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灿铭 | 谈书法的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1/821a751f2b623b12fdeabca28d680c8b/821a751f2b623b12fdeabca28d680c8b.jpg

代书论中关于势的论述非常多,贯穿于汉代以后书法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也可以说,古代书法中包含着势,势存在于书法之中。
书法是写字的方法,其本质是写字。但仅仅写字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把势加进去,就可以更好解释了。可见势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书家在技法成熟后,可能就不太关注势的问题了。
关于势的概念,有很多说法,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力量,势是有力的;二是有趋向,趋向就是趋势和方向;三是变化。这三个关键词可以解释“势”的本意。 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书法的势的理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1/4f824a310cb6ce356b9e7084b2e15939/4f824a310cb6ce356b9e7084b2e15939.jpg

一、势的传统 

回溯传统,甲骨文至少规定了两个方面的书法元素。一是从上往下沿着龟甲的弧线进行刻写,呈纵式,还有从右往左的顺序;二是势态的变化。甲骨文的每个字都是不稳定的,有方向感,有字与字之间的承接关系。当然,还有整体浑然天成的章法,每个字势在整体中都是和谐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1/87995c96aa340de5d7eae256df9e6255/87995c96aa340de5d7eae256df9e6255.jpg

随着书体的演变,其一是不断地规整,其二是不断地便捷,就是快写、草化。在不断地规整中,势在不断地消解,从外在的势转向内在的势。秦小篆从外形看,线条之间很少变化,横平竖直,粗细一致,达到了成熟规范,是静态的势,是内敛、平静、安静的势,将书体推向了高峰。当然,不可过度美术化,不然字的势就被消解掉了,就呆板、不活了。不断草写的过程就是不断突出势的过程,最终产生书体的革命,出现了隶书。各种书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势态。所以,草写的过程就是强化势的过程,在书体的演进和生成过程中必将产生新的书体。早期隶书不断规整至东汉隶书成熟时,势又转向了内敛,书体走向了规范,组成势的三个关键元素就少了:变化少了,字的方向和趋向感也减弱了,外在的力量感也减弱了。隶书不断地草写演化为草书,草书的势更加丰富,点画、结构和章法都充分体现了势。草书的不断规整,过程中有草、有楷、有行,比如钟繇早期的楷书作品是不稳定的,势就多一些。随着楷书不断地规整,至“初唐四家”、颜柳,尤其到柳公权,接近美术化的表述,势就比较少了。正因为如此,取法柳体的作品入选当代展赛相对比较困难。可见,势的弱化不符合当代审美、快节奏的生活和当代书法发展的要求。
在当代书法发展的四十年中,如果像早期不按书体进行评审,大部分入展作品都是行草书,篆、隶、楷书作品占比仅有20%左右。现在分书体进行评审,也是为了保护和引导当代书法各种书体的协调均衡发展。正因为势,行草书在当代书法发展中的贡献是最大的。唐楷规范,势少,取法唐楷同样不好入展。当然,我们在取法唐楷时,也没有很好地挖掘其内在的势。仔细品读,唐楷的变化其实很多,学习者没有很好地将其挖掘出来,把细微的变化或不太凸显的势损耗掉了,导致了取法唐楷的现状。同时,这一现状也正提醒我们在学习中要关注这些细小的、内在的势。 唐以后,书法的发展就不再涉及到书体的规整和草化问题了。宋人尚意,更多关注书法中精神层面的势。宋之后就是书法本体的势和精神层面的势的混合,只是哪个方面更加突出罢了,这与书法理论中“势”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以上简单梳理了书法的势的传统,可以说,书法传统中势无处不在。如果把势丢掉了,就丢掉了书法的本质,就是最不传统的。如美术化的楷书或其它,只保留了表象的形,而缺少了书法本质的势,就缺乏传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1/9ce0cdd838e8d25d8f31fe7b3a402b5d/9ce0cdd838e8d25d8f31fe7b3a402b5d.jpg

二、势的范围

 梳理古代书法文献时,我们会发现势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书法的各个方面都是跟势有关的。我认为,需要特别注意势核心的三个方面。 一是笔势。 笔势主要指向笔法。笔法是书法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线条两头的形态包括方、圆、藏、露等,线条的运行过程中还有中、侧锋等。方笔就是取“方势”,圆笔就是取“圆势”,藏要用逆,逆笔就是取“逆势”,露要有方向,方向带有势,可以说“露势”。运行的侧锋就是侧势。中锋用笔很难做到纯粹的中锋,不是绝对的中,实际上也存在势。当然,还有顺势。运行的过程有顺势和逆势,不管是逆势还是顺势,都要具有书写性。过多地逆势就缺乏书写性,清末民初李瑞清的书法,就是如此。 二是体势。 体势主要的指向就是结体。结体尤其要关注三种,即纵势、横势和方势,它们指向不同的审美。纵势、横势一般指向俊美,方势主要指向古拙,当然也有例外的。字势偏方,审美就指向优美的另一面,如魏碑、墓志中很多结体都是方势。我们在“字法”那一讲都谈过,在此不再赘述。 还有在不同书体中的势态的发展,很多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性,同时一定要和谐。如《散氏盘》,虽结字不稳定,但整体是和谐的。书法实践就是在处理矛盾,结体内部的矛盾,结体与结体之间的矛盾,黑的线条矛盾,白的空间矛盾等等,在临摹学习中要多关注矛盾的处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01/2c41d98fb89492539a7a9526621518fd.png

三是气势。

 气势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章法,二是精神。章法的气势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处理关系,是作品整体的气格。从技法层面讲,是上下之间的呼应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对应关系,要能达到气韵生动,即所谓贯气。关于章法,我们在前面的雅集专题中也专门探讨过,就不再重复了。从精神层面讲,气势是作品大的气格,体现了作品的意趣,也是生动、灵活的表现。 三、势的时代 当下对势的认识,就是时势。置于书法中,就是势能够符合当代的书法审美。要把自己对势的认识,置于我们的时代中去考量。我们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作品中要体现新的东西,还是要回到传统中去找,要挖掘传统中各种势的呈现。在临写中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关注。以前没注意的,现在注意到了,就是新的发现。“有中生有”就是重新发现了以前忽略的东西,这就是新的表现。因此,要多去挖掘传统,传统越深出之越新。比如,很多人说取法唐楷有问题,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探索研究,就会有新的发现,再把这一点新发现重新放大,可能就会呈现不一样的面貌。因此,作品中要充分体现时势,努力与我们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我们不能缺乏对时势的关注度,虽然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会不一样。 

四、势的体现 

书法作品中的势可以体现灵动,体现情感,体现力度,体现风格。

 1、体现灵动

 灵动就是活泼,不呆板,富有变化。势与灵动有很多相似处,书法与势的结合本身就能克服呆板。灵动体现在用笔、结体、墨法诸方面。用笔灵活,节奏感强,有势的方向感;掌握好笔势,线条不会死板,就有活的气象;活的线条组合成结体,结体同样灵动。古人不同面貌的结体呈现出活龙活现的特点,生动的势态生出无限变化,静态书体的结字要力避刻板,不能消解体势。比如唐楷,要研究其细小的变化和趋向,把细腻的东西充分展现,这才是真正的唐楷精神。书法的变化离不开墨法,墨的变化已成为当代书法重要元素,墨有灵性,这种灵性还原了墨的本质,实际上也是“墨势”。气韵生动的书法离不开灵动作支撑,灵动已是当代书法的评判标准之一,所以要特别关注。

 2、体现情感 

书法是由每个个体创作出来的,个体都有各自的感情,在选择传统法帖时也是带着感情的,有的刚开始是无意识的,当逐步清晰之后慢慢会变为有意识。历代带有情感式的作品很多,颜真卿《祭侄稿》充分体现了势,作者的情感变化体现在作品中,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从大的情感来说的。如果从作品的局部来看,一开始还能控制情绪,写得相对工整、缓慢,随着情感的变化,越来越激越,越写越潦草,甚至不惜于涂改,这就是情感变化的体现,也是情感的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1/e2ba4d1bea7ed3d4d770541e93173cb6/e2ba4d1bea7ed3d4d770541e93173cb6.jpg

也有情感变化比较缓慢、恒定的,如《兰亭序》,作者是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书写,势相对稳定。为何取法《兰亭序》的作品很难满足当代情感的需求?原因在于势的发挥彰显不够。前面说过,作品高度成熟就是势的消减,作品的势内敛了,如果不充分展现,可能就没有势了,由此在当代书坛就缺乏审美的呼应,作品也就很难入展。可以说,势的这种情感的抒发也是当代书法的一种需求。去年举办的“狂草四人行”,就是当代书法的势的集中传达。他们的大草作品,就是激越的势,是充分的情感的表达。因此,无论是古人的作品还是当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都能看到势的展现和情感的抒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1/117184e356ee69304680b82d9bc16b51/117184e356ee69304680b82d9bc16b51.jpg

3、体现力度 

力量体现在书法中就是力度。不是力量大,书法就好,而是书法的力度。这种力度体现在线条和作品中,要靠感觉。因此,势就是一种感觉,无法去定量。我在南航工作时,跟一些老师做过交流,讨论书法的力度究竟多少合适,能否做一个模型进行量化,通过经典法帖中章法、线条、结构等数据的分析,找到规律并进一步说明多少力度是合理的。有这个想法,却很难操作。我是学工科的,但还是生疏。有的老师一直从事工科专业,但是他们对书法又不甚了解。我想这个事情还是可以去做的,首先要去采集大量的数据。当然,结果未必能够指导实践,但论证出一个关于力度的规律未尝不可。 力度有没有清晰的标志,估计也说不上来,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感觉从何而来,有时候很虚,有时候又很具体。比如,我们看一件作品就能分辨出是否具有力度,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靠对历代经典法帖的充分的认识,靠大量的经验判断。实际上经验已经采集了很多数据,是可以判断的。我们在学习书法时,要能感觉到作品中势的力度感,或者说是作品的感染力,判断作品能否打动人。可以说,也是这样的一种力度感支撑着书法的创作。 力度体现在笔法中。比如,增加一些逆势,可以增强线条力度。再如,在书写时,追求自然、直率,尽量直接地进行书写。 另外,力度跟工具也有关系。硬毫较软毫可能会更好地体现线条的力度。各人书写习惯不一样,并不是说软毫不能够体现线条的力度,林散之先生善用长锋羊毫,也能做到很好地体现线条的力度。如果用软毫写王羲之风格的作品,就很难表现得很充分。要多去琢磨,使工具与风格相匹配。

 4、体现风格 

风格是气势的体现。气势虽然在技法层面有很多呼应,但更多地决定了作品的风格。不同的风格是不同的势态来支撑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书写习惯,就有不同的势的呈现。如颜真卿雄浑、朴茂的风格,就有相应的笔势、体势。董其昌淡雅的风格,也是靠他的特有的势态所呈现出来的。王羲之萧散的风格,势态变化就非常丰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1/a304c77d907ab893177a03bbb53bb268/a304c77d907ab893177a03bbb53bb268.jpg

凡是风格比较明显、突出的,势的呈现就非常清晰。八大山人的势比较内敛,虽然笔法相对简约,但结构变化很大,空间虚实的对比和体势的变化也相对比较丰富。弘一法师书法的“减法”做的最好,一根线条也是来无踪去无影的,组合后却内涵丰富,实际上也是其势的表达。弘一法师不像八大山人作品中较多的结构变化,但他的作品将静态做到了极致,这是势的另一面。显性的势好呈现也好理解,但隐性的势就很难呈现和理解。弘一法师的作品有很强的排他性,我们很难做到这种看似简单实为丰富的势的表达。弘一法师的作品从静态的形体中,体现出动态的方向,动态的方向是隐含在其中的,含而不发。这样也可以解释当代的隶书作品,很多作品没有波挑,都减省了,这种含而不发不代表没有波势,还是有的。静态中有了动态的方向,这一方向不是到达了终点,可能才出发,或者尚未出发而有此趋向,都体现在具体风格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1/ecce2feff6c8f8900f216cb8b7ff21dc/ecce2feff6c8f8900f216cb8b7ff21dc.jpg

此外,关于书法的势,以下三点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度的问题。

 不能超过,过犹不及。比如字的体势结构,不能过分地夸张。再比如笔势,拿横势说,也不能过分,不能超过一般的度。墨色变化也不能超过一定的度,不能五花八门。因此,在创作中对势的理解要注重度,不能过度追求势的变化,要适可而止。刚才说过势是方向,可能有这个趋势做到含而不发更好,如果把势的结果目的也展现了出来,那可能就不好了,就没有味道了。当然,度究竟多少为好,没有标准。势有难度,没法说得很清楚,但不可没有,多了又不行,要靠每个人的悟性和对传统的把握,但一般的规律是有的。只要符合规则,在规律中做适当的上下浮动是可以的。 

二是要避免怪。

 奇怪是个合成词,在书法上要奇而不怪。当代书坛,很多人追求“怪”。“扬州八怪”的“怪”和当下所谓的“怪”的审美指向不同。“扬州八怪”的“怪”是一种创新,是对腐朽书画传统的批判和革新。作为传统认知,“扬州八怪”的“怪”的程度已近极限。因此,我不主张学“扬州八怪”。如果一定要学,就不能为了“怪”而求“怪”,要学习他们的书法精神,要往书法传统里收,在势态表达中要避免“怪”。“怪”还体现在结体的过于摆动,不自然。另外,字过大过小,一会儿很大,一会儿很小,很多江湖书法,这些都是怪的现象。曾经有一种电脑体一度流行,很多广告中都能看到,甚至中央电视台也在用,这种书体也是怪的表现。这种“怪”的书体,实际上是过度开发了势态的变化,看起来有气势、变化很多、结构比较丰富,实际上是“怪”的表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1/feb7bd0c7c1ceab85c9545fee85b8cff/feb7bd0c7c1ceab85c9545fee85b8cff.jpg

三是靠线来支撑。

 线条的质量、力度、变化,又如何做到干净、提炼,富有质感,就要在学习中提炼古人优质的线条,要将其学到手,这是一件难事。将线条提炼,又呈现在作品中,需要我们跟自身的审美、性格和平时的积累相结合。线条的把握,也决定了势态呈现的成败。可能有势的想法,或有多种呈现的途径,但没有线条作保障是实现不了的。因此,线条在点画、结构中有充分的体现,因为结构是靠线条组合的。当然,书法不能只注重线条,因为书法的基本单位是汉字,而不是线条。如果书法是线条的话,那么概念就又混乱了,那些不写汉字的线条岂不都是书法了?很多当代艺术也注重线条,但不是书法。书法为何在概念上出现混乱,就是一些人对书法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单位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美学家更多地是从线条来提炼审美。当代艺术家看到了线条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西方艺术可能也注重线条,但是很抽象,跟中国书法有很多共通性。书法首先要写汉字,这是书法的底线,也是书法的边界。汉字是靠线条组合的,线条很重要。 今天我们交流了书法的势,我也参阅了很多资料,古代书论有关势的文字很多,但当代介绍“书法的势”的论文还不多,甚至没有专门的、详实的讨论。交流这个主题的目的是让大家对书法的势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其重要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去想一想、做一做。至少我们提高了对势的认识后,不会再写得很呆板、很端庄,或多或少会有意识地做一些势的变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中流v

      👍👍👍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