒暑假,女儿会凭自己的英语实力通过各种笔试面试,获得参加国际义工的机会(今年暑假去尼泊尔做义工,独自出行,不是学校组织的)。还是大一的她已经开始做考研、留学、勤工俭学的各种准备。女儿是我的骄傲,是我最成功的“作品”。
记得儿童教育专家“知心姐姐”说过:只要树苗没有长得不好,我们就要放手让她自由生长。要把孩子看成参天大树,她才会顶起一片天。做为一个家长,我更愿意称她为朋友。我关心她的身心健康、综合素养,而从不插手她的学习,充分相信她的能力,不断给与掌声和相对尺度的支持!我常跟她说:你有你的学业,我有我的事业,我们一起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得最好,我相信你是最棒的!我认为:活得开心是人生最大价值,我和她都在努力!
13、 愿意为之一直努力下去
漆画是我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由于早年参与过许多城市雕塑的制作,便将一些雕塑作品拓展为脱胎或木胎漆器进行研发。所以我的漆艺作品涵盖面比较广,有架上绘画、有立体作品,从漆画展到工艺美术到雕塑展都在参与。许多人看作品和名字,都以为我是男生,到工作室一见,才发现是女生,大吃一惊。哈哈!
从事漆艺创作对我来说是最得心应手也是开心的事儿。哪一天要是没碰漆就难受。有时在外面跟朋友喝茶聊天,会迫不及待地回工作室看看摸摸自己的作品,这才心安理得。听着音乐打磨漆器是很件享受的事儿;连续刷一堆漆器,再看看琳琅满目的的荫房,是极大的满足。漆艺的整个过程,有一种近似禅修的静逸。我感恩上天的赐予,珍惜这一路奇遇的漆缘,享受者份充实与快乐。
14、 遇到过什么困难
遇到过的困难基本都是经济上的。好在有许多朋友还有父母兄长都在一直关心和支持着。
坚持大漆制作是很艰难的:繁复的工艺程序、漫长的制作周期、作品没有销售渠道,使埋头作画的我有时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记得在北京,我曾为交不起次年房租而纠结(北京房租高而且要整年缴费),而在北京只见过2次面的福清老乡“何善祥”先生二话没说就往我账户打款(数目不小),让我真的不敢相信会有人如此好心肠、如此慷慨,真的很感动,并终身难忘!现在,何先生是我的挚友,又好几年不见了,常常微信中交流。其实他比我年纪还小,只是早年到香港创业,回国后投资经营有方,让我这个只会画画的同乡姐姐深感惭愧。好人一生平安!
现在仙游县委县政府特别关心文化艺术的发展,把漆艺传承和人才储备作为红木家具行业拓展的一项战略方针,实为上策。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将努力为仙游、莆田培养漆艺专业人才。
15、 对自己的期许是什么
静心创作,精益求精
致力传承,发扬光大
16、 大漆为什么应该传承下去?
大漆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被我们的祖先发现并使用,距今有8000年历史。大漆取代青铜器被大量运用于生活,成为中国礼仪文化的承载。从成语的“买椟还珠”到《兰亭序》的“曲水流觞”…,传统漆器阐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礼仪、历史典故。近年拍摄的电影《三国》《花木兰》《孔子》,电视剧《红楼梦》《甄嬛传》《陆贞传奇》等剧情,都再现了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生活场景中形态各异的实用或把玩的漆器,如:古琴、漆屏、竹简、皇家礼品……。而如今,许多土豪都在消费着各种世界名牌:LV、GUCCI、PRADA、爱马仕等等。我们何不打造具有东方色彩、有文化底蕴、有精神诉求的中国奢侈品?在器物载道的精神层面引领新中式的时尚潮流。
而传统手工艺若再不坚持和传承,将濒临断代和失传。作为这个专业的坚守者,我一直有传承的使命感。坚持纯正材料、传统工艺,在继承中拓展。我相信大漆华贵、沉稳的大家气质,足以引领人们走出工业生产、商业竞争的浮华境地,更将这门绮丽的东方艺术提升到回归自然的低碳环保的时尚境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