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杯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成化甜白釉可谓是明代中期瓷器艺术的代表。其器突出特点是玲珑秀奇,端庄精巧,颇受后人喜爱。大明成化款甜白秋葵撇口马蹄样式杯,是明代陶瓷艺术品的颠峰之作,以其独特的整体造型,流畅的线条,展现明成化独树一帜的艺术,画面文饰刻画文雅,晕染色彩细腻,可用“质精色良”四字概括,即以线条流畅的造型、薄似蝉翼的胎体、润如堆脂的质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调,成化甜白釉可谓是甜白釉中的佼佼者。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尤其是脱胎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大约需要几十道工序。甜白釉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所以又称“葱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
没有青花的蓝白相映,没有彩瓷的繁复缤纷,仅凭纯净一色,却不输于“浓妆淡抹”,这就是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一道釉”。单色釉在宋元时的创烧已经蔚为大观,明清时期官窑出品的精炼单色釉瓷更是臻于顶峰。明清单色釉瓷的精湛技艺,至今令人刮目相看,也成就了它在拍场上的屡创新高的佳绩,在2013年佳士得成交作品中,一件甜白釉暗花撇口碗便以2700万港币锋芒渐露,引起藏界轩然大波。
甜白瓷是一种素色釉瓷,属于白瓷系。它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隋唐,白瓷烧制日趋成熟。延展流变至明代永乐,制瓷工匠们殚精竭虑,使得白瓷达到了“脱胎换骨”的境地,并将“脱胎”研制为特殊的制瓷工艺,即薄胎细白瓷。这种瓷器的胎体薄到几乎看不到,似乎脱去胎体,仅剩釉层。成化时期的白釉瓷,可以说是继永乐白釉瓷之后的又一个高峰,不仅胎质细腻纯净,绝大部分胎体轻盈,修胎规整,其制作工艺也永乐宣德时期臻于成熟。
关于“甜白釉”名字的得来,相传与白糖有关。16世纪前我国是没有白糖的,都是黑糖或者红糖。白糖的出现使人们对当时的白瓷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说这个像白糖,而且有一种内心的感受“甜”,所以那时开始白瓷才叫 “甜白釉”。也有一说,因白瓷薄到半脱胎,能够光照见影,给人一种“甜”的感受,所以“甜白”瓷因此而得名。
关于成化甜白釉瓷器的烧制也十分讲究。甜白瓷器在炼胎上,增加高岭土的比例,并经过多层过滤淘炼,去除杂质,使胎体韧性加强,拉坯更薄,更细白,同时增加铝的成分,使烧制温度升高,多数甜白器处于半脱胎状态。在釉的配伍上,去除铁的成分,釉色莹润白中微微泛米黄色,积釉处有湖水绿现象。目前市场上也有不少甜白釉瓷仿品,但都与成化时期甜白釉瓷器有很大差距。清代仿品胎釉虽洁白细密,虽也人工拉坯,但胎体偏厚,且上下相对比较均匀,釉面平整,做工规整,釉色细白,时见宝光,但积釉处无湖水绿现象。现代仿品,机械陶胎,灌浆成型,修胎和釉面缺乏精美,釉色多用化学料调配,发色极不自然,看不见宝光,且“贼光”显然易见。如果用灯光甄别,真正的甜白釉瓷器透光度由上至下,逐步减弱,这是因为甜白釉瓷,从底部、腰部到口部,坯胎由厚逐渐变薄的缘故。而清代仿器,全身胎体薄厚均匀,所以灯光之下透亮度基本一致。现代仿器由于淘炼粗糙,杂质颗粒较多,灯光之下,胎体不匀现象较为普遍。据悉,真正的甜白釉瓷器在20倍显微镜下看气泡,气泡大、中、小共存密布;清仿器物,气泡大小疏朗分布;现代仿品气泡大小均等密布。
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不仅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期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成化瓷器的釉面以细润若脂而著称。其釉不仅肥厚滋润,而且光洁无瑕,如脂似玉。尤其与浓艳的青花纹饰相匹配,既因色差强烈显得青花更加浓郁,同时又反衬出白釉更加如霜若雪。中晚期后,由于釉料的配制发生变化,上述所描绘的现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乐平陂塘青(平等青)的使用与略带淡淡青色的白釉,形成了成化时期独有的幽雅青花瓷和白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