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7-19 09:53
马继东:中国艺术从业者梁克刚打假北京一场名为“毕加索走进中国”的展览,揭示中国艺术展览领域的乱象。
“艺术界资深人士为这样一场注水的展览去站台和推广,就好比医生贩卖假药给病人,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
梁克刚在跟我解释他前不久针对北京一场毕加索展览发表吐槽文章的原因时,情绪显然还未平缓。这位近两年在艺术圈以“吐槽帝”声名鹊起的艺术从业者,与过往戏谑调侃威尼斯、巴塞尔等当代艺术博览会时的轻松风格截然不同,他这次吐槽所表达的态度与立场,多少有些严肃。
5月28日,一场名为“毕加索走进中国”的艺术展览在北京山水美术馆——地产机构山水文园集团投资的民营美术馆——盛大开幕。据展方对外宣传,所展作品来自5个国家的8位著名收藏家的私人收藏,总价值约10亿欧元,是北京历史上首个展品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毕加索原作展。
展品是否价值“10亿欧元”,也成为梁克刚当时吐槽的焦点。
“我并非随便吐槽,而是做了大量的功课,是把很多具体的资料和背景深挖出来之后的证据。”经过对展出的81件毕加索“原作”摸底调查,梁克刚指出,仅有的5张小尺寸画作几乎都是未完成草稿,且查不到任何专业文献记载和市场流通记录;36件版画作品实则来自意大利两家艺术租赁公司(瓜斯塔拉和佩萨罗),且有签名有版号的仅有11张;5件矩形陶板和35件陶器同样来自其中一家艺术租赁公司。甚至,同期展出的记录毕加索生平的82幅摄影作品,也非私人收藏,而是租自两位摄影师档案库并打印而成。
同时,围绕这批展品的真实价值,梁克刚还详尽列举出毕加索同类作品在拍卖市场的成交价格,并计算出具体的租赁费用。其调查结果,似乎与主办方所公布信息相差甚远。
“很多来源可疑的作品,没有办法证明是毕加索真迹的一些画作,甚至连签名编号都没有的版画和照片,拿到国内来忽悠,号称价值十亿欧元,之前在网络上预售门票时,贵宾票甚至卖到两千元一张,这是在严重误导民众。”
令梁克刚更为激愤的是,如果说“民营企业打着公益旗号做虚假宣传是为了营销地产项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艺术圈资深人士以及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明明知道作品来源有问题,为何还要帮助站台欺骗公众?”
“毕加索走进中国”开幕仪式当天,名流云集,担纲主持的是某位以收藏古董著称的知名演员,如果说娱乐圈、时尚圈嘉宾对当代艺术领域了解不深,尚情有可原,那么担任策展人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某副院长、中国国家博物馆某副馆长等艺术专业人士的站台吆喝行为,才是梁克刚决定吐槽的根本原因:“艺术界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情,凭借经验和常识,却没有人站出来挑明此事,我实在看不下去。”
展方在梁克刚发表吐槽文章之后,曾透过媒体做出回应。山水美术馆馆长孙越表示,从展览开幕后的第三天起,美术馆便做出决定,“毕加索走进中国艺术”大展不再向预约观展的观众收取门票费用。同时,针对展品真伪与价值的质疑,展方再次声明作品来自于“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美国和瑞士5个国家的7位个人收藏家与1家收藏机构”,并且有“直接签署的借展函”和“作品进入中国的海关单”等凭据。孙越强调,“所有媒体宣传、画册出版、布展搭建所需毕加索头像及毕加索作品图,都是由巴黎的毕加索管理委员会逐项严格审核授权的。以上所有内容有授权函、授权邮件为证。”
对于这份回应,梁克刚并不以为然,他认为展方在避重就轻,既没有拿出有效证据来证明来源可靠,也没有公布海关的记录包括保险单,更没有公布毕加索管理委员会的授权。“毕加索作品的版权一直是由巴黎的毕加索管理委员会来掌控,展方并没有得到任何授权,这已经涉嫌违法了。如果管理委员会知晓此事,完全可以跨国起诉他们,这绝对是国际丑闻。”
眼下,这场展览所引发的话题还在持续发酵,而话题双方或酝酿,或缄默,尚无定论。当然,在民营机构与商业力量逐渐介入艺术、而优质展览资源与专业人才双重匮乏的大环境下,有关国际艺术大师在华展览的类似争议,这并非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2015年,“不朽的梵高”艺术大展登陆上海时,原本是一场借助高科技实现的声光影像展览,但商业主办方最初概念模糊的宣传策略,曾让不少期待看到梵高真迹的观众在购买门票后大呼上当,“没有一件真迹”、“花一百元看PPT”等声音络绎不绝。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上海知名艺术家林明杰,亲眼见证过中国大大小小上千场的艺术展览,在他看来,搞大量保安制造噱头、请各界名流来捧场的“忽悠”套路,在过去行得通,以后只会越来越难走,因为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对信息的知晓程度都在不断提升。在网络时代,一场商业展览的成本问题,作品的来龙去脉,宣传是否夸大其辞,甚至艺术家的市场行情是真是假,是原创还是抄袭——这些信息都将变得更加透明、公开,对于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来说,反而是件好事。“意味着我们对公众的知情权要更有敬畏心,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比以往更加真诚。”
正如前面提及的“不朽的梵高”,当时面对公众质疑,商家选择了坦率面对与迅速反应,在中后期突出宣传展览的创新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成功吸引大批上海市民扶老携幼排队购票,观者如云,一举成为中国内地的现象级艺术展览。
“我们不妨用一切手段去传播艺术,不论是真迹还是影像,不论是公益还是商业,但这一切手段都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对公众、对艺术的真诚与敬畏心上。正如同我们可以用一切手段去赚钱,但这一切手段都必须建立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林明杰补充道。
作者简介:
马继东,《艺术商业》杂志及艺商传媒公司创始人,中央财经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为多家艺术网站、拍卖行、电视栏目及电商平台提供顾问咨询服务。曾任文化部《艺术市场》杂志社副社长。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马继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