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2-29 00:00
唐李宪为睿宗皇帝嫡长子,2000年考古发掘结束,墓中出土大量壁画及庑殿式石椁一具,李宪墓壁画及石椁线刻中表现最多的是仕女人物,她们以其丰腴婀娜的身姿、华美飘逸的衣着、浓艳独特的面妆、富丽高雅的饰物、生动地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大唐盛世的辉煌和美的至高境界。
面妆
在五彩缤纷的唐代女性世界里,浓艳的面妆和华美的饰物是其重要特色。唐代妇女化妆品主要有粉、脂两类,白粉妆面起自战国时期,如《楚辞·大招》曰:“粉白黛墨,施芳泽只。”(《楚辞补注》大招章句第十·22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清王夫之注:“粉,以涤面,黛,以画眉。”时白粉有米粉、铅粉两种,因铅粉质地细腻,色泽润白且宜于久存而深得妇女喜爱,并逐步取代了米粉。
脂,源于红粉,红粉又称燕支,是汉时匈奴人妆面的红色颜料,原产于甘肃祁连山区,乃一种植物花朵。崔豹《古今注·草木篇》载:“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兰,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它的传入中土与汉武帝之后中、西文化沟通与交流有关。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膏脂,因此燕支被改写为胭脂,又被简称为脂。
由于脂的广泛流行,女子做红妆者与日俱增,至唐代已成为女妆的必备程序,先扑粉于面,复以胭脂于掌中调匀施之两颊,其浓淡以时尚流行及场合、身份差异而定。初唐女妆淡雅、面似桃花,李寿墓壁画乐舞图中各仕女面妆即如此,又有涂黄粉于额间者谓之额黄,也是初唐女妆特点之一。盛唐早期桃花妆依然流行,比之颜色略深的酒晕妆开始出现,且以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仕女图面妆为例,中宗、睿宗时女妆复以桃花色引导潮流,玄宗开、天之际盛行浓妆艳抹,李宪墓壁画中仕女红妆多已脱落,唯第二天井东、西壁仕女图中六位女吏面妆基本保存完好,除额头、鼻梁、下颌露出白粉底妆外,余处皆涂红彩,浓艳如戏妆,与初唐女妆的淡雅含蓄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西安南郊科技园区基建工地唐代墓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2年发掘,资料未发)中出有同样面妆如霞的侍女陶俑,时代在肃宗前后;西安市东郊等驾坡一带基建工地唐墓(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3年发掘,资料未发)及西北政法学院基建工地唐代墓葬(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2年发掘,资料未发)中也有此浓妆女俑出土,年代皆在玄宗前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时世妆》诗中有云:“……腮不施朱面无粉……斜红不晕赭面妆。……元和妆梳君记取,鬓堆面赭非华风。”说明元和之前确曾流行赭面妆,与上述出土陶俑面妆相印证,可推测,玄宗天宝年间赭面妆开始兴起,至元和之前方止。李宪墓壁画中仕女浓艳面妆应是“赭面妆”,初起于宫廷之实例,从着妆者年龄推断,年轻女子更多为之。
与此同时,桃花妆、酒晕妆仍被沿用,李宪墓壁画中亦有表现。因此,仕女人物面妆浓淡与画师个人喜好具有相当关系,但她们所反映的皆是当年流行风尚是不容置疑的。
眉与唇的修饰是女子面妆的经典之作,黛眉朱唇能使美人面妆色彩丰富更具层次感。画眉又称描眉,以黛为之。黛,乃青黑色颜料,与粉、脂一并为女子着妆之物,故又称黛眉。汉时画眉之风已在宫廷流行,经魏、晋、南北朝推广后,唐代颇为盛行。无论宫廷民间,女子画眉成为普遍装饰。杜甫《虢国夫人》诗中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描述了杨贵妃三姐妹中虢国夫人自恃天生丽质,入宫朝觐竟不施脂粉却要淡扫蛾眉,可见画眉在唐代妇女面妆中已占居首席地位。
来源:中华网书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