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鉴别古瓷:波浪釉和橘皮釉的特征

 

橘皮釉,宣德时候就出现了。

主要表现是侧光看,可以看到釉面有类似橘子皮的效果,这个橘子皮可是那种比较细的橘子,不是那种大芦柑的疙疙瘩瘩的样子。

正面看,釉面还是显得很整洁的,所以橘皮釉在瓷器鉴定里,虽然不算是优点,但也不算是缺点,只是一个鉴定要点而已。

 

明宣德蓝釉盘

 

明宣德青花花卉盖盒

后来雍正仿宣德比较成功,隐约有橘皮的效果,但比较浅,这种橘皮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而波浪釉应该说是瓷器烧造水平下降的结果,主要表现是侧面观察,釉的表面呈现疙疙瘩瘩高低起伏的效果,而且往往伴随底釉不洁白。

有时候严重的时候,正面看也很明显,咱北京俗话叫“鼻涕釉”,可见是一个明显的缺点。

 

 

清雍正蓝地黄彩折枝花纹盘

当然,波浪釉虽然在道光以后大量存在,但具体到个体上,表现出的差异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如果底釉还比较洁白,波浪度不高(即平整度还可以),加之其他要素(主要是发色和画工等),也不失为一件好的藏品,橘皮釉的照片效果不好,波浪釉的图片比较容易看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波浪釉与桔皮纹是陶瓷制品在烧造过程中的缺陷,无论是各朝各代的古陶瓷还是现代新烧的陶瓷都存在着这些缺陷,波浪釉与桔皮纹与古陶瓷的断代和真伪没有关系。

 

当代仿元青花瓶局部

一、关于桔皮纹

桔皮纹又称桔皮釉,若釉面富积棕眼,外观呈桔子皮状,则称为桔皮釉。

形成桔皮釉的原因较复杂,与胎料,釉料和烧成均有关系。

1、坯料:

坯体原料中有有机物,碳素,碳酸盐,硫酸盐,氧化铁等杂质含量过高,坯料中可塑性粘土用量多,烧成时排出气体多,坯体透气性差。

比如钧窑,有许多釉面,棕眼较大,且密集成为桔皮釉。

 

北宋 钧窑紫斑碗,口径9 公分

2、釉料方面

(1) 釉料始熔温度低,高温粘度大,流动性小,使釉面小气泡破裂时所形成的针眼难以弥合,形成棕眼。

(2) 釉料颗粒过粗,存放时间长,釉浆中有机物腐烂发酵。

(3) 釉浆过浓或过稀,水分不均匀。

(4) 施釉时坯体过干,水分不均匀,坯体有浮灰,油污,坯体修正不善,表面不平。

(5) 素烧坯气孔率过高,施釉过薄。

(6) 施釉时间过长,生坯长时间接触釉浆,吸水过多。

(7) 釉层过厚。

 

清 雍正 霁红直口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烧成方面

(1) 坯体入窑水分过高,烧料含硫量高。

(2) 烧成时氧化不足,有机物,碳素,碳酸盐,硫酸盐尚未充分分解而釉面已玻化,气孔溢出时已玻化的釉面易形成针孔。

(3) 釉面熔融温度过高而烧成温度低,升温过急,高温保温时间短,釉熔化不良,逸出气体的痕迹未被釉液填平。

(4) 窑内通风不良,水蒸汽过多,还原气氛过浓,还原时间长,游离碳素沉积在釉面上,烧成后残留针孔。

(5) 烧成温度过高,釉玻化时升温过快,釉面发生“沸腾”形成桔皮釉。

 

 

金-元钧窑天青紫斑釉盘局部

二、关于波浪釉

1、坯体修整不良,多余釉浆得不到均匀流淌。

2、釉料调配不良,高温粘低,釉发生过熔,或烧成温度低釉的熔融状态不佳。

3、釉浆密度与操作不当。

总而言之,波浪釉与桔皮釉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为可控的,与时间没有关系,因而与真伪无关。

人为造成的缺陷在各朝各代均有,只是多少不同而已,

因而亦不能用来断代,有些人用桔皮纹或波浪釉来断真伪和断代是完全错误的。

 

 

明宣德青花花卉罐

 

 

明宣德宝石红僧帽壶-台北故宫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