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待细把漓江图画

  2001年,许华新从桂林考取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跟我研习山水画,我就要他多画并画好漓江。理由很简单:桂林山水号称“甲天下”,历来却很少有人画它和画好它,连出生于桂林的石涛都缺乏描绘故乡的激情(也许怕勾起破家亡国之痛),更少有人以它为创作母题长期坚持不懈。在画过漓江山水的画家中,只有白雪石画得最多,李可染画得最好。这是中国山水画的遗憾,桂林画家理应责无旁贷地多画并画好漓江,否则会“辜负神州一大奇”(《跋许华新漓江春雨卷》)。

  华新听从我的意见,果真将画漓江作为他的主攻目标,在读研的三年和毕业的两年里,创作了大量的漓江山水画。我让他这样做也并非一厢情愿,而是基于他的条件。他在桂林接受师范美术教育并留在当地教书多年,常沿漓江写生,积累了大量画稿,对漓江既熟悉又有感情,因此能认同我的意见并有潜力画好漓江,否则我岂能赶鸭子上架。不过他的起点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在他原来的写生中,还没有表现漓江山水的艺术自觉,只是将其当作一般风景,写生几乎都是以树为主,很少画山,因此缺乏桂林特征;二是笔墨功力不够,这是师范院校国画教育普遍存在的缺陷,因为专业性不强,学习传统的课程太少。

  针对这些不足,华新十分勤奋刻苦地补练笔墨和画山,传统临摹与写生创作结合,很快就彻底改观。特别是笔墨,连带书法,有了质的飞跃。然而,漓江山水好游不好画,难怪古今画家们很少画它。难画主要难在喀斯特地貌的山峰特征太显著,画起来容易像,但像了太俗,故意画不像又失去画漓江的意义;石灰岩山石团块与肌理较碎,皴法不好处理;山峰造型大同小异,一座座独立突兀,很容易雷同重复,不好构图。

  李可染的漓江写生和创作之所以画得好,就在于他善于抓山石的大体形质,发挥笔墨,尤其是积墨长处,把漓江画得即像又不像,正好实践他的恩师齐白石所谓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宗旨。他在构图上或横或纵地展开,高下神游,视角自由,不受实景掣肘,也非其他画家所及,都很值得学习借鉴。为此,华新收集了大量的李可染作品资料,不断研究揣摩,所受影响可以从他的作品里窥见一斑。

  不过李可染虽好,重复他已没有意义。华新除了借鉴他的某些长处外,更多地是从自己的写生心得出发,做多种探索试验,研究漓江的表现语言与图式。他的笔墨,比画过漓江的前辈们更为传统。用笔吸收黄宾虹的中锋法,沉着有力,苍劲浑厚。用墨善于变化,很有韵味。树法是将文人画传统与自己的写生经验结合创造而成的。喀斯特地貌的山石皴法古人没有范本,只能通过写生和借鉴李可染等前辈来进行探索。到目前为止,华新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虽然还远未成熟,但可以说已经基本抓住漓江山水的形神,并且达到这样一个层次,就是除去著名的前辈作品外,我所见过的当代漓江山水画,暂时还无出其右者。

  之所以可以这么说,是因为第一,偶尔到桂林旅游写生,很难画得好漓江山水,原因已见上文;第二,许多漓江山水画徒有其形而无其神,这大致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对漓江不够熟悉,二是仅仅将漓江山水作为一种投市场所好的题材在制作,没有为山川立传的情感;第三,有些作品坚持风格的独特性,而其风格不适宜表现漓江山水,因而亏其形神,看不出漓江特征;第四,有的则是虽有形貌而无笔墨,索然寡味,不如欣赏摄影。

  华新的优势恰好体现在以上四个方面。他特别善于处理漓江两岸山与水的自然空间及其丰富变化,田园阡陌被画得很有生活情趣与诗意,故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效果。这显然得益于他常年不知疲倦的深入体验与写生,也与他花功夫学写题画诗有关,否则感受不到“两岸千重锦,一江万首诗”的意境,单凭蜻蜓点水式的旅游写生是画不到这个层次的。这也正是华新不应该不画漓江山水的根本原因。放着自己的优势不发挥,而去随波逐流,仿效时尚,不是读过研究生的画家应有的选择。

  画家的成熟标志,是在艺术上有所建树。所谓建树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形式技法上独树一帜,二是在题材内容上别开生面,三是两者兼备。一般以形式上的建树为常见。历来画家能在皴法、树法、云水法等具体技法上自成一格就算成功,但愈是后来者难度愈大,独创空间越来越小。以内容取胜者极少,因为题材单一容易造成创作的重复雷同而自陷窘境。两者兼备就更其艰难。像陆俨少先生那样在树石云水技法上独创装饰性特色,又以三峡为主打题材独步古今,两者都成一代宗匠的山水大师,实属百年一遇。

  以内容别开生面的难度还在于其题材往往为人所熟知,例如漓江和黄山,苏州水乡和园林,容易画得像而不妙,抑或画得妙而不像和妙而不难。像而不妙,观者不如看风景照片;妙而不像,不如不画特定题材;妙而缺乏技术难度,易为同行所不齿。华新以漓江山水别开生面,等于选择一条不可能平坦的道路,需要智慧、勇气与信念,才能成功抵达目的地。

  当下他已经有了烦恼,那就是他的漓江山水画虽已形神兼备,但形式上被认为还不够新。这属于“成长中的烦恼”,既需要自己正确认识,也需要同行正确对待——他画漓江才短短四五年,形式上还不可能完全和传统剪断“脐带”,必须吸收营养继续成长。再说,特定题材在开始表现时,为了让人看懂并接受它,形式上也需要中和稳妥,急于求新,很难抓准对象的形与神。

  华新近期内需要做的,是坚定信心和目标,继续探索完善的个人图示,为漓江山水状貌写神,同时传达自己对这一天地奇观的感情意趣,去打动观众。因此,华新不但要多画,还要多看和多想。多看包括多观察旅游写生者看不到的漓江真容,才能不断丰富内容,避免陷入单一题材的表现窘境;多研究别人的画法,以便有所借鉴又知所规避。多想包括多思考艺术试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厘清是非,总结可以自圆其说的观念和理论;多寻找灵感,留心生活在漓江山水间油然而生的诗情画意,以资创作。

  苟能神闲气定,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必能画好漓江。为此,我改辛弃疾名句“待细把江山图画”的“江山”为“漓江”勉之。

  当然,画家毕其一生只画一种题材,无异于划地为牢,我并非要陷华新于困境。我的意思只是希望他作为一位生活与工作在桂林的山水画家,负起责任为漓江传神写照,但不等于不画其他题材。这犹如陆俨少先生,在他所专长的三峡山水之外,也广泛涉猎各种题材。特别是以杜甫诗和柳宗元游记为创作题材,推进了文人山水画传统在现代的延续,其功劳不亚于新技法新内容的开拓。

  我也要求华新在画好漓江之余,开阔视野,作些其他探索,包括艺术观念跨度很大的抽象性山水画。他对诗书画结合的文人画情有独钟,在部分漓江山水画里已有表现,也扩大到其他题材和领域(例如花鸟画),这在当今的青年画家中尤其难能可贵。文人画传统薪火因为现代文化教育西化的缘故,已有熄灭危险,亟需青年画家继续传承,可惜人才难觅。为此我很看重并鼓励华新,相信他将来也会画好文人画。

  洪惠镇 (厦门大学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

  2006年9月于厦门

作者:洪惠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