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摘要】 2017年9月,在张维先生经营的虞山当代美术馆中举行了“气息:承接与转换——卞雪松临帖展”,展出了卞雪松先生大量的临帖作品,成为笔者研究初探的契机。先生临作书法的学术价值:临作种类繁多,各种字体几乎无所不学。1.对传统书法线条诸要素的继承与发展。2.在碑学与帖学书法之间的探寻与交融。3.在二王与颜体体系之间的游刃与蜕变。4.在临帖与创作之间的尝试与融通。先生临作书法的精神价值:1.卞雪松先生临作中当代书法的传统文化精神。2.卞雪松先生临作中当代书法的反思时代精神。3.卞雪松先生临作中当代书法的现代人文精神。
【关键词】 卞雪松 临作书法 学术价值 精神价值
—————————————————
一、卞雪松先生临作书法研究的背景
卞雪松先生是扬州人,与诗人、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张维先生为知己至交,张先生的妻子何冰女士是常熟人,他们定居常熟,所以常常会邀请卞先生来常小住,卞先生甚是喜爱常熟,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是在常熟度过的。
卞先生在常熟过世后,张维夫妇非常理智去扬州卞先生家中保存了卞先生的大多数作品,其中包括大量的临作。2017年9月,在张维先生经营的虞山当代美术馆中举行了“气息:承接与转换——卞雪松临帖展”,展出了卞先生大量的临帖作品,观展过程让所有人深感震撼。鄙人身为扬州人,发愿要写卞先生临作的研究文章。
而前一段时间,张何夫妇的爱女艺术博士张何之女士,出人意料地举行了一次微拍卖,以极低的起拍价在微信上拍卖了一部分卞先生的临作,她说:“就是要让更多的爱好者拥有她!”
笔者在慨叹拥有张维先生一家朋友是卞先生之幸、是扬州书画之幸乃至是中国书画史之幸的同时,也迫切感觉到写文章的需要,一旦这些临作流落到各位爱好者手中之后,就再不可能把她们聚集在一起了。
二、卞雪松先生临作书法的学术价值
卞雪松先生习书异常勤奋,状态几近痴迷,每日习书5小时左右。定居常熟的书法名家冯景耀(启德)先生常常称赞他:“别人都说我冯景耀学书刻苦,雪松比我还要刻苦。”卞先生临习非常广泛,篆隶、魏碑、楷书、行草无所不学。留下了近万张的临作。
卞先生临作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篆书临作,以临《峄山碑》为代表。这类篆书临作,基本上保持了字帖的原有风貌。线条上,是典型的“玉箸”,结体上,宽博宏大。唐张怀懽在《书断》中将李斯的小篆定为“神品”,赞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称其用笔“骨气丰匀,方圆绝妙。”卞先生的临作,可谓形神兼具。
(图1卞雪松临《峄山碑》局部)
第二类:篆书向隶书流变的作品临习,以临《祀三公山碑》为代表。清人方朔《枕经金石跋》评价此碑云:“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横拂。细阅之下,隶也,非篆也;亦非徒隶也,乃由篆而趋于隶之渐也。仅能作隶者,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也,亦不能为此书也;必两体兼通,乃能一家独擅。”卞先生临此碑,恰恰体现了他对篆、隶的深入研究,在体势上基本保留的篆书的瘦长,而笔画上已经有很多隶书的笔法,多用方笔,甚至出现了波笔。临作笔画比之原碑,更多地融入了像《张迁碑》那样的方笔,既准确把握原碑精神,又富有创造性。篆隶相杂,古意盎然,颇有生趣,很具启发意义。
(图2卞雪松临《祀三公山碑》选其一)
第三类:隶书临作,以临《礼器碑》《西峡颂》《张迁碑》和简牍风格的《杨淮表记》为代表。其中,《杨淮表记》是先生用功颇勤的一部。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石云:“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卞先生临此碑,线条方圆兼施,既温润如玉,又斩金截铁。字形体方势圆,既放纵奇逸,又磅礴大气。原石有诸多漫灭难解之处,临习若参照卞先生此作,当豁然开朗。
(图3卞雪松临《杨淮表记》选其一)
第四类:隶书向楷书流变的作品临习,以临《岗山摩崖刻经》为代表。此碑临写的人并不多,先生却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她的价值,隶楷相参,大多数笔画、转折和结体都呈现楷书的意味,横画则多有隶书笔意,且方笔为主,受《张迁碑》影响颇多。全帖自然和谐,生动活泼。由来楷隶融合非常困难,往往不伦不类,而先生如此临写,在准确传达原帖风貌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为此种写法设立了一个典范。
(图4卞雪松临《岗山摩崖刻经》选其一)
第五类:魏碑临作,临《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瘗鹤铭》、摩崖刻经为代表。魏碑是卞先生非常勤于学习的字体,他的书法于魏碑中也吸取了很多有价值的成分,并很好地将之融合了其他各种字体的学习与创作中。《瘗鹤铭》历代评论很高,清代文人何绍基:“自来书律,意古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 ”清代书法理论家王澍:“萧疏淡远,固是神仙之迹。“卞先生此作,将《瘗鹤铭》原有的精神:”古拙奇峭,雄伟飞逸。“等特点,很准确地表现出来了,更多了方刚浑圆的笔画,非笔力千钧者莫能为也。
(图5卞雪松临《瘗鹤铭》选其一)
第六类:楷书临作,以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虞恭公碑》、颜真卿《元次山墓志铭》、王羲之《乐毅论》为代表。楷书临作,虽然在所有临作中比重不大,却件件精致,卞先生从颜体入手学习书法,其书最得颜体正大、宽博;而又于虞世南最喜爱,得虞字恬淡、空灵;即便学欧字,也能得其劲挺、险妙的精髓。这种对各种字体精神的精准把握,深入影响到了卞先生书法临帖的各个环节,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图6卞雪松临欧阳询《虞恭公碑》选其一)
(图7卞雪松临颜真卿《元次山墓志铭》选其一)
(图8卞雪松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选其一)
第七类:行书临作,以临《集王羲之圣教序》、《兰亭集序》、二王尺牍、颜真卿《刘中使帖》为代表。自古以来,临写《集王羲之圣教序》的人很多,不乏名家,然而像卞先生这样临写的,前所未有。从笔法上来说,不同于原作有很多侧锋、露锋,先生在此作中多用逆锋、藏锋,线条更多呈现篆书的厚实、凝重,魏碑的方刚、铿锵,虞世南楷书的内敛、含蓄。从结体上,则基本上遵从了原帖变化多端、开合有度的风貌。而章法上,突破的原帖集字而字字独立的局限,一气呵成,气息贯通。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风貌,既发扬了王字的清灵秀逸,又增添了厚重、含蓄。
(图9卞雪松临《集王羲之圣教序》选其一)
第八类:草书临作,以临张旭、王铎草书诸帖为代表。其中临王铎《唐人诗卷》比较能够看出先生的临帖思想。林散之先生评价王铎:“纵横挥霍,不主故常。”启功先生认为:“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王铎草书胜在力量和笔墨的酣畅淋漓,所以线条追求流利。卞先生的临作,在保持王氏草书的力度气势的同时,在线条体现出两大不同:一是加入了不少魏碑中的那种方笔和更多的中锋、逆锋行笔,使得线条更加沉着;二是运用更多的枯笔、涩笔,显得格外地沧桑、雄浑。因此,先生的临作可能没有原作那么酣畅,却比原作更有韵味、耐人咀嚼,对矫浮滑之弊,堪为良药。
(图10卞雪松临王铎草书《唐人诗卷》选其一)
建立在各类临作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粗浅地归纳,认为临作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传统书法线条诸要素的继承与发展。
张维先生在《传承与传奇》一文中说:“尊林老训,也从李北海入手,得其宽博堂正之气,他从摩崖石刻、魏碑中化出力扛千鼎的厚重的铸铁线,在飞白枯笔渴笔的临写中又悟出了‘粗沙痕’这样的独特的笔法,与传统的‘细沙痕’不同,‘粗沙痕’的线条在‘细沙痕’的虚静之气中有竹节般的停顿节奏,更显得苍茫古穆、恒定有力。”从细沙痕到粗沙痕,卞先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造,这种继承和发展在他的临作中就已经有所渗透和表现。在他的大多数临作中,都已经在运用这种线条,无论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还是草书,他的线条都是别具一格的,在篆书中,他可以强化隶书的方笔,在隶书中,他又掺入了楷书的折笔,在写行草的时候,他又渗透进篆隶、魏碑的笔画。他的“粗沙痕”笔法,体现在他坚守中锋用笔为主来产生线条的变化,来驾驭不同的字体,形成刚健、雄浑、凝练、含蓄、恬淡、从容的风格。这就启示所有学习书法的人,线条是书法的第一生命力,是基础,只有先把线条写扎实了,才有可能去创新、发展,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可以这么说,卞先生临作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线条的启迪性上。
在结体上,卞先生把李北海的骨力洞达、颜真卿的宽博,发展到几乎所有的作品中,无论是写哪一种字体,他都能表现出雄健、堂正之气。卞先生的学生陈吉安老师著《笔法正源·附编·卞雪松书画语录》中卞先生说:“李北海开合大,不写李北海,字‘撑不开’。”可见先生对字的“开合大”、“撑得开”是非常注重的,这里所谓的“开合大”是指字的结构收放的对比强烈,“撑得开”则强调结字要洞达,格局要大。所以,先生临帖的选择上,大多选符合这一特征的字帖来临写,或者不管是哪一部字帖,先生都能做到骨力洞然,大气凛然。无论是临《峄山碑》是表现出比原碑更加宽宏、匀调,还是临欧阳询、虞世南甚至小楷《乐毅论》都能给人宽博、正大的感觉。
在章法上,卞先生把林老交给他的太极拳的气,进一步引用到书法中来,并将之发扬光大。先生在《林散之书法指要》中有云:“犹如太极拳极尽腾挪变化,而一招一式交代清爽,招式之间,都是随留随行,随行随留,连绵一气,难别起止。”无论是写楷书等正书,还是写行草书,都能有一股连绵不绝之气,使得作品一泻千里,酣畅淋漓。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临魏碑的大部分作品和集字帖《集王羲之圣教序》的时候,这种气息非常难能可贵。我的老师常熟名家汪瑞章先生在讲碑帖的区别时曾有一个精妙的比喻:“碑,如地上宫殿;帖,若天上流云。”对碑字来讲,可以做到字字精美,却很难做到行云流水。集字帖——哪怕是最经典的《集王羲之圣教序》——也是很难行气贯通的。而卞先生的临作,把林老的“太极字法”发挥到极致,成为学习碑体书法和集字书法非常好的范本。
2.在碑学与帖学书法之间的探寻与交融。
从清代阮元提出《南帖北碑论》到近代康有为“崇碑抑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碑和帖成了几乎水火难容的两个体系,碑帖交融也成了今人学习书法的一大难题和不懈追求。陈吉安老师在《笔法正源》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南帖、北碑二者的区别到底是以什么为标准?是以碑、帖的形式?还是以地域的南、北?还是以书法的风格?……南帖北碑论者皆未能自圆其说。……碑和帖在书法的使用功能、流传方式等方面确实存在区别,但这些涉及不到书法的本质,不论是从书法实践还是从书法理论的哪一方面讲。”卞先生则用实践实现了碑帖交融。(1)他大量临写字体流变过程中的法帖,比如《祀三公山碑》《岗山摩崖刻经》,打破了字体之间的界限,呈现出不一样的古朴和趣味。这给碑帖交融指了一条明路。(2)而他大量临写的魏碑作品,既有效保留的魏碑自身特点,又呈现出帖学所追求的文气和清逸。他追求的淡泊、空灵和林散老提倡的“太极字法”,有效地解决了魏碑粗疏、凌厉和气息不贯的缺点,大大地改良了魏碑。(3)他在写帖的时候,又融入了魏碑刚健健、宏大的特点,使得帖字多了雄浑、沧桑的阳刚美。大大拓宽了帖字的审美范畴。
(图11卞雪松临魏碑《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选其一)
3.在二王与颜体体系之间的游刃与蜕变。
自从颜真卿出现以后,书法就被默认为王、颜两大主要体系。因为二者的笔法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所以,人们普遍觉得这两个体系的书法很难兼容。卞先生临二王法帖的作品,却给了我们提供了这两大体系书法兼容的可能性。这些作品中,在笔法上,减少了二王的侧锋、露锋,多用中锋行笔,与颜体中多用篆隶笔法相契合,形体上减少了二王欹侧、跌荡,增加了颜体的中正、宽博。因此,王字和颜字,在先生的笔下不但不矛盾,反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笔法和形体上有颜体的特征,在气息上又得晋人的逸韵。
(图12卞雪松临王羲之《二谢、得示》二帖)
4.在临帖与创作之间的尝试与融通。
卞先生的临帖对他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把临帖之中的收获与尝试运用到创作中,形成了其书法独特的面目与风格。比如他以自己的方式写的《兰亭集序》,他采用“粗沙痕”的笔法,融入虞世南的恬淡、内敛,形成了宁谧、内秀的独特风格,如果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群儒者的欢歌,卞先生此作,则是几位道家高人的清谈。卞先生的创作颇丰,都能呈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面貌。
总体上,在临帖中表现出的刚健、宽博、雄浑、沧桑、淡泊、古朴、空灵等特点,在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先生的每一件作品,都会“有所从来”,或者笔法,或者体态,或者气息,都能从他的临帖中找到渊源,没有一笔苟且,没有一篇随意,又融合得天衣无缝,自成风格。这恰恰就是先生强调临帖和如此勤奋地临帖的意义之所在。
(图13卞雪松创临《兰亭集序》局部)
三、卞雪松先生临作书法的精神价值
1.卞雪松先生临作中当代书法的传统文化精神。
现代人学习书法,要不要学习传统文化?这是困扰当今书法人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学习的土壤不一样了,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在这一方面很薄弱,有些人甚至几乎零基础,当然希望不学,或者干脆避而不谈。然而,书法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她又如何能脱离传统文化而独立?没有古诗文的功底,连那些著名的碑帖读也读不懂,又如何能领会到其精神?卞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是值得深思和学习的,卞先生一直坚持古体诗的创作,结集出版了《雪松诗稿》,表现出很高的水准,卞先生深入研究《易经》,对太极拳和易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这一切,成为了先生的思想、性格、气质,在书法中活生生的表现出来。
2.卞雪松先生临作中当代书法的反思时代精神。
在继承林散之先生的同时,却不囿于当代,取法古人的同时,却又创新发展。从继承角度来说,林散之先生是几百年一出的大师,卞先生何其幸哉入其门,当全部继承恐不及。毕竟,当今书家学老师而于国展屡中大奖的比比皆是。然而,在《笔法正源·卞雪松书画语录》有先生掷地有声的话:“我说我的字你们不能临,不是骗你们,要从我的字的来处学,林老当年也是这样对我讲的,我当时也跟你们现在一样有点不相信,后来晓得了,‘天下没得免费的午餐’,嘿嘿,你们将来会晓得的。”所以卞先生对林老的继承更主要是方法的继承,是精神的继承,他如此广泛的临帖,且临帖目标主要锁定在唐以上,既遵循林老教诲强调学习李北海,更多的是遵循自己的价值取向,更加广泛地学习。他在学习古人法帖的时候,也不是跟着古人亦步亦趋,而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风格和精神追求,所以他的临帖,虽然不一定完全像原帖,有很多临作比原帖更耐人寻味。
(图14卞雪松临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3.卞雪松先生临作中当代书法的现代人文精神。
卞先生是当代书画家中少有的,完全不计较名利,痴心于书画的大家。他牢记林老“不要问今人要名利,要向书画史要地位。”的训诫,并用一生去躬行。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好时代,卞先生不卖字画,少年宫的工资也能养活他,让他可以不用为生活被迫卖字画;这也是一个文艺的冰冻期,写字画画的人很多,却几乎没有出现真正的大师,或者像卞先生这样的真大师,却很难脱颖而出,而湮没于没有太多话语权的芸芸众生中。当然真大师终究不会被湮没,迟早会从历史的长河中,如明月星辰般冉冉升起,且随着时间的磨砺,会越来越光亮。
书画艺术的出路在哪里?或许先生的这首诗歌能够给出答案。
五十遣怀(卞雪松)
荏苒光阴砚墨磨,千山万水等闲过。
塞外寒霜惊白发,江南春雨湿青萝。
莫逐时人争上下,宜随前哲到平和。
不如五柳贫无物,环堵萧然书却多。
四、结论
卞雪松先生是当代书法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大家。他的书画成就应该是可以跟乃师林老相提并论的。冯景耀先生在评价卞先生的时候说:“雪松的气息,不输‘扬州八怪’。”卞先生的临作无论学术方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很有价值。卞先生临作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对古人的书法的学习与创新。是继承和发展的典范。他的临作很好地解决了困扰当今书坛“碑帖融合”“二王和颜体体系的融合”“形式和内涵的融合“等问题,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在精神层面,卞先生临作也很好地起到榜样作用,当代书法的未来之路在哪里?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书法艺术的根基,而去功利化未必是唯一的一条路,但绝对是一条明路。
【参考文献】
卞雪松,忆林散之先生、林散之书法指要
夏可君,伟大的南线——董欣宾与卞雪松的知心之会,中国书画,2017年11期 | 卞雪松专题
张维,卞雪松的贡献,中国书画,2017年11期 | 卞雪松专题
张维,传承与传奇
陈吉安,笔法正源,上海书画出版社
清·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