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1-30 21:33
“来处”展览现场
2018年11月26日下午,在2018广州设计周正式开幕的前一天,广州设计周首个特别项目“城市艺向”当代艺术展“来处”在广州太古汇L3层花园开幕。
作为已经举办了12年的广州设计周首次启动的特别项目,“城市艺向”由广州设计周联合发起人张卫平担任项目出品人,艺术公共化推动者杨青担任项目总策划及展览单元策展人,项目包含一个当代艺术展“来处”,一场高峰论坛和一期大湾区艺术行。展览“来处”汇聚了何健翔、胡庆泰、胡尹萍、侯莹、蒋志、李景湖、梁硕、马秋莎、孙宇、叶凌瀚、张爽、张小川12位旅居国内外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今天,当代艺术与设计、商业之间的界限早已不像过去那么明晰。过去几年,在中国几个一线艺术城市中,广州对待当代艺术的态度显然不够积极。“城市艺向”的发起和出现,借助广州设计周多年来积聚的口碑和热度,不仅意在打破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边界,也意欲为广州这座城市发声。而选择太古汇而非设计周主场馆或美术馆作为展览举办的场所,凸显了主创团队意图拉近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和公众距离的初衷。
广州设计周于2006年在广州市人民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创立,现已成为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联合认证和全球推广的设计行业的盛事,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3届。今年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700余个品牌,以及近20万名设计师的作品参与本届设计周。“来处”作为广州设计周首次推出的当代艺术展,在设计周既有的框架中进行突破,邀请艺术家从精神层面对本届广州设计周“家”这一主题进行创作回应。12位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不仅指向这个既日常又永恒的生活命题,同时又通过切片式的创作揭示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广州设计周创始人张卫平在开幕式上表示,“城市艺向”这个项目将广州设计周的公共属性推向了新的层面和高度,不仅走出了展会的现场,还深入到城市中心的地标性公共空间,通过“来处”这个具有日常深意的展览和市民建立起一种精神性的强连接。张卫平认为,广州是一座务实之城,“城市艺向”的推出和持续举办,一定会深度激发广州这座城市的激情和创造,“它就像我们燃起的一束火光,或许能够助推广州成为想象力的策源地和艺术与设计融合的思想高地”。
本次展览选择在一座公共商场而非美术馆举行,对此,广州太古汇总经理黄瑛表示,“商场其实不仅具有购物的单一功能,它也可以承载人们物质需求以外的更多精神需求,包括思想的沟通和人们在文化艺术层面的社交。一座大型生活广场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应该成为一个多元的公共空间,以提升城市的内涵深度和社区的宜居性。我希望未来广州太古汇与广州设计周有更多合作机会,共同探索将艺术与公共空间结合的更多可能,实现艺术生活的无界沟通。”
对于在设计周期间开辟独立艺术单元的想法,杨青在现场说:“张卫平先生找到我,告诉我他想在这届广州设计周期间做一个特别艺术项目。我们在很短的沟通时间内就达成了一致,那就是我们都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将艺术带入广州的城市公共空间,让设计和艺术产生更多创造的可能性,也让艺术和公众、媒体产生更多衔接。”张卫平在展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广州设计周之所以做这个当代艺术展,我们考虑的是打破艺术和设计的边界,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去尝试和鼓动跨界,而是希望大家进行观念上的交流,彼此之间不受限制地进行具有实验精神的探讨。我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带给艺术和设计这两个领域一些新的思考经验,这些经验能够赋予我们一种新的视角,从而去审视自己过去所做的工作以及未来的计划。”
对于“城市艺向”这一主题,杨青这样解读,“城市艺向”的“向”字代表了“方向”和“行动力”,其中既有鲜明的态度和主张,又有切实的行动去进行价值实现。杨青表示,推动“城市艺向”的初衷在于通过思想和观念层面的交流碰撞,丰富艺术和设计的主体性创作,这是“城市艺向”有别于其他单纯在形式上跨界的类型活动的地方,更是该项目社会价值之所在。
丹麦设计博物馆公谊会主席 、广州设计周首席顾问约翰·亚当·林伯致辞
本次展览中,张小川的装置作品《飞行的种子》应用了佛山传统“狮子头”的制作工艺,以竹子、竹篾和金属作结构框架,外层裱糊以莎纸,全部由艺术家手工完成。这组作品的造型看上去如同科幻电影中的某类生物,带有一种未来的既视感。它们是张小川臆想中的一些生命体,代表了艺术家所观察的这个世界,是不同生命体的集合。
“2010年我开始装置艺术的创作,之前使用的都是相对厚重的材料。去年底开始,我希望能够在装置上有另外一些不同的尝试。因为我住在佛山,在考察过程中,我发现佛山‘狮子头’的制作工艺很有趣。传统的狮子头造型,老匠人们会裱糊很多层莎纸。但我的这组作品只裱糊了一两层,对我来说这种半透明的空间其实代表着一个内部世界和一个外部世界,代表了一种生命力;从作品主题来说,关于植物和生长一直是我创作里非常重要的一些研究和议题。种子分很多种,有一些是你需要插秧的,要种在泥土里,有一些是它自己成熟了以后,会随着风飘或随着水流动。我觉得种子的传播方式本身就非常有趣,这种力量是人类完全没有办法比拟和忽视的。”张小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张爽的装置《透明体》带有优美而富有韵致的光影。艺术家将铁丝网编织成各种造型和形态,它们彼此之间或相互疏离或彼此连接、缠绕、纠结,这是艺术家对人类与自身或他人关系的隐喻和映射。“作品的造型和形态是自发生成的,我不会提前预设或者画草图,它们是相对抽象的概念,有点像肌肉,每个个体是有张力的。它们之间以及每个个体与影子之间那种既近又远,既相互排斥又互相吸引的关系是我主要想表现的内涵。”张爽告诉记者。
蒋志的作品《情书》,画面唯美而感伤。艺术家用酒精点燃鲜艳的花朵,捕捉和拍摄了每种花朵燃烧时的各个瞬间:盛放的花朵在火焰里燃烧,生命体瞬间凋敝,那种美丽与毁灭、热烈与脆弱并存交织的复杂意味为蒋志的作品打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
李景湖的作品《白云》创作于2009年,此前这件作品曾经在世界各地展出,“白云的创作脉络跟我出生的环境有关,我成长于东莞,曾经的世界工厂。在近40年里,东莞诞生了许多代工工厂。小时候我眼睛看到的是农田和白云。但现在看到的可能是对面大楼窗户里那些生产线上的日光灯,所以我将灯管排布成白云的形状,记录这段历史。《栖息》与我个体的身份经验有关,我在这棵假的树上用了家具、首饰、不锈钢管、手机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防护栏等与我们身体接触最密切的事物,模拟了今天每个人在家里面的环境,人们白天在外面觅食,晚上在各种人造物的环境下栖息。”作品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也象征了生活中某种诗意的流逝。
展览开幕后的第二天,“城市艺向首届高峰论坛”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举行。论坛聚焦横跨艺术和设计两大领域的生态构建者,以探讨艺术与设计在产业转型升级与协同创新发展中的未来之路。此次论坛是大湾区首个从生态构建角度切入艺术与设计融合交流的高峰论坛。针对大湾区的现场及生态,“城市艺向”还将于12月12日至14日期间推出“大湾区艺术行”,邀请中国最具活力的一批设计师实地走访广深港三地的艺术机构,请设计师进入一个艺术发生的真实现场,了解最具现场感和原生状态的珠三角当代艺术“艺向”。
“城市艺向首届高峰论坛”在2018广州设计周主场馆保利世贸博览馆举行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6日。(图、文/台馨遥,嘉宾现场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