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风雅千秋竹君子

2016-06-06 16:15

  ■文同( 墨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铁威 (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彩画研究会会员)

  竹,劲节虚心,高洁潇洒,寄寓着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古以来竹都是文人墨客喜爱吟咏、乐于描绘的题材之一。竹的形象出现在绘画中,也早于其它一些草木。据画史记载,自东晋起,顾恺之等一些名家画作中已有过竹的形象,并逐渐发展到画竹在绘画中被专立一门。北宋《宣和画谱》将绘画编为十大门类,“墨竹门”即为其中之一。竹与梅、兰、菊合称“四君子”,既是高尚美德的象征,历经千年传颂不衰,同时其笔法还是写意画入门的基本功,在民族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画竹中,在技法上有两种,一是勾,二是写。“勾”就是用线勾,简称双勾。“写”是不用线勾形而是用笔直接写出来,如写字一般。单用墨写即称墨竹,用朱砂写称为朱竹,用其他颜色的称色竹,统称写竹。写竹中,墨竹最为经典,也最为盛行。

  墨竹起于唐代。元代张退公在《墨竹记》便有“夫墨竹者,肇自明皇”一说,至于具体始创于何人,说法不一。唐代中吴道子、王维等也曾画竹,其中还有以画竹名世的萧悦。

  到了宋代,墨竹已很盛行,造型也趋于完美,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划时代的代表人物要算是文同了。文同在墨竹史上的地位,犹如书法史的王羲之,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光大作用。承前是指他集聚了前人墨竹画法之大成,启后是他的墨竹法度为历代所宗,“湖州竹派”对后世影响殊深。“胸有成竹”、“兔起鹊落”、“以深为面,淡为背”等都是他创造性的论见。同时期,大文豪苏轼也擅画竹。他与文同既是世交又是亲戚,时常在文同画作上题诗、题句,因此,墨竹也成了文人画的产物。有趣的是,苏轼为官时,兴之所至用朱砂画竹,成为竹史佳话。

  元代绘画崇尚清简,文人画兴起,墨竹正迎合了这种审美情趣,因而大为盛行。据近人郑午昌所著《中国画学全史》中所述:“元代四君子画,尤以墨竹为最盛。能作此类者,据可考者就占元代画家三分之二。”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元代墨竹在承继前人基础上,在表现形式、笔墨技巧、立意构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比较突出的是竹石已以独立的构图形式确认下来。其次是以书法入画法,强调“写竹”。当时专擅墨竹的名家有:李衎、柯九思、顾安、管道昇等,此外赵孟頫、吴镇、倪瓒等笔下之竹也风姿绰约,各具神态。元代墨竹名家辈出,盛况空前,达至顶峰。

  王绂、夏昶是明初写竹大家,他们的作品严谨秀丽而矩度雍容。但守法有余,创新不足,难脱前人窠臼。到了清初的石涛,集前人之大成,气势磅礴、水墨淋漓,为墨竹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此外,清初还有不少画家笔下之竹也呈现出多种风格面貌,如朱耷的笔简意足,李方膺的狂放姿肆,金农的古拙清新,郑板桥的清瘦挺拔等,各领风骚。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将金石之气融入墨竹绘画之中,力足扛鼎,风格独特。

  谦谦君子,千秋风雅。前人累积的墨竹技法,丰厚盈实,已成为传统绘画一笔宝贵的财富。尽管传统的大山巍然高耸,难以逾越,然而今人亦无须妄自菲薄、畏缩不前。今人视野阔广、造型扎实、构成多变、技法丰富,关键是在吸吮传统素养的同时,如何去整合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而丰富与发展这一传统题材,拓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趣,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余习竹不觉有三十余年,愈觉道途艰难,也曾困顿不已。所幸自小生长在山区里,漫山遍野都是竹,对竹情有独钟。数十年来持之不懈,废画三千,探索不已,尝试在传统折枝墨竹技法上,融入一种大花鸟的整体处理手法,并吸收了一些宋画、工笔画的技法,在画面中追求一种古穆、氤氲、纯净、丰富的感觉,力求在传统样式上赋予一些时代的气息和别样的形式美感。

  长年写竹,身与竹化,以竹养性,淡泊明志,其乐无穷也!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