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观点】蔡萌:“废墟”背后李纲的个体意义

  蔡萌在发言

       我跟李纲是同一个单位的同事,而且我们俩比较相近的有两点,一是共同的追寻王馆的脚步到了央美美术馆;二是到了央美美术馆之后,我发现我们好像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特质,一个是抽烟斗,另一个是画水墨。我跟李纲经常聊天,“水墨”常常是我们的一个共同话题。

 

  刚才刘礼宾提出的四个问题,我觉得我特别感兴趣的也是李纲如何从艺术本体的这样一个角度,进入到一个现实当中的转换。刚刚各位也就此谈了很多。但在我看来,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程度、品质、水准更重要。我们今天经常是在用差别掩盖程度,用差别和不同去掩盖品质和水准。于是就经常会出现哪里不如西方的时候,就把“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之类的搬出来,最后往往变成了一个借口。差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程度和水准。在艺术上看就体现为一个艺术家在本体语言、观念、呈现等方面展现出来的品质。

  就我的对李纲的了解,我们经常在聊的时候,他经常谈到一个关键词:“品格”。在我看来,李纲是一位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当中的“品格”,置换到当代水墨的创作当中的艺术家。他跟我讲,平时几乎每天都写一个小时以上的书法。这是一种重要的修炼,虽然这些东西是没有直接在作品中显现,但恰恰是其“废墟”系列创作背后不可忽略的要素之一。另外,有着多年美术馆工作经验的李纲,如何围绕美术馆工作建立起一种对展览和创作的独特和深刻认识也十分关键。随着他接触的当代的展览越来越多;国际性的重要展览越来越多;接触国际的重要策展人也越来越多;李纲慢慢对整个作品创作和呈现过程的品质也有了独到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不是会对他的创作有影响。简单讲,李纲有没有可能说在创作的过程中,已经想到了最终的呈现方式;或者他创作的过程中,就开始在不断的思考“最终呈现的样子是什么”;怎样去结构一个展览;展览的结构是什么?这也许正如春晓兄讲的:“在一个新的意义系统,新的空间的场域,去展示作品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话题。来广州之前,我们刚刚在武汉美术馆做了“首届北京摄影双年展”的巡展。这次的展览跟在北京展出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主要就是由于空间的变化,很多的作品被充分打开(呈现),然后释放出来,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重新去组合、去布局,形成一种新的显隐关系和意味;跟重下了一盘棋一样,等于重新作了一个展览。因此,其生发出来的语境、意义就完全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讲,李纲对展览的呈现方式所具有的独特与深刻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所形成的对展览呈现品质的探究,都是在体现一个当代艺术家所必备的能力与水准。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