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8-27 00:00
LEAP Pavilion即将于9月首次登陆Photo Shanghai 2015,在展会期间特别呈现“图像新潮”影像艺术展,展示并销售19位艺术家的作品及限量衍生品
胡为一是一名工作和生活于上海的年轻艺术家。他1990年出生,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后,继续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攻读导师张培力的硕士研究生。胡为一的作品涉及多种媒介,如:影像、装置、雕塑、声音和行为,擅长结合多种媒介进行创作,也曾实践策展。此次,胡为一的摄影装置作品《14分钟1》将在LEAP Pavilion“图像新潮”中亮相。
《14分钟1》,2015年,相纸微喷、马皮铁锭,120 × 120厘米
LEAP:能否多介绍一下你这次参加LEAP Pavilion的作品?
胡为一:这是2012年做的,那个时候就单纯地想做一组摄影,我喜欢非常微观的观看方式,而观看的主体是日常生活。在这件作品里,我们似乎只能通过物在身体上的痕迹感到物的存在,关于这个物本身,我也没有试图保留它一个明确的原型,观众可以去猜测它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从日常的穿着、人的身份的角度去解读,不同的信仰、意识形态都被这些物的痕迹烙印在了人的身上——我们的记忆系统也是这样的一种运行方式。我在这样的表象下隐藏了一个后门或者隐蔽入口,让观众的思路可以从这里走下去,推测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
最早的版本是拍了20张摄影照片,我不想用常规的摄影呈现方式,把图像局限在一个平面化的观看视角。后来我想到了使用皮革,主要是考虑到照片跟皮革之间可能会产生的某种内在联系——皮革本身也是物品,是在生命死亡之后转化成的物品。这种转化跟我作品中讨论的关于物和身体的暧昧联系类似。而且这些皮其实都是刚从屠宰场里面生产出来的,比较原始。上面还有一些编号的烙印。这些细节跟照片中身体上的痕迹相互对应,所以皮就作为一个背景,照片拿铆钉钉上去。
《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局部),2014年,摄影装置
LEAP:所拍摄的身体局部的选择有没有一些考究呢?特定的原因?
胡为一:并没有太多的考虑,从头到脚只要身体部位跟穿戴会产生关系地方,比如手腕、手指、脖子。一个人有没有结过婚,性别信仰如何,都会隐藏在这里面。
“两点之间没有直线”北京尤伦斯展览现场,2015年
LEAP:在尤伦斯的个展里,你将拍摄自己身体部位的照片做成旗帜,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胡为一:在个展里,我想表达的是身体跟整个大地之间的关系——把细节放到一个广阔的空间之后产生的那种反差其实很有意思的。这件作品本身就是一次行动的纪录,一次占领行动。把旗子插在大地上,像早期大航海或者远征的时代,到一个地方插上旗帜,就预示着这里被我占领。通过身体去占领半个中国土地。而且这些局部是连接在一起的,我从脚趾一直拍到我的头顶,连成了一条路线,这条路线就是我从上海到北京走过的路线。
LEAP:所以在尤伦斯放的那面旗帜是拍的头顶。
胡为一:对,最终目的地是在北京,我把它保留在了展厅。
“两点之间没有直线”北京尤伦斯展览现场,2015年
LEAP:你怎么理解身体感受和创作的关系?
胡为一:身体在我看来是当代艺术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域,老一辈的艺术家做过许多关于身体伤害和挑战身体极限的作品,包括展览“对于伤害的迷恋”,都关注在身体性上——我们的身体能对现实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而现实又通过怎样的方式反作用在我们的身体上。我们所看到感受到的周遭事物,思考和行动就都回到了身体这个原点上。这个时候身体是一个自我表达的空间,一个与生俱来的舞台,一个血肉媒体。包括张培力老师早期录像作品《不确定的快感》,也是在身体上完成的。现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强调技术、交互,大数据,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身体的感知层面上。
《低级景观Ⅰ》,影像装置,2013年杭州展览现场
LEAP:能否介绍一下“低级景观”那个系列的作品?
胡为一:从2013年开始做《低级景观1》,现在做到5了,也有3年光景了
《低级景观1》是把这一系列作品的概念表述得最纯粹的,我在一个旧皮箱里做了很多精密的轨道,摄像头在里面不断地移动拍摄,这个老皮箱里有很多我收集的跟记忆和历史有关的私人物品,包括我爷爷的抽屉里面的各种小东西,跟我们生活有关的用品……在这个装置里几乎什么东西都有,启动之后摄像头会自然而然地捕捉这些东西的细节,它们又不断地打散、重组成一个完整的影像,你也可以从中发现物跟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元素的移动、拍摄、剪辑、配乐、营造成一个电影片场,都是通过电脑的程序控制并随机的进行组合。包括《低级景观4》,刀片插在照片上,锋利的刀片就像镜子一样,把照片的图像反射在自身,我借助一个针孔摄像头非常细节地去捕捉这些被反射的图像。而这种观看方式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观看经验里,显得非常的奇异。
低级景观是关于电影解构的,那时候看杨福东的《第五夜》,也是完整的呈现了一个拍片现场,并呈现了没在成片中使用的素材。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开始越来越关注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东西,或者作品制作的过程,这就是我的出发点。我一直觉得,当我们过分的对一件作品精挑细选,打磨雕铸,往往就离当下的现实越远,而作品不能只是悬浮在现实之上的幻影。作品的表面可能像花枝招展的舞台一样,不断地引诱你,给你制造视觉的海市蜃楼,奇异的幻觉。但艺术家应该给观众提供另一个隐藏入口:舞台的后门,只有在那我们才能看见作品是怎么运作的,或者说作品和现实的连接点。很多艺术家现在都在强调这一点:在提供“舞台表演”的同时,也要一并把舞台的后门打开。
来源:艺术界LEAP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